5月9日下午4點,著名男模張亮之子「天天」(張悅軒,2007年出生),被曝光「早戀」。
大約一個半小時後,張亮發文譴責「網暴者」,並且負責任地帶上了「兩名孩子」——
不僅為兒子正名,還有為兒子的「小女朋友」撐了腰。
次日,天天「小女朋友」的閨蜜趙珈Emily再次發文,「提醒」網友:不要因為女孩穿著低胸裝、身材好,就去評價人品。
「我跟他認識8年了……她小時候也曾因為這個很自卑、含胸、駝背,嘗試用厚的衣服掩蓋……看她慢慢變自信的樣子我覺得挺好……那也就是一件普通的弔帶。」
「我覺得不要因為一個衣服去Judge別人人品什麼的……不要用你們的思想去攻擊一個這麼小的小姑娘。」
「為什麼愛美,自信要跟人品學業搭上關係……她學習也挺好的,人也很善良,是我最好的朋友。」
這個趙珈Emily的小女孩意在表達三個觀點:
1、女生自信地展示身材沒有錯;
2、不要以衣裝評判他人;
3、學習好人品好的女生會更愛美,只是你們不懂。
無獨有偶,今日在另一社交媒體上,另一位同學也站出來,為天天的這位「小女朋友」打抱不平。
仍然是教育那些不懂得尊重隱私、以貌取人的大人們……
因為天天「小女朋友」同學們的插手,「天天早戀事件」發展至今,在意識形態上發生了奇妙的轉折:不僅制止了網暴傾向,還給大人們上了一課。
這一課就是,父母對子女「早戀」管理的界限在哪,對待孩子早戀,社會和大眾應該採取什麼態度才合適。
這種有意思的現象,我記得有一個專業詞彙,叫「後喻時代」。
「天天早戀」牽出的「後喻時代」現象:來自一群05後小娃的「反教育」
什麼叫「後喻時代」?
通俗點說,就是「下一代的理念(知識、習慣、審美、行為等),超越並引領了上一代」。
我們看看身邊的情況是不是這樣的:
比如,你突然發現在某個領域(哪怕是時尚搭配、美食),你沒有你的孩子掌握的知識多;有些新的社會現象,你還沒等理解呢,孩子先給你講一遍為什麼,告訴你該怎麼接受和認知……如果你也有這個感知,那麼你應該明白:我們目前這個網絡信息空前發達、兒童智力飛速進化的社會,就是典型的「後喻時代」。
我們再來看看,這個為張天天「小女朋友」站出來的新同學的態度:
1、談戀愛和穿什麼沒關係;
2、營銷號拿未成年人營銷太沒素質,發布素人女生照片不打碼,侵犯隱私(認為應該報警);
3、現在這個「小女朋友」已經被迫轉學,都是你們乾的!
關於先前替「小女朋友」站出來的趙珈Emily,這位同學也沒忘記替她爭取權益、伸張正義:
「有人斷章取義說她的朋友(趙珈Emily)在超話里網暴,但她們確實是很好的朋友,不存在校園霸凌……畢竟學校花了很多的時間教育我們要保護自己和尊重別人。」
身為一個成年人,我也要讚嘆這個小女孩的邏輯簡直太清晰了,或是因為掌握了更多的信息、思考了更多,與趙珈Emily相比,她又多了一份正當防衛和進攻意識。
說實話,如果筆者有一個女兒,她若懂得這樣用認知保護自己,作為老母親的我會感到非常欣慰。
她們的做法,未必不值得大人們借鑑和學習
此前在評論區吵成一團亂麻的事,現在似乎被幾個小娃娃理清晰了。
1、人在14歲早戀很正常;
2、天天小女朋友沒有炒作,只是在朋友圈裡偶爾發了圖片,但被「有心人」利用、炒作了;
3、個人隱私被拿出來曝光,但大家不是追究那個心機不純的曝光者,反而站在道德高地評判「被曝光」的受害者,本質是扭曲的;
4、如果大人們不懂事,這些05後會站在一起,向大人的世界抗衡,爭取她們的穿衣權、戀愛權、隱私權。
這最後一條,真的是振聾發聵了。
不知道此時的你,有沒有一種「被小孩子教育了」的感覺?是不是「後喻文化」了一把?
再往下深想一步,這些05後的小孩子的做法,未必不值得成年人們借鑑和學習!
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成年人身上、或者不那麼自信的未成年人身上,被評判和綁架時,似乎就不會這麼堅定地認為自己是「對」的。
還記得那個那個叫劉學州的隕落少年嗎?
這個悲悽故事的開頭,和「天天」小女朋友這個有些相似,也是隱私被曝光了。
被生父母拋棄的他,多次藉助網絡尋找父母。誰知找到母親後,母親因懷疑他是來要房子的,拉黑了他,他憤而到直播間傾訴,結果網絡暴力讓他丟失了對這個世界最後一點希望(已經被父母拋棄,又被路人罵心機婊、快去死,他感受不到任何善意了)。
因為評判他人,不需要付出「成本」還能彰顯自我,所以人們不惜在網絡上信口雌黃。
不管是否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是否有理有據,說著說著,人們都會認為自己是對的,於是雪球越滾越大,最後遮天蔽日。
最後,劉學洲被大聲評判的聲音帶往「天堂」……
除了劉學州,我還想到了李亞鵬的女兒李嫣。
李嫣在13歲時和同學逛街,被狗仔跟蹤,隨後報道說「李嫣兩小時發了十萬元,生活奢靡」。
李嫣聽說後,笑著把自己的微信名字改成了「李十萬」!
後來有朋友問她,你為啥叫李十萬?她說:
「這都有人信很好笑。」
李嫣9歲的時候做直播,就有人罵她丑,順帶罵王菲不愛她。
李嫣直懟:「你又不是我,你怎知媽媽不愛我?」
14歲,李嫣清空了INS的所有內容,只留下一句話「進來前請收起偏見」。
今年3月15日,李亞鵬再婚,各種有關於「她被拋棄」的議論、猜測再次襲來。
李嫣敞開襯衣,曬了一幅自己的油畫,似乎在告訴輿論:爸爸和媽媽都很愛我,我已經長大了,我是獨立的,你們無須再可憐我、評判我!
這個05後女孩,真的很善用「嘲諷」技能,來對抗網絡暴力和認知偏見。
她不是「賣火柴的小女孩」,而是「賣飛彈的小女孩」。
為了天天「小女朋友」站出來的第二個同學,說到最後,還有餘力為張亮「代言」:
「現在開放的家長太多了,只不過不開放的人更多。(你們這麼評判)讓人家怎麼說?同意我孩子早戀嗎?」
短短几百字,看得出來沒有特意遣詞琢句,但才思敏捷、邏輯縝密、內心強大——現在的05後,真的不可小覷。
或者,某些時候,我們應該慶幸「後喻時代」的到來。
正因為有「小女朋友」的「同學戰友」和李嫣們的反抗意識的存在,她們才能更獨立的思考、堅強地生存;才能在紛紜複雜的社會輿論環境中保護自己、讓自己不被網絡暴力打倒,不再出現劉學州那樣的悲劇。
「後喻文化」的覺醒,也喚醒了成年人們在「隱私」意識方面的忽視和慎獨:不應輕易評判和道德綁架他人,才是最基本的道德。
要記得:這個世界不只是我們的,也是05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