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運載千秋|一條大運河 半部華夏史

2024-06-25     環球網

本文轉自【新華網】;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運河

隨著一處處遺址的發現,一件件文物的出土,對運河故道和歷史遺蹟研究逐漸深入,歷史的面紗被緩緩揭開。

(隋)隋煬帝牙齒,現藏於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這是一顆距今1400餘年的牙,齒冠黃色根部發黑,牙齒上還有個黑色的蛀洞,這顆牙的主人是大名鼎鼎的隋煬帝楊廣。

據《隋書》等史料記載,公元618年,巡幸江南的隋煬帝被宇文化及的部隊殺害,終年五十歲。隋煬帝墓幾經改葬,最後與蕭後合葬一處,但具體的埋葬位置始終成謎,這座墓葬被發現時,已不見屍骨,僅發現了兩顆牙齒。根據牙齒磨耗程度鑑定屬於五十歲左右男性,與隋煬帝年齡吻合。通過科學考古發現的帝王遺骸,墓中還出土了帝王才能使用的,十三環蹀(dié)躞( xiè)金玉帶,種種跡象表明這就是隋煬帝墓,隋煬帝墓的發現為「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增添了重要佐證。

(隋) 鈿釵禮冠(復原)現藏於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隋煬帝蕭后冠複製,原物出土於揚州蕭後墓,考古發掘和研究證明,一號墓是隋煬帝墓,二號墓為隋煬帝蕭後墓。考古人員在隋煬帝墓和蕭後墓里一共清理出珍貴文物400餘件套,該冠採用了金、銅、鐵、玻璃、漢白玉、珍珠、木、漆、棉、絲等10種材料,飾件加工時經過了錘揲、焊接、掐絲、鑲嵌等12類工藝,冠上立12株花樹,正面飾鈿花12枚。冠前下端置寶鈿蔽髻,冠體兩側各置博鬢一件與冠配套另有寶鈿飾首的12枚釵,該冠的部件配置完全符合《隋書》中對皇后等級細釵冠的描述,這一發現為當年「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增添又一重要佐證。

(戰國)戰國越王者旨於睗劍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越王者旨於睗劍為銅質,劍體寬闊中脊起線,雙刃呈弧形於近鋒處收狹,圓盤形劍首,圓莖上有兩凸箍,箍飾變形獸面紋,莖繞絲質纏緱,劍格兩面鑄雙鉤鳥蟲書銘文。正面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為:者[zhū]旨[jī]於[yú]睗[shì]劍。

據史料記載者旨於睗為越王勾踐之子,寶劍配英雄!虎父無犬子!吳越爭霸的故事家喻戶曉,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隱忍多年,終於成功實施了復仇計劃,在給夫差致命一擊後,成為春秋時代最後一位霸主。吳王夫差英勇善戰,在打敗越王勾踐後,開鑿了邗溝也是中國第一條人工運河,隨後經由水路揮師北上逐鹿中原,透過這把戰國時期的青銅劍,我們得以窺見列國爭霸的刀光劍影,也回溯著大運河最初的悠悠歲月。

(唐)含嘉倉刻銘磚現藏於洛陽博物館

含嘉倉是隋唐兩代特別是唐代用以儲存糧食的大型國家糧倉,也是目前發現的中國古代最大的糧倉。這塊一尺見方的刻銘磚,正面陰刻銘文10行110多字,刻銘磚體現了含嘉倉嚴密的管理制度,古時強大的運河體系是運糧和囤糧的保障,含嘉倉糧窖的發現反映出古代中國發達的農業與通暢的漕運,透過含嘉倉刻銘磚我們仿佛看見繁忙的隋唐大運河。

(五代)秘色瓷蓮花碗現藏於蘇州博物館

碗身外壁、盞托盤面和圈足均飾以仰覆蓮瓣花紋,線條柔和流暢,呈現出潺潺溪水般的韻動感。五代時期,秘色瓷因其工藝複雜產量稀少而被視為貢瓷。從產地越州經大運河運抵京都,以供皇室使用。因瓷器易碎,彼時運河水路的發達縱橫,為越窯瓷器的傳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大量越窯青瓷沿浙東運河抵達寧波,沿海上絲綢之路銷往海外,在世界掀起一股潮流風尚。

(北宋)清明上河圖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是現存最古老的大運河圖卷,畫中心位置有一座迷人的木構拱橋,演繹著戲劇性的衝突與險情。它表現了汴河附近的街市,而汴河即隋唐通濟渠的一部分,從宋代起,除了明初定都南京外,漢文化版圖內的歷代都城均處在大運河沿線,足證漕運的深遠意義。古汴河又稱汴渠,是隋唐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時汴河作為國家重要的漕運交通樞紐及商業交通要道,承擔著向京師運輸物資的作用。在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中便生動地描繪了汴河上「舟行櫛比、檣櫓相連」的繁忙運輸景象,也將千餘年前運河邊濃郁的市井生活娓娓道來。

(元)景德鎮窯青花纏枝牡丹紋雙獸耳蓋罐現藏於淮安中國漕運博物館

此蓋罐器形體大、厚重,肩部對稱貼塑一對獅面銜環耳,青花用料為蘇尼勃青,發色濃艷,紋飾為元青花,典型的多層裝飾風格達12層,主體紋飾為纏枝牡丹紋,輔以菊、蓮、卷草紋,畫面構圖嚴謹,布局繁而不亂,畫工流暢,元青花的出土器在江蘇不多見,這也反映了當時淮安商品流通貿易活躍。

(清)青白玉漁家樂船形擺件,現藏於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明清兩代在運河的滋養下,揚州商賈雲集,文化繁盛到了清朝。揚州的玉雕發展到了鼎盛階段,漁船及漁樂題材擺件在清朝雕刻藝術品中較為盛行。中國農耕社會中將漁樵耕讀比喻為四個最重要的職業,可見「漁樂」題材在中原文化中受歡迎的程度,這種題材多用於表現社會百姓充盈富足的生活面貌。

漁船及漁樂題材擺件,常見以玉石、青金石、水晶、壽山、玻璃等材料雕刻,漁船形式多樣,大致可分為木差、舢板、帆船等。在中國大運河上,船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還是一種文化符號,船上的裝飾、圖案、色彩等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審美觀念和文化傳統,同時船上的生活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

(清)象牙圓雕說書藝人現藏於安徽博物院

大運河滋養著兩岸人民,也生髮出豐富的文化場景為沿岸居民帶來豐厚的藝術享受。這件牙雕說書藝人採用整段象牙雕刻而成,運用了圓雕、鏤雕等雕刻技法,線條流暢極具動感,人物笑容可掬神態自然,石桌下雕四隻小獸頑皮可愛,更增加了作品的情趣。明清時期民間文化繁榮,老百姓樂於通過說書藝人來了解歷史故事,運河岸邊往往書場林立聽客雲集,無數動人故事隨運河水傳揚,成就「書香運河」的美名。

策劃:車玉明 李志暉

監製:徐壽權 萬方

統籌:吳新生

執行策劃:袁晗 戚軒瑜

文案:別培輝 文靜 王正一

編輯:劉璐

海報設計:陳婕

新華網新聞中心

新華網江蘇公司

聯合出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eb1acd0b2d53a287145cd86c08cce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