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變「尷尬中國」?網友怒斥:百萬片酬演員,有何感動

2024-10-30     龍梅

本文信源來自權威報道【中國青年網】【北京日報客戶端】(詳細信源附在文章末尾)。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文|金陵副將

編輯|金陵副將

從2002年2024年「感動中國」已經走過了22個春夏秋冬。

背著妹妹上學的洪戰輝、收養6名孤兒的王寬、守衛孤島的王繼才夫婦……

這些小人物的故事總能讓人潸然淚下。

航天英雄楊利偉、功德冠群英的黃大年、「兩彈一星」元勛于敏……

這些大人物的豐功偉績也讓能我們肅然起敬。

200多個人物和故事給無數的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種種的感人故事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然而,當今年的「感動中國」名單出爐的時候,卻有人為此產生了質疑。

說現在的「感動中國」,好像變味了一樣。

是不是評選的標準變了,當年讓人心酸的感人的故事去哪了。

還有的網友怒斥:百萬片酬的演員,有何感動之處。

甚至有人說「感動中國」變「尷尬中國」或「感動評委」。

到底是評選的標準發生了變化,還是另有其他原因?

百萬的片酬演員,又有什麼地方能讓人感動?

早在2002年,感動中國剛剛播出第一年的時候,就有一位演員感動了我們。

他就是著名演員濮存昕,當時的濮存昕可不是靠著精湛的演技來征服中國人的。

在家裡濮存昕不僅是一個孝順父母的孝子,在社會上還是一個樂於公益事業「宣傳員」。

濮存昕在宣傳「預防愛滋病」這一方面,可是個「好把式」。

當年的人們,聽到「愛滋病」這三個字都會嚇得瑟瑟發抖,選擇避而遠之。

當時大家的認知都有限,以為患了愛滋病的人傳染能力非常強,說話都可能傳染給別人。

所以大家對「愛滋病」的患者非常的不友好,甚至是歧視。

為了打破人們的固有的思維,濮存昕挺身而出,成了「預防愛滋病」宣傳大使。

濮存昕通過和患者握手、擁抱等方式,讓大家打破正常的交往是不會傳染愛滋病的思維。

同時也向人們宣傳了愛滋病「血液,母嬰,性」的三種傳播形式。

用自己的影響力,呼喚大家對愛滋病患者的關注,給人勇氣。

濮存昕每一次公益都是對社會的回饋,他用實際行動詮釋愛心與責任。

2003年,楊利偉打破中國載人航天的歷史,成為了第一個飛上太空的中國人。

當時的中國航天事業,還沒有像現在成熟,上太空中並不像坐飛機一樣簡單。

這不僅考研的是中國科技的實力,更是考驗著中國人的勇氣。

楊利偉敢於挑戰自我,甚至將自己的生命拋在了腦後,毅然的飛上了太空中。

直到神舟五號的返回艙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中國人提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茫茫太空,浩瀚無垠,這不僅是楊利偉的突破,更是中國人太空征程的關鍵一步。

中國人沸騰起來了,幾千年的夢想終於在楊利偉的手中實現了。

即使這麼多年過去了,提起那一刻的時候,我們還是依舊熱血沸騰。

13億的中國人流下了激動的淚花,呼喚著人民的英雄楊利偉。

純粹的愛國,純粹的感動,2003年的感動中國人物,楊利偉的名字實至名歸。

當2023年的感動中國人物的名單出現張雨霏的時候,其實並不意外。

張雨霏作為最年輕的一個,但是她的經歷並不簡單。

在59場比賽里,張雨霏拿了23枚金牌,這是對中國體育的精神的最好答覆。

對於正常人來說,一天能游泳幾個小時來說,是一項再好不過的運動項目了。

可是對於常年泡在游泳池裡,訓練強度非常大運動員來說,並沒有那麼美好。

為了能訓練出世界一流的泳速,身體長時間的浸泡也會產生各種不適,長期也會受不了。

但是不能退縮,就算咬著牙也要也要完成國家的使命。

2024年的奧運會上,處在生理期並剛剛發過燒的張雨霏,並沒有放棄比賽。

仍舊咬緊牙關,游到了終點,雖然沒有拿到金牌,但是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績。

近兩天的張雨霏因為肩傷無法比賽,非常傷心,向關注她的粉絲們道歉。

好多網友並沒有責怪,反而安慰起了張雨霏,有的還發文祝福。

雖然張雨霏出現在感動中國名單上,有些人存在反對的意見,為此爭論不休。

可能這些人並不知道,能靠著自己的努力,為國爭光的道路上有多麼困難吧!

與張雨霏相比,89歲的老藝人牛犇榜上有名,更加的讓人驚訝。

大家都不明白,平平無奇的演員,為什麼也能獲此殊榮。

牛犇可是當今娛樂圈的「元老」級別的人物,耄耋之年仍舊堅守在演員一線。

沒有沒有助理,沒有經紀人,一個人獨來獨往。

將事業看成了生命一樣,也正是這敬業的精神打動了我們。

近年來娛樂圈的醜態百出,一些藝人行為不規範,甚至有的還觸碰到了法律的紅線。

這種情況下,也正需要牛犇老師這樣的引領者,扛起敬業的這杆大旗。

同時,牛犇老師還是我黨忠誠的信仰者,一直用行動踐行著自己高尚的信念。

牛犇老師的故事,雖不能讓人潸然淚下,但也是這個社會的美的一種表現。

時代的進步,會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閃光點。

那些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並沒有忘記,需要我們一步步發現。

轟轟烈烈的愛國信念是感動,默默無聞的付出也是感動。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人生價值,我們不能單純的評論這個結果的好壞。

一些網友也希望《感動中國》這個節目能夠回歸到它的初衷。

希望能在舞台上再次看見那種純粹而熱烈的愛。

感動中國的人事跡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縮影。

是我們五千年來的民族文化的最好的詮釋。

本文內容信息來源:【中國青年網】【北京日報客戶端】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e790fa5f9e151a21d4e4d8d801b4d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