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太軍演已結束,德國軍艦卻滯留了一個月:到底過不過台灣海峽?
儘管中國一再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是中美關係的壓艙石,但美國依然我行我素,企圖通過炒作台灣問題達到「遏華」的目的,為此在國際上呼朋引伴,招蜂引蝶,壯大反華聲勢。據台媒9月8日的報道,2艘德國軍艦將於9月中旬通過台灣海峽,此次行動將「不會正式通知中國」,以此證明德國將此次穿越台海的行動視為「正常」的自由航行,無需顧忌中國大陸的感受和看法。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外交部曾明確指出,台灣海峽並非是國際水域,中國大陸對台灣海峽依法享有「主權和管轄權」,因此根據《國際海洋法公約》以及我國於2021年通過的《海上交通安全法》,外國軍艦通過台灣海峽時,必須向中國大陸進行通報。因此,若德國軍艦要擅自通過台灣海峽,這不是什麼所謂的「自由航行」,而是公然踐踏中國對台灣海峽的主權和管轄權,是中國絕對無法容忍的,必然影響中德關係。
那麼,德國真打算穿越台灣海峽嗎?從報道來看,這似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但需要指出的是,柏林方面對此非常謹慎,一直在猶豫是否穿越台灣海峽,以及穿越時是否向中國大陸進行通報。據悉,這兩艘德國軍艦是來參加美國主導的「環太平洋-2024」軍演的,而該軍演早在8月2日就已經結束了,德國軍艦之所以依然滯留在西太地區不願離去,就是因為在是否穿越台灣海峽的問題上「左右為難」,一時難以做出決定。
比如說,據路透社8月的報道,德國軍艦「正在等候」柏林方面下達「穿越台灣海峽」的命令,一旦成行,則將是德國22年來首次穿越台灣海峽,當時就引發了北京的強烈不滿。因此,德國在穿越台灣海峽問題上還是非常謹慎的,從這個態度來看,柏林明顯是不願意穿越台灣海峽的,那麼為何美西方要不斷渲染德國軍艦穿越的可能性?原因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擴大反華陣營」,為最後攤牌爭取更多的「軍事夥伴」。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去年1月曾對台海衝突進行了兵器推演,模擬了解放軍2026年24次攻台的不同情境,其結果都顯示,美日台均付出了「慘痛代價」,比如說,美國至少損失2艘航母以及10-20艘大型水面戰艦;日本將損失100架戰鬥機以及26艘主力戰艦,至於台灣「海軍」則被大陸團滅。推演結果出來之後,CSIS高級顧問表示,台灣「不適用」烏克蘭模式,美國無法持續向台灣提供補給物資,根本上不了岸。
去年4月,美國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再次就台海衝突舉行兵棋推演,兵推結束後,該委員會主席、曾力推「武裝台灣」的麥克・加拉格爾被「打傻」了,拒絕公布結果,只是表示「衝突沒有贏家」,「不願透露誰輸誰贏」,後來消息人士對媒體表示,兵推顯示,「美國無法阻擋中國大陸攻台」,「將有8萬解放軍登陸台灣」;收到兵推簡報的美國官員也在私下承認,「美國的威懾失敗了,解放軍先發制人」。
由此可見,儘管為了阻止大陸武統,美國已經開始武裝日本,甚至在兵推中,自己也從幕後走向台前,直接參與了和中國大陸的衝突,但結果依然不夠理想,只要大陸願意,完全可以在經過血腥殘酷的戰鬥之後攻入台灣,並阻絕美日對台島的援助與補給。這當然是華府不願意看到的,畢竟2艘航母、10-20艘水面艦艇被擊沉的代價還是太大了,因此,美國迫切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夥伴,投入到可能的台海衝突中來,尤其是德國。
原因很簡單,一方面,德國是歐盟的「雙頭馬」之一,若德國在台海衝突中跳上美國的戰車,歐盟勢必也是徹底倒向美國,這可以在政治、外交和經濟上,給中國大陸帶來巨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德國外長貝爾伯克是一個反華派,她曾公開表示要向日本學習來「遏制」中國,很顯然,德國發現只要跟著美國玩,就能合理合法的擴軍備戰,不需要承擔歷史包袱,畢竟武林盟主沒有說話,別人反對也沒有用。
因此,在「遏華」問題上,美國認為德國是潛在的「可造之材」,所以,以美英為首的西方媒體以及台灣媒體,不斷熱炒德國軍艦即將穿越台灣海峽的問題,這事實上就是給柏林施加壓力。而德國之所以考慮了一個多月,還沒有做出最後的決定,也是因為:一方面歐盟需要美國的安全保護,那就不得不配合美國的全球戰略;另一方面,又必須考慮到中德緊密的貿易關係以及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嚴正立場,所以這道選擇題「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