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拾破爛攢的1.8萬被盜,警方發現其真實身份,驚動軍區領導

2022-08-26     正衛說生活

原標題:老人拾破爛攢的1.8萬被盜,警方發現其真實身份,驚動軍區領導

世人總提倡「高風亮節,淡泊名利」,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人?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人們都將這一品質作為標榜。

有些無名英雄原本無人識得,卻在機緣巧合之下出現在大眾眼前。事情發生在2014的一個夏天,有一位老人焦急地跑去警察局報警。

年過九旬的老人因1.8萬元的積蓄被小偷盜竊,在警察同志面前痛哭不已,場面令人心酸不已。

圖|積蓄被盜後,老人傷心得像個孩子

但當核查了這位老人的身份後,在場所有人的臉色都變得凝重了,甚至連當地高層聽說後都立即趕了過來。這位老人就是齊修體,一位抗戰老兵,一位真正的幕後英雄。

齊修體於1922年出生在河南齊寨村,放眼當時的河南小村莊,乃至於全國、全世界都不怎麼太平。

為了保護國家不受侵犯,為了家庭不被摧殘,孩童時期的齊修體就立志於成為一名英勇的士兵。

圖|為了維持生計,齊修體每日都要出門拾荒

參軍為國而戰是一件十分值得驕傲的事情,年幼的齊修體不懂得這是一種怎樣偉大的感情,他腦子裡想的只有擊退侵略的敵人。

在戰亂年代,小山村中的人們吃不起飯是常態,齊修體的家庭也是如此,經常為了吃飯而發愁,父親母親總是穿著有補丁的衣服,吃了上頓沒下頓。

少年本應該長得一表人才,但卻因為長期的營養缺乏,看起來肌黃面瘦。

齊修體自己也知道,如果自己總在家中,父親母親總是會把最好的食物以及衣服留給自己,這樣一來他反而成為了家中的負擔。

為了不拖累家裡也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齊修體在16歲時就從軍了,開始了自己的軍隊生涯,跟隨部隊一直在河南訓練。

圖|1938年2月,安徽蕪湖地區,躲避戰亂遠走他鄉的農民

訓練沒過多久,齊修體才剛學會摸槍、拉保險栓,就因為一場緊急突發的戰爭投入了戰場。那時候的齊修體滿打滿算也才17歲,不過是個孩子。

戰火卻逼迫他成為了勇猛的戰士,雖然年紀小,不過齊修體卻從未想過退縮。

1938年,在中國國民革命軍195師服役不久的齊修體根據指令駐守河南內黃集地區,對抗日本侵略者。

日本軍隊的裝備十分精良,他們是飛機加大炮,相較之下國軍的武器裝備就要落後得多。

此時的日寇十分猖狂,我國多個地區都遭到了敵人不同程度的侵擾,很多像齊修體這個年紀的青年都背上槍上了戰場。

圖|日軍對南京發動總攻的第三天,中華門前進攻的日軍炮兵部隊

齊修體隨部隊達到內黃集還來不及稍作休整,就開始卸下背包挖戰壕,剛挖了約有一尺深的時候,日軍14師團就從東邊來了。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齊修體和戰友們沒有絲毫的膽怯。

在炮火連天、槍炮無眼的戰場上,不少士兵都因為被炸彈碎片或者機槍掃射到,齊修體也不意外,雖然受過幾次傷,但他仍然咬牙堅持衝鋒。

在戰場上國軍多數處於劣勢,甚至有幾次隱隱出現頹勢。為了爭取最大的勝利,保護當地村民不受到侵犯,抗日戰士卻沒有輕易退縮,敵軍一次又一次地猛烈炮火。

圖|滿臉堆笑的侵華日軍

很多年輕士兵的生命永遠停留在了向敵人衝鋒的那一刻,其中還包括齊修體從軍師剛認識的一些好友。「戰爭是無情的、殘酷的」。齊修體第一次體會到這句話的真正意義。

當日軍再一次派出飛機轟炸時,齊修體被一枚炸彈震暈,全身傷勢慘重,此時部隊已經掩護當地居民撤退完畢,不必死守。

昏迷的齊修體就這樣躺在了戰場上,幾乎沒有人認為那時的齊修體能夠活下來,不過幸好連長邢志化救了他.

在連長眼中,齊修體也只不過是一個半大的孩子,而且齊修體也是自己的老鄉,把這個孩子拋下他於心不忍。

圖|日軍占領蘇州後,在日本領事館舉行升旗儀式

冒著敵軍強烈的炮火攻擊,連長邢志化硬是把齊修體給扛到了安全處。

但因為在救齊修體的途中耽誤了太多時間,以至於兩人和大部隊走散了,連長為了救治昏迷中的齊修體,不得已,只能將他送往老家。

齊修體的老家在河南的一個小村莊,當地連最基礎的醫療設備也沒有,醫治齊修體只能用當地的土辦法撿回了一條命。

當地的居民知道齊修體是一位抗戰英雄,已經用了最好的方法,當時已經被戰爭逼得沒辦法的,他們把匱乏的食物以及水源都給了齊修體。

戰火無情,人有情,或許正是靠著一種濃烈的感情,才使得齊修體在這樣重傷的情況下被救了下來。

圖|日軍進南京

連長走時給了村民部隊的聯繫方式,當齊修體甦醒恢復後經過幾個月的休養,身體開始好轉。

他並沒有因為上過戰場而開始懼怕,村民把聯繫方式告訴了他,成功與大部隊取得聯絡後,齊修體快馬加鞭地趕到休整處,義無反顧地再次投身戰場當中。

再次上戰場的齊修體,腿腳沒有受傷前利落,指揮官在每次安排時只會安排衝鋒速度最快的人跑在前面,所以每次齊修體都跟在後面。

他恨自己不能沖在最前面,卻沒想到因為舊傷隱患導致的腿腳不便不能在前面衝鋒,讓他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直到戰爭結束後,齊修體奇蹟般地活了下來。

圖|在坦克山合影的日本軍人

戰爭結束時,舉國歡慶,全國上下喜氣洋洋,按理來說正是該論功行賞的時候。

可是齊修體卻在此時選擇了隱姓埋名,當國家給他發補助金時,他毅然決然地拒領了。抱著不願意給國家添麻煩帶來負擔的心態,他回到家鄉,開始了平淡的隱居生活。

國民軍在當時有也被成為雜牌軍,正因如此,即使齊修體老人殺敵無數卻不願向人談起自己的身份。

就算是回村之後,也不會說自己以前的事,他害怕村子裡的人說三道四,抬不起來頭。

事實上像齊修體這樣的抗日老兵,人們的態度都是欽佩和敬仰而不是詆毀。只不過在齊修體老人心中,他自己一直過不去這個坎兒。

圖|侵華的日本軍隊

齊修體老人的舉動值得一個「高風亮節」的稱號,但沒有補貼,也就意味著他的生活不會太好過。

畢竟在那樣動盪的年代很少有人能有機會識文斷字,齊修體早年參軍也沒有機會學到一份謀生的手藝,想要找到工作也就比較難了。

在上個世紀,本可以從事體力勞動的他,卻因為戰場上的舊傷而只能過上拾荒生活,就算是下田勞作也不行,彎腰時間一久就會感到渾身疼痛。

圖|洗把臉準備出門的齊修體老人

這樣一來,他只能拾荒為生,一開始是憑藉自己的雙腿,慢慢走到有荒可拾的地方,然後拿去賣掉,一天下來也能賺幾塊。

靠著拾荒度日的齊修體住在破舊的小房子裡,在這間屋子裡,可以看到潮濕的牆角、漏雨的屋頂以及發霉的被褥等等,相信任何一個人看到曾經的英雄,住在這樣的地方,都會為之感到心痛。

過著生活雖然貧窮,齊修體卻從未有過抱怨,每天早出晚歸,遇到天氣晴朗,就會推著一個小破三輪,多走幾個小區撿塑料瓶,天氣不好的時候,就在家裡看著窗外下雨回想過去的歲月。

圖|齊修體老人撿回來的廢品

由於周邊居民都不知道齊修體的真實身份,一直以為他是一個拾荒者,所以沒有一個女人願意嫁給他。

直到齊修體40歲的時候,他才認識後來的妻子任秀英,不嫌棄他貧窮,每日就和齊修體安穩生活。齊修體夫婦會因為夏天是塑料瓶的漲價而感到開心,這樣拾荒得來的塑料瓶,就能賣一個好價錢了。

每天賣出去的錢齊修體也不敢亂花,甚至在伙食方面都沒有得到太大的改善,一直都是饅頭配鹹菜或者是窩窩頭,這樣的生活讓曾經健壯的身體逐漸萎縮成瘦弱的老頭。

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過去,齊修體夫婦攢了大半輩子的錢,終於攢到了1.8萬元。

圖|老人家中午就吃個菜窩頭

夫妻倆清貧了大半輩子,膝下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女兒嫁在隔壁村,雖然會經常回來看望夫妻,但家中條件也不好,所以在經濟方面給不了父母太多資助。

一個兒子入贅到了山西,另一個兒子仍是孤身一人,一家人雖不富裕,日子卻也還能過下去。

本以為夫妻倆終於可以過上好生活,但沒想到齊修體的妻子身體開始出現各種的毛病,剛剛發作時並不是很疼痛,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感覺,因此兩夫妻都沒有格外注意,只覺得可能是勞作太久。

圖|抗戰老兵齊修體家中的廚房

常年的辛勤勞作以及貧困的生活壓倒了齊修體的妻子,感到身體不舒服難以忍受時候才到醫院去檢查,一檢查才發現原來是患了胃癌。

如今妻子生了大病,齊修體老人自然不能坐視不理,雖然膝下育有兒女,但他們的生活處境也不太,齊修體和妻子都不想拖累自己的兒女,也並沒有第一時間告訴他們這件事。

但沒想到在這個小家庭最需要錢的時候,小偷卻光顧了他們。當齊修體老人回到家中時,發現1.8萬人民幣早已不翼而飛,現場留下的只有凌亂的抽屜櫃。

萬般無奈之下,齊修體老人只能向當地警察報案,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的人都沒哭,但向人民警察講述被盜竊經歷時,卻哭得一塌糊塗。

圖|拾廢品回家的老兵齊修體

在幾十年前的戰場上,他是英勇無畏的戰士,在如今現實的打擊中,妻子即將因為沒錢醫治逝世的著急,他成了一個真正的老人,無依無靠的老人。

兒女自顧不暇,無能為力,沒有人能夠幫助他們,甚至連小偷把他大半輩子的積蓄心血都給偷走了,這時,他是崩潰又絕望的。

如果齊修體只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因為盜竊的事去報警,必然不會引起如此大的震動,正因為他是一名剛正不阿的抗戰老兵,加之悲慘的經歷,迅速引起了身邊人的關注以及網友的熱議。

圖|老兵齊修體和來訪者的合影

抗戰英雄們為我們的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正如網絡熱語所言「世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沒有這些抗戰老兵的奮勇殺敵,就沒有如今的美好和平生活。

警方高層的重視,也讓齊修體老人的處境有所好轉,當地高層領導得知此事前來看望了老人,還為這位抗戰老兵翻修了房屋。

圖|弓腰駝背的老兵齊修體在外面撿廢品歸來

不僅如此,老人的低保也迅速敲定,連齊修體老人的妻子癌症治療費用,也被免除了。

至於當初偷盜齊修體老人家的那個小偷也最終落網。

老人的錢款被全部追回,當人民警察將追回的錢款送到老人手中時,齊修體顫顫巍巍地舉起手敬了個禮,警察同志同樣回敬,房間內一時無言。

之後還有軍區領導前來慰問老英雄,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新生一代的一片赤誠之心,多方的努力終於讓齊修體老人的生活有所好轉。

圖|齊修體老人端著糖水喂老伴

一些抗戰英雄怕給國家添麻煩,過去的輝煌一概不提,本該得到的福利也沒辦法使用,害怕人生有污點,不願背負「雜牌軍」的「罪名」,他們的生活讓人痛惜。

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都不應該忘記過去受到的屈辱,更不應該忘記在過去這漫長的歲月當中,付出一切甚至生命為我們爭取到美好生活的那些的英雄。

齊修體老人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正氣凜然的戰士所具備的優良品質。雖貧困一生,但做人沒有污點,清清白白,如果不是妻子的重病和小偷的到來,或許我們到現在也不知道齊修體老人的真實身份。

圖|志願者為齊修體老人送來輪椅

抗戰老兵齊修體的事件給我們也帶來了一些啟發,如今有一些年輕人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就逐漸忘記當時我們的先輩是如何用熱血才開闢出如今美好生活的。

這何嘗不是一種傳承的缺失,只有當大家越來越關注這些「無名英雄」時,我們才能越走越遠。

如果我們不去傳承自己的歷史,忘記恥辱,可能會陷入新的危機中。青少年是未來的中流砥柱,在接納世界文化的同時,要做到不忘根,不忘本!牢記歷史,敬仰英雄,共同出發!

-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a82b84a3da171806b4ad7ab64d67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