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普洱茶的本源

2019-10-09     靜一號普洱茶

我們追溯普洱茶的本源,其無疑就是一種產於滇西南的曬青綠茶。在明清時期,當中原茶文化走向了精製化的路途,走向了對色相味的極致追求,創造了西湖龍井、太湖碧螺春、黃山毛峰等一系列精工做茶的傑作。而普洱茶呢,仍然偏居在西南一隅,與中國這場聲勢浩大的茶葉精製化革命無緣,仍然以粗鄙的面目呈現在世人面前,被時人歸為不入流者。當然,普洱茶並不是沒有進步,雍正年間,雲南改土歸流,設置普洱府,江西、石屏等地大量漢人的湧入,給古老封閉的茶山帶來了先進的茶種、種植與加工技術。但令人奇怪的是,普洱茶並未走向內地精工做茶的路途,反而保留了唐宋遺留下來的團茶形式,沒有做成散茶。究其原因,除了雲南大葉種茶葉內涵物質豐富,不太適合製作名優綠茶外,還在於普洱府遠離中原,處於綠茶版圖的極邊地帶,其被迫採取了比較經濟優勢的策略,與中原的綠茶進行錯位競爭。

首先,運輸問題決定了普洱茶沒有採用散茶而採用餅磚沱形式。普洱茶產地遠離銷區,茶葉要運到藏區與京師,必須解決茶葉運輸過程中的有效載重和損耗問題,將散茶壓成餅磚沱的形式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在普洱茶的原產地,因為不存在運輸問題,當地人經常喝曬青散茶。

其次,喝陳茶也是長距離運輸的產物。普洱曬青綠茶剛做出來肯定是新茶,但是經過半年乃至數年的時間運到銷區後,肯定是陳茶了,這樣銷區人民被迫喝上了舊茶,也因之形成了喝陳茶的傳統。而普洱茶是低溫製程的曬青茶,加上要蒸壓成形,導致其水分含量高,有利於後期陳化,能形成迥然不同於中原地區綠茶的風味。

再次,普洱茶的原料是大葉種就決定了普洱茶是一種內在的茶。雲南大葉種內涵物質豐富,做出來的茶鮮爽不足,但醇厚,也因此普洱茶通過揚長避短,沒有走向香氣外揚、滋味鮮爽、芽葉細嫩的名優綠茶路數,而是不以賣相取勝,靠內在渾厚的底蘊來吸引人。

最後,囿於當時的歷史條件,普洱茶在精製化路途上很難跟內地的綠茶競爭,其被迫走向了價廉物美的道路,普洱茶也因此成了少數民族的飲料,廣東、香港一帶底層人物喝得起的茶葉。在低價競爭帶來的成本控制下,普洱茶不像名優綠茶那樣嚴格控制收鮮標準,只用一芽一葉,甚至芽頭為原料,而是大量的粗老葉子也做成了普洱茶。這一方面造成了普洱茶不入中原正統茶文化的主流,另一方面也造就了其粗放做茶的原生態特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F-os20BMH2_cNUgY4a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