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二年,由漢王朱高煦策劃並實施的「東宮迎駕事件」被搬上歷史舞台。
所謂東宮迎駕事件,就是朱棣北征瓦剌回來,原本以為太子朱高熾會率領百官前來迎接,結果只看到在場的禮儀,太子和百官不知所蹤。而後朱棣大怒,一向與太子不和的漢王朱高煦趁機向朱棣進諫,認為太子朱高熾藐視皇權,更蔑視軍權,朱棣一怒之下將東宮官屬全部下獄。
不幸的是,楊溥就是東宮官屬中的一員,而且還不是無辜受牽連的那種。
史料記載:帝征瓦剌還,太子遣使迎稍緩,帝重入高煦譖,悉征東宮官屬下詔獄,淮及楊溥、金問皆坐系十年。
能在史書中留下名字,可見楊溥不是東宮官屬中默默無聞的小官,而是太子一黨的核心人物之一。
楊溥,建文帝時期的進士。僅僅登科兩年後,大明改朝換代,舊臣楊溥便被新帝朱棣派去服侍朱高熾。由此,楊溥成為太子黨的元老級人物。
而楊溥作為太子洗馬(官職名,不是幫太子洗馬的)與朱高熾朝夕相處,很得太子朱高熾信任。如果不出意外,楊溥將會和其他太子黨成員一樣,在背後為太子出謀劃策直至太子登基成為新皇,而後作為太子黨的元老被大加封賞。
但永樂十二年的那一場意外讓楊溥的職業生涯被迫中止,作為太子黨核心成員,楊溥等一干人被抓進了詔獄。
詔獄,也就是有皇帝直接掌管的監獄,專門抓「犯了罪」的達官顯貴或是大凶大惡之徒,一旦進入,便生死難料。
作為明代排名第一的特務機構,錦衣衛不僅負責搜集證據抓人進詔獄,還負責審訊。由於錦衣衛一向只向皇帝負責,因此也有些無所畏懼,常人能想到的刑罰錦衣衛會用,常人無法想像的刑罰錦衣衛更會用。
而且詔獄級別之高,無論刑部、大理寺、督察院甚至是三法司均無權過問,獄中更是以「水火不入,疫癘之氣充斥囹圄」聞名。
可想而知,楊溥被關入詔獄時過的是什麼日子。
楊溥原本便只是一介文人,受此大難,換做旁人早就萎靡不振。參見烏台詩案的蘇軾,也曾因為送來的一盆魚而在獄中寫下絕筆詩。何況楊溥的情況可比當時的蘇軾嚴重多了,太子一黨朝不保夕,更不要說保楊溥出去。
在這樣的絕境中,楊溥沒有自亂陣腳、更沒有破罐子破摔,而是靜下心來,開始讀書。
明史是這樣記載楊溥先生的這段不同尋常的牢獄生活的:家人供食數絕,而帝意不可測,旦夕且死。溥(楊溥)益奮,讀書不輟。系十年,讀經史諸子數周。
在家人送來的食物已經被吃完(也有可能是被搶完),並且朱棣的決斷無法預測、可能過不了多久自己就被處決的時候,楊溥卻更加勤奮地讀書、不停的讀書。就這樣在詔獄中讀了十年書,隨身攜帶的書都讀了幾遍。
而後一次偶然的機會,皇帝隨口問起,現在詔獄之中的楊溥怎麼樣了?當得知楊溥在詔獄中忘我地讀書的時候,朱棣沉默良久,囑咐錦衣衛好生照料楊溥。
畢竟,一個有罪的人,於獄中必然心虛。可楊溥的行為就好像告訴朱棣,我們太子一黨,從來沒有過叛逆的心思,之前的一切,都是有心之人的栽贓。
可見書真是個好東西,能讓楊士奇從一個小小的編史官成為皇帝最信任的內閣成員,也能保住犯了「藐視君權」之大罪的楊溥,此是題外話。
但明成祖真的是因為楊溥在詔獄中筆耕不輟便將此事翻篇、放過楊溥嗎?換句話說,朱棣真的相信太子一黨有謀逆之心嗎?又或者說,朱棣真的起了廢太子、立漢王之心嗎?
「東宮迎駕事件」後不久,朱棣下了詔令,命此前不願就藩的漢王及趙王迅速前往藩地,漢王與趙王還想拖延,但被朱棣無情駁回。至此,可以說永樂一朝的奪儲之爭落下帷幕,漢王與趙王被迫遠離權力中心,一定程度上也失去了成為儲君的機會。而看似被朱棣不喜的朱高熾則穩坐釣魚台,坐穩太子之位。
楊溥作為明面上的太子黨成員,朱棣怎麼會想不到,憑太子的仁厚與楊溥立下的大功,待他日太子登基,楊溥便會離開詔獄、甚至位極人臣。可楊溥在詔獄的十年,朱棣始終沒有動過他,仿佛有意為未來的皇帝留下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而在詔獄讀了十年書的楊溥,更是厚積薄發、輔佐仁宗,為後來的仁宣盛世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您可以點擊文字上方的關注,這樣您就可以收到之後的推送啦。
如果您有不同的想法,可移步至評論區,我們一起探討!
文字來源:淺淺敘歷史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