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人工智慧賦能就業市場

2023-04-03     荊楚網

原標題:引導人工智慧賦能就業市場

張錦原 望海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當前,以AI技術運用為主要代表的人工智慧方興未艾,逐漸成為推進生產發展的革命性動力。特別是以ChatGPT為代表的新型人工智慧,使人工智慧對勞動的替代效應由體力生產領域向智力生產領域延展。這一變化或將對既有就業結構和就業模式產生帶來深刻變革。

人工智慧的優勢在於其海量的數據處理能力和卓越的信息處理速率,對於重複性、數字化、程式化,按照既定規則進行大量運算的工作,具有更好的精確度和穩定性。人工智慧對部分工作崗位的替代效應比較明顯。例如,製造業當中的生產類、監督類崗位,低端服務業中的基礎崗位和附加值較高的第三產業中的會計財務類、審計統計類崗位。這些崗位通常具有生產效率低,人工成本高和程序重複性強等特點。作為一種通用的前沿技術,人工智慧在各個產業都擁有巨大的應用空間,其相關支持技術和衍生服務將帶來巨大的新型產業模塊及大量的新型工作崗位。隨著分工過程的深化,大數據、VR、5G、3D列印等行業人才需求增加,科學家、工程師等高科技人才是國家重點培養對象。智能時代下,人才培養必須順應人工智慧的發展潮流,應對挑戰、搶抓機遇,避免「一哄而上」,讓人工智慧成為智慧動能。

推進新人才多元培養,適應人工智慧發展的現實需求。人工智慧浪潮對就業領域的影響,大多數就業個體難以全面準確地進行判斷和應對。相關部門應當引導勞動者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在激烈的就業形勢下抓住機遇,在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大潮中占據競爭優勢與主動地位。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相關高等院校應結合實際,立足自身基礎和條件,加大對人工智慧教育及應用的培訓,積極調整現有課程內容、教學方式、教師隊伍,推動專業和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增加AI通識課,提高教育的實效性,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持續提升未來勞動者的技術接納能力和應用能力。相關職業技能院校要深入分析形勢,主動對接市場,加強對專業應用型人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高技能型人才解決問題的能力。相關企業內部也要建立完善的職業培訓體系,運用校企合作、同科研機構合作等方式,幫助企業員工完善其知識和能力體系,主動適應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同時,儘量運用企業內部再消化機制,幫助受人工智慧影響的勞動力實現轉崗。

推動新經濟雙端升級,補償人工智慧帶來的替代效應。「技術升級」和「結構調整」是新經濟的兩端。要抑制人工智慧對社會就業帶來的衝擊,必須統籌兼顧,兩端發力。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繼續加大人工智慧研發和投入力度,建立更多研究中心、實驗室和科技園區,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社會提供更多就業崗位。調整產業結構,緊盯一系列「卡脖子」問題,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晶片製造等領域,大力推動高端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升級。瞄準城市結構升級,在繼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同時,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鼓勵廣大青年人才投身於鄉村振興,對返鄉創業行為採取政策支持和經濟補助措施,幫助農村留住人才,促進城鄉之間的資源流動和農村產業升級發展。

通過新政策力促公平,推進人工智慧時代的共同富裕。新技術帶來的影響取決於其應用環境和應用方式,環境適應、應用方式得當,新技術就能夠發揮正向作用,有效提高生產力,並促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相適應。我們應發揮制度優勢,通過政策保障,著力打造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和使用模式,實現人工智慧紅利由人民共享。要完善社會分配製度,用技術發展的成果解決技術發展帶來的問題,進一步發揮二次分配、三次分配在促進共同富裕中的作用,讓技術進步促進產業升級、惠及廣大人民。構建大數據人才資料庫和失業預警平台,對人工智慧替代效應的發展趨勢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和應對措施。要完善失業救濟和保障制度,採取有效的階段性措施,關注重點群體的基本民生問題。

(作者單位:武漢紡織大學傳媒學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7de5d3d72b30e19ba666be92e88df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