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48小時巨震反轉

2023-11-19     市界

原標題:OpenAI 48小時巨震反轉

這可能是2023全球科技圈最為「抓馬」(drama)的一場鬧劇。

11月18日凌晨,著名AI企業、ChatGPT母公司OpenAI突然官宣,將原CEO Sam Altman開除出公司,即日生效。

對於這個消息,主人公Sam或許和許多看客一樣措手不及。

從去年11月ChatGPT亮相起,「ChatGPT之父」的頭銜就被安在了Sam頭上。自那以後,Sam作為OpenAI的代言人頻頻亮相,他對AI發展的許多判斷更是被整個行業奉為圭臬。

可以說在一些人眼裡,Sam Altman的名字就代表著OpenAI本身。近期他曾在採訪中透露,自己正在為OpenAI籌措新一輪融資。

甚至就在被解聘約一天前,Sam還在重磅活動「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上信心滿滿地展望來年,稱「生成視頻或其他東西能做什麼,這將在2024年迅速而猛烈地出現」。

然而APEC結束後不久,他被解聘的消息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整個AI圈引發震動。

(Sam Altman在APEC上發表觀點,圖源/視覺中國)

據OpenAI聯合創始人兼總裁Greg Brockman透露,Sam是在11月17日的晚間接到了谷歌會議連結,隨即被宣布解聘。

整個過程中,OpenAI的股東及客戶都沒有被提前通知,事發突然可見一斑。

但就在行業還未消化掉Sam離任的影響時,新的反轉劇情似乎即將上演。

據多家媒體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OpenAI董事會正與Sam商討,試圖使後者重回公司擔任CEO。但目前Sam對回歸擔任CEO的態度「矛盾」。

短短24小時內,全球最為領先的AI企業、以一己之力掀起生成式AI產業變革的OpenAI變化陡生,而最終的事件走向還沒有定論。

在許多人眼中,作為行業風向標的OpenAI發生人事地震,可能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一位大模型創業者「Balian Wang」對此判斷,不少人認為從人工智慧發展的整體歷史進程上看,Sam被OpenAI辭退不過是一件鬧劇和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我的直覺卻告訴我,這可能是一件改變AI歷史發展進程和行業格局的大事」。

一場鬧劇,核心四人組分崩離析

從OpenAI現董事會與Sam Altman的公開「交鋒」中,不難看出兩者間的矛盾已經十分尖銳。

OpenAI官宣解聘的聲明措辭堪稱嚴厲,其中寫道:

「Altman先生的離職是董事會審議決定的,董事會認為他在與董事會的溝通中不夠坦誠,妨礙了董事會履行職責的能力。董事會對他繼續領導OpenAI的能力不再有信心。」

而Sam本人也在自己的推文中,提及了OpenAI限制了他公開發聲:「一旦我開始公開發聲,OpenAI董事會將會向我追索我所持有股票的全部價值。(If I start going off, the OpenAI board should go after me for the full value of my shares.)」

Sam離任後,CEO將由原CTO Mira Murati暫任,直到OpenAI重新物色到適宜人選。

在這場人事地震中,隨著Sam被辭退,其在OpenAI中的「左膀右臂」也受到了波及。

據OpenAI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Greg Brockman公開講述,幾乎在OpenAI發布解聘Sam的官方聲明的同時,他也收到了Ilya(指OpenAI首席科學家Ilya Sutskever)的簡訊稱需要電話溝通。

在隨後的谷歌會議中。Greg被告知,其將被免除董事會職務,但仍然在公司任職總裁,並向新CEO彙報。同樣是在這場會議中,Greg得知Sam已被免職。他講道:「對董事會的所作所為,我和Sam都感到震驚和悲傷。」

幾個小時後,Greg宣布自己將從OpenAI辭職。

(Greg Brockman)

至此,OpenAI原有的核心團隊已經分崩離析。在此次人事變動發生前,OpenAI核心管理團隊中共有四名成員:CEO Sam Altman、總裁Greg Brockman、首席科學家Ilya Sutskever、CTO Mira Murati。其中Sam、Greg、Ilya同時是董事會成員,也都是2015年時發起成立公司的聯合創始人。而Mira則是在2018年加入公司,此前曾任特斯拉SUV Model X的高級產品經理。

此外,在OpenAI官宣解僱Sam後不久,Sam的助理Alex Cohen也發布了推文,稱其「和我的老闆Sam一起被OpenAI辭退了」,並表示自己是在董事會會議中負責整理演示文稿的人。

而據Alex所說,Sam似乎對Alex的遭遇毫不知情,在得知Alex遭辭退後Sam向其發送的信息內容是「wtf(搞什麼鬼)」,顯得十分震驚。

根據公開報道,在OpenAI共事期間,Sam、Greg和Ilya三人一度配合默契。其中Sam在公司管理、投融資方面經驗豐富,Greg幾乎承擔了所有非技術性的工作,Ilya則是公司技術研發的核心力量。

而經過這輪變動,Sam與Greg雙雙出局,他們接下來的去向也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在Sam官宣出局後不久,美國AI企業Antimetal就向其拋出了橄欖枝。Antimetal公司的CEO發表推文稱,歡迎Sam加入公司,成為聯席CEO。

坊間亦有傳聞稱Sam計劃成立一家新的AI公司,預計OpenAI前總裁Greg將加入其中,目前Sam或已在與投資者洽談相關事宜。

更為出人意料的是,19日早間,有多家媒體報道稱OpenAI的重要投資人正敦促OpenAI董事會撤銷辭退Sam的決定,並試圖推動Sam重回公司擔任CEO。報道稱Sam本人對此感到「矛盾」。

不過截至成文,Sam對上述傳聞未有直接回應。

但耐人尋味的是,在19日中午12:47,Sam發布了一條推特寫道「我如此熱愛OpenAI的團隊」。而這條推特被Greg、Mira、ChatGPT官方帳號轉發,使得Sam將回歸OpenAI的傳聞顯得尤為可信。

奪權清算,還是觀念不合?

在公司管理層換血的同時,OpenAI的董事會也完成了改組,如今董事會成員僅剩首席科學家Ilya和三名外部獨立董事。

CEO和他所倚重的員工一起被OpenAI「掃地出門」,這種情節顯得像是一場「奪權清算」,也在公司內部掀起了軒然大波。

(市界製圖)

據華爾街見聞報道,在管理層換血後,OpenAI緊急召開內部大會。會上至少有兩名員工詢問此次解僱是否構成「奪權」或「敵意收購」,但被Ilya Sutskever否定,後者稱Sam與現董事會的分歧主要在於安全議題。

根據華爾街見聞獲得的會議記錄,Ilya講道:「我可以理解你為什麼選擇(奪權)這個詞,但我不同意這一點。這是董事會履行非營利組織使命的職責,即確保OpenAI構建造福全人類的AGI(通用人工智慧)。」

具體來說,Ilya與Sam的最大分歧,在於Ilya認為OpenAI應該放慢商業化步伐,更專注於AI產品的可解釋性、安全性;與之相對,Sam和Greg則傾向於積極推動AI模型跑通商業化路徑和進行新一輪融資。

事實上,OpenAI過往已完成了8輪融資,背後都有Sam積極斡旋的身影。早在創辦OpenAI前,Sam曾在創投機構Y Combinator(以下簡稱「YC」)擔任總裁,擁有豐富的投融資經驗。YC也在Sam的執掌下,參與了OpenAI的天使輪融資。

在被解僱之前,Sam則在積極推動新一輪融資,據媒體報道稱本輪融資估值或高達900億美元。

這種融資節奏讓Ilya感到不安,因此他聯手董事會中的外部成員,發起了對Sam和Greg的驅逐。

(OpenAI融資歷史,圖源/創業邦睿獸分析)

當面臨分歧時,作為CEO的Sam被驅逐出了自己參與創辦的公司。這種情節之所以能夠發生,與OpenAI的背景、願景、組織架構都有著莫大的關係。

2015年,包括Sam在內的幾位聯合創始人,共同發起成立了OpenAI,除了將公司技術方向定位為AGI,還承諾要在安全範圍內開發、「使其有益於人類」等。按照這一願景,OpenAI最初是一家非盈利機構,完全依靠股東投資支撐研究與運營——這也是其名字中「Open」的由來。

也是在這樣的狀態下,OpenAI發布了GPT-1、GPT-2等ChatGPT(GPT-3.5版)的前代模型。

但幾年之後,隨著技術研發逐漸深入,OpenAI維持發展所需的資源也成倍增長。為了持續發展,OpenAI於2019年宣布重組,搭建一個「有限營利(capped-profit)」模式。也正是在這一年,Sam辭去其在YC的職務,開始全職擔任OpenAI的CEO。

而所謂「有限營利」指的是,原有的公司仍然保持非營利性,主攻技術研究而非商業價值創造,稱為OpenAI Nonprofit。

與此同時創辦一家有限營利的子公司「OpenAI LP」,由非營利性的母公司控股OpenAI LP。OpenAI LP可以引入外部投資,並創造商業價值,回饋投資者。

同時,設定OpenAI LP股東能獲得的營利上限,超出上限的回報都會返給OpenAI Nonprofit,用以支持研究。正是在這輪變動中,微軟接受了這種獨特的模式,花費10億美元成為了持股OpenAI LP 49%的股東。

(OpenAI的三階段發展歷程。圖源/中國電信業)

值得一提的是,OpenAI原有的六人董事會一度對發展這種模式形成了共識。彼時Ilya曾公開講道:「如果我們不大幅增加我們的計算投資,就不可能保持人工智慧研究的最前沿,更不用說構建AGI了。無論AGI是什麼,它都不會便宜。」

但隨著ChatGPT掀起新一輪巨浪,這家公司的管理層之間無疑打破了共識。

為了保證母公司OpenAI Nonprofi的非營利性,董事會六人組事實上均並不直接持有公司股權,從公司獲得的收益僅有薪資這一項。此外據媒體報道,由於Sam早期曾主導YC投資OpenAI,因此還能由此獲得部分間接收益。

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架構,當任意一位高管被認為偏離了公司願景、引起其餘董事會成員不滿時,都有可能面臨被「驅逐」的現實。即便是被外界視為公司靈魂人物的Sam也不例外。

未來向左還是向右?

ChatGPT能夠走到今天這樣的局面,Sam Altman實在是太過重要。

「超強的執行力」「對商業的敏感嗅覺」「極具魄力」「投資天賦」……是不少人對Sam 的共同印象。

金融科技企業Stripe的CEO Patrick Collison 把 Sam 的大腦比作一個狂歡節上的抓娃娃機,「看起來四處遊蕩,但關鍵時刻一抓就中」。而在YC創始人、矽谷創業教父Paul Graham眼裡,「如果把Sam Altman扔到某個食人族之島,5年後他會成為這個食人族島的國王」。

在執掌OpenAI後,Sam無疑也將他的上述特質代入了這家全球最為領先的硬科技創企。而這展現在諸多方面。

舉例而言,Sam本人正是OpenAI轉變為一家「有限營利」企業的最大推動者。2019年,正是他說服了微軟CEO Satya Nadella、CTO Kevin Scott等關鍵人物,讓微軟接受了在當時看來堪稱苛刻的投資條件。

(微軟CEO Satya Nadella)

不僅如此,在執掌OpenAI的這些年,OpenAI還進行了不少對外投資,比如在2021年,發起了總金額為1億美元的AI創投基金,後續又專門成立了創投加速器Converge,投資領域覆蓋了音視頻編輯應用開發、AI筆記應用開發、晶片等眾多領域。

他對大模型、生成式AI的商業化也持積極態度。就在不到兩周前舉辦的OpenAI開發者大會上,Sam作為主持人一口氣發布了多款能夠降低大模型應用開發難度的新功能。

而據《中國企業家》在本周對Sam本人的採訪,他也不諱言自己對AI商業化前景的看好:「我對這項技術感到非常興奮,它可以恢復過去幾十年失去的生產率,不僅僅是迎頭趕上。」

此外,Sam還認為對於AI技術不應該過度監管,他期望看到的監管模式是「介於傳統歐洲方式和傳統美國方式之間」,「過度的規定可能會對小公司和開源運動造成傷害」。

種種做法,在業界褒貶不一。

特斯拉和SpaceX創始人馬斯克也曾是OpenAI的創始人之一,但由於利益衝突等原因,他已於2018年退出了OpenAI。

早在2019年,馬斯克就曾多番公開對於OpenAI現有的發展策略表示不滿。在推特上,他曾寫道:「OpenAI是作為一家開源的非營利公司創建的,以制衡谷歌,但現在它卻已經成為一家由微軟有效控制的利潤最大化的公司。」

而隨著ChatGPT發布,為AI技術的大規模商業化按下加速鍵,曾與Sam站在一起的Ilya等人,也占到了他的對立面。而隨著Sam被票選出局,正在規劃中的OpenAI新一輪融資能否順利完成,未來ChatGPT、GPT-4等大模型技術的商業化政策是否將收緊,都充滿了未知。

作為行業的風向標,OpenAI的動作也往往引起其他大模型企業的效仿,甚至能夠左右公眾對技術的認知。

未來是否如傳言所說,Sam將回歸OpenAI?截至成文,各方還沒有正面回應。

但無論如何,這場鬧劇都反映出了這家全球領先AI企業管理層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也將有關AI技術安全性與商業化之間的平衡問題,以一種戲劇化的方式擺放到了公眾面前。

參考文獻:

《OpenAI緊急召開員工大會,員工質問解僱「是否奪權」》,華爾街見聞 陳晨

《OpenAI的發展路徑與啟示》,中國電信業 楊雅清 張文帝

作者 | 董溫淑

編輯 | 董雨晴

運營 | 賈天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7a53cd6bf998637fb9b6ba89f24e7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