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從科學的角度,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黃鱔,也叫鱔魚,合鰓魚科黃鱔屬動物。體細長呈蛇形,長度約20-70厘米,最長的黃鱔可達1米,頭粗尾細,體表有一層光滑的粘膜保護,沒有鱗片,色澤黃褐色,全身具有不規則黑色斑點紋,各鰭不發達基本消失,全身只有一根三棱刺,刺少肉厚。
分布:
黃鱔廣泛分布於亞洲東部及附近之大小島嶼,西起東南亞,東至菲律賓群島,北起日本,南至東印度群島。
在我國各地也均有分布,主要在長江流域產量較多。
棲息環境:
黃鱔的適應能力比較強,常生活在稻田、小河、小溪、池塘、河渠、湖泊等淤泥質水底層。
生活習性:
黃鱔為肉食兇猛性魚類,活動習性是晝伏夜出,即白天靜臥洞內,晚上出洞覓食,因為這個特性,夜晚也成了人們捕食黃鱔最好的時候。
黃鱔主要捕食一些昆蟲、蛙、蝌蚪和小魚,攝食方式主要為啜吸,就是每當感觸到有小動物在其口邊時,它就會張口啜吸。
蛇是脊索動物門、爬行綱下的一類動物,體細長,分為頭、軀幹和尾三部分。目前,全世界共有3000多種蛇,光我國就有200多種。
分布:
地球上除南北極以外,幾乎都有蛇的分布,但大多數蛇都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蛇也廣泛分布於中國全境,但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氣候溫暖的地區。
棲息環境:
蛇的棲息環境因種類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棲息的環境也多種多樣,有的生活於穴洞,有的生活在地面,有的生活在樹上,有的則生活在水中。
生活習性:
蛇是一種體溫隨氣溫而變得變溫動物,一般生活在20-30℃溫度範圍內,如果環境溫度低於15度時,蛇會進入冬眠狀態。
蛇的種類不同,活動習性也大不相同,有的蛇喜歡白天活動、晚上休息,比如眼鏡蛇等;有的蛇則喜歡白天休息、晚上外出活動,比如銀環蛇、金環蛇等。
蛇是肉食性動物,所吃的動物種類很多,但不同的蛇吃的食物不盡相同,比如盲蛇以昆蟲為食,眼鏡王蛇以蛇類或蜥蜴類為食,金環蛇、銀環蛇則喜歡吃魚類,比如泥鰍、黃鱔和鰻魚等。
從蛇和黃鱔的棲息環境以及生活習性來看,它們二者是有交集的,甚至有一些蛇專門捕食黃鱔,比如水赤鏈游蛇、金環蛇、銀環蛇等。
這樣的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之所以會這樣說,主要有兩種解釋:
1、黃鱔死後,身體會變得僵硬
黃鱔的體長約20至70厘米,最長的可達一米,如果蛇把黃鱔整個吞下,黃鱔細長的身體就會占滿蛇的消化道,蛇不久就會被活活撐死。
另外,黃鱔死後,身體會變得僵硬,而蛇一般是彎曲爬行的,也就是說,蛇如果吞下黃鱔,就不能再彎曲爬行了,那也就意味著,蛇很快就會死亡。
2、黃鱔會從蛇的肚子裡鑽出來
黃鱔雖然是魚類,但其也是一種性情兇猛的肉食性魚類,而且全身黏滑。
蛇如果將黃鱔整個吞下,黃鱔可能會在蛇的肚子裡瘋狂扭動,最終會從蛇的肚子裡鑽出來,造成蛇的死亡。
以上這兩種觀點雖然看起來言之鑿鑿,但細細揣摩則會發現漏洞百出,因為其忽視了蛇的習性。
上面提到過,捕食黃鱔的蛇主要有水赤鏈游蛇、金環蛇、銀環蛇等,而這三種蛇都是毒蛇,也就是說,只有毒蛇才會捕食黃鱔,那這是為什麼呢?
(值得一提的是,水赤鏈游蛇並不是無毒蛇,而是微毒蛇。它們的毒性雖然對人類以及一些大型動物構不成什麼威脅,但對黃鱔這樣體型較小的動物卻是致命的,因為它們的毒牙位於成上頜後面,在捕食黃鱔時,它們會一直咬著黃鱔不放,直到釋放出最大程度的毒液致黃鱔死亡為止。)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蛇的捕食方式了:
一般來說,無毒蛇在捕食獵物時,都是先咬住獵物的頭部,然後再迅速用身體纏住獵物,直到把獵物活活勒死後吞食。
而有毒蛇在捕食獵物時,會先用牙齒咬住獵物,並將牙齒里的毒液注入到獵物體內,然後等待獵物在毒液的侵蝕下慢慢死亡後,再開始進食。
咱們都知道,黃鱔的體表有一層光滑的黏膜保護,並且沒有鱗片,這樣的特性讓無毒蛇根本沒辦法纏繞,無毒蛇也就沒辦法捕食黃鱔了。
而有毒蛇就不一樣了,它們只需要將毒液注入到黃鱔的體內,等黃鱔毒發身亡,就可以進食了。
因此,黃鱔會從蛇的肚子裡鑽出來這個說法就不攻自破了,因為蛇在進食黃鱔之前,黃鱔就已經死了。
說黃鱔會占滿蛇的消化道,其實是不了解蛇的吞食特性。
大多數蛇都可以吞下比自己體型還大的獵物,之所以會這樣,一方面是因為蛇在吞食獵物時,會先將口張大,把獵物的頭部銜進口裡,然後用牙齒卡住獵物的身體,憑藉下頜骨作左右交互向後運動,即使很大的食物,也能吞進去。
另一方面是蛇沒有胸骨,體壁能夠自由擴張,當獵物被吞入蛇的消化道時,體壁上的肌肉又能依次收縮,獵物能很快被送進胃裡。
3、黃鱔不會在蛇的肚子裡保持僵硬
說黃鱔死後,身體會變得僵硬,蛇將黃鱔吞食,就不能正常地彎曲爬行,其實是不了解蛇的消化能力。
蛇類的消化能力是很強的,這主要是因為蛇的胃裡有非常強大的胃酸,甚至比人類的胃酸腐蝕性還要高5-7倍。
而毒蛇的消化能力則更強,因為其毒液中也含有多種消化酶,也能起到消化的作用。
一般來說,除了鳥獸的羽毛或獸毛不能消化外,其餘則全部都能被蛇所消化,即使是獵物的骨骼也不例外,因此,黃鱔在進入蛇的胃裡後,很快就會被消化了,幾乎不可能還保持僵硬狀態。
總而言之,毒蛇會先將黃鱔殺死,然後再吞食;在吞食黃鱔的時候,會依靠體內肌肉強大的收縮能力將黃鱔送進胃裡,並不會留在消化道;黃鱔在進入胃裡後,很快就會被消化了,也不會保持僵硬。
因此,蛇害怕黃鱔以及黃鱔是蛇的天敵,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相反,有些蛇反而是黃鱔的天敵。
除了蛇以外,黃鱔的天敵還有以白鷺為主的鳥類,以及肉食性的魚類,比如鲶魚、烏鱧等等。
此外,一些水生昆蟲則會危害黃鱔的種苗,比如水蜈蚣、蜻蜓幼蟲等。
1、蛇雕:
蛇雕也就是咱們經常說的成語「飲鴆止渴」中的那個鳩。
蛇雕對付蛇可以說是簡單粗暴,不管是無毒蛇還是有毒蛇,只要被它看到,它就會迅速飛向蛇,並用爪子牢牢地抓住蛇的頭部和身體,然後帶著目標飛到天上。
等目標斷氣了,它就會找個落腳點,然後開始進食。
2、蛇鷲:
蛇鷲在對付蛇的時候,會用它的兩條腿不斷地攻擊蛇,因為腿長,再加上腳上有一層厚厚的鱗片,所以一般的蛇根本奈何不了它,最後只能飲恨西北。
3、蛇獴:
蛇獴對付蛇也有它自己的一套,雖然它體型不大,但它卻很靈活,可以將蛇耗得精疲力盡而亡。
此外,蛇獴的抗蛇毒能力也很優秀,即使被一些毒蛇咬中,也沒什麼大問題。
4、蜜獾:
蜜獾對付蛇可以說是簡單粗暴,不是用爪子抓就是用獠牙咬,直到把蛇弄死為止。
此外,蜜獾的抗蛇毒能力也不錯,即使被毒死咬中,睡一覺就又活蹦亂跳了。
蛇害怕黃鱔,黃鱔是蛇的天敵,純屬無稽之談,不管從什麼角度來看,蛇都不害怕黃鱔,甚至有些有毒蛇還是黃鱔的天敵。
而「蛇吃黃鱔——是在找死」也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因為毒蛇的進食方式、特殊的內部結構以及消化能力,都讓黃鱔沒有辦法能傷害到毒蛇。
你們覺得我說得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