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身濟南!關於教育,俞敏洪說了這些

2024-10-16     山東商報

10月15日,民盟中央主辦的第十一屆民盟教育論壇在濟南舉行,論壇以「深化育人模式改革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為主題,相關領導、行業專家共聚一堂,探討教育的現狀與未來。此次論壇上,民盟中央教育委員會主任、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參會,作了「今天的教育,應該培養孩子怎樣的素質?」的主題演講,從雙減政策的影響、教育選拔機制的改革以及學生素質培養的重要性等方面,分享了他的觀察和思考。

對「雙減」是支持的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並提出「雙減」:即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減輕校外培訓負擔。

俞敏洪自嘲,自己雖然做了新東方教育,但對於真正的教育的理解,還是一名「門外漢」。他表示,新東方最大的變化正是來自「雙減」,「我本人對於『雙減』政策是支持的,我覺得政策本身想要達到的目標,是讓學生減輕負擔,減少學業上的壓力,這個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產生學業負擔的根源問題尚未得到解決。俞敏洪坦言,時至今日,現有的考評機制未能有效改變,家長們的需求依然旺盛,壓力還是會傳遞到孩子身上。

俞敏洪說,現如今,教育強國的觀念深入人心,只有培養出一代代創新型人才,才能在世界的競爭格局中立於不敗的位置。

「我們現在面向的是一個多變的社會,有些矛盾我們還沒有解決,比如基礎知識的傳授和現代瞬息萬變的世界知識結構之間的矛盾。」俞敏洪認可我國基礎教育水平比較高,學生在世界大賽中也能取得非常亮眼的成績,但如何培養出更多真正有創新力的人才,仍然是需要思考解決的問題。

除了基礎知識傳授的方法需要考慮,俞敏洪還提到考評體系問題。他認為,目前這套體系表面上是公平的,但也存在弊端,「這和培養有天賦的人是矛盾的」。

俞敏洪說,我們的教育體系不喜歡有「稜角」的孩子,更喜歡各科成績如同鵝卵石一樣「八面玲瓏」的孩子,必須各科都優秀才被認可,但每個孩子的愛好和天賦是不一樣的。在他之前的演講嘉賓是山東大學黨委書記任友群。任友群提到,臧克家當年數學是零分,在聞一多建議下考上了山東大學。對此,俞敏洪說,「我想到了我自己。」他就是語言能力更好,但數理化是一塌糊塗的,幸虧當年北大招生規則「網開一面」,他才有機會考上了北京大學。

「面對社會現狀,我覺得這套考評體系需要改變。」俞敏洪表示,想要保持公平,又要做改變,這是一個大工程。

保證自願學習的熱情更重要

對於教育的一些思考,俞敏洪總結為幾大矛盾,除了基礎知識的傳授和現代瞬息萬變的世界知識結構的矛盾外,他還提到了為了考試的學習和終身學習之間的矛盾。

他認為,學習應該是一種自願的行為,但很多學生都是為了考試在學習,而不是為了興趣愛好學習,結果就可能是厭倦學習。他還是以自己舉例說,雖然他沒有完成最初的目標,即去國外讀博士,回來努力成為北大教授,而是跑到培訓機構上課,卻發現了另外一條道路,「我確實到現在為止,一直在繼續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學習。」所以,如何保證學生終身的學習熱情,而不是為了考試而學習的無奈,他認為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

另外,統籌安排的學習和學生自然生長之間,也是一對矛盾。「學生的學習內容是統一安排的,這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壓縮了學生自然成長空間。」

他猜測,如果(按照)孩子們的天分和天賦,能夠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自由生長,是不是比這樣的統一學習、統一安排、統一考試、統一答案,能夠產生更多的人才?「假以時日,我認為是的,但是我們要有耐心,也給予中國教育一次變革的機會。」  

還有科技創新和全球壁壘之間的矛盾,「我們今天學了這麼多的基礎知識,如何跟世界去進行科技方面的交流和溝通,如何在科技領域中去引領世界,或者說至少能跟世界同步發展,也很重要。」

所以,他認為課程體系需要改革。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送孩子加入夏令營、冬令營和周末營,因為他們希望孩子能夠對這個世界有更多了解。

孩子應具備「四顆心」

所以孩子到底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俞敏洪認為,需要具備「四顆心」。

第一是好奇心。好奇心是用來探索知識和未來的能力。對於孩子們來說,孩子們一旦失去對知識的好奇,把課程當成負擔,而不是一扇走進知識的大門,這會非常痛苦。

第二是勇敢心。勇敢走出邊界,去探索未知的環境和探索遠方。俞敏洪認為,很多家長對孩子過分地愛護,學校也不敢讓孩子受傷,但孩子面對困難的摸爬滾打的能力其實非常重要。他舉了自己出外旅遊的一個例子,去呼倫貝爾草原,一個柵欄擋住去路,大家誰都不敢跨過去,說可能會與當地人產生衝突。但他還是帶頭突破爬上高坡,才發現天寬地闊。

第三是創造心。創造心是從無到有。他認為,一個人一旦培養成了中規中矩的思維以後,創造能力和創新能力肯定是急劇下降的,因為他給自己設計一個邊界,形成了他生活中間無形的框架,不敢再往前走。 

第四是同理心。他覺得同理心也非常重要,有同理心有同情心的人,就一定會有人品一定會有道德,一定會有仁慈之心,一定會有善良,一定會有團隊精神。

同時,孩子還應具備四種能力,即個性能力的培養、學習能力的培養、團隊能力的培養、品德能力的培養,做一個有品德的、積極陽光的、誠懇誠實的、正直的、被人歡迎的人。」

他說,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即使沒有答案,我們要反覆思考,因為思考會產生力量,思考會產生行動,也許有一天就會產生突破昏暗的光亮,讓孩子們有更好的前途。」

文/圖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 孫倩

責任編輯/張淑婷 值班校對/張蓓

值班總編/ 王希忠

左右滑動,看今日《山東商報》電子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69b745b1c7c8c4934090f3361a76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