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授銜時,原紅二方面軍的將領為何偏少

2023-12-21     劉明寶

原標題:五五授銜時,原紅二方面軍的將領為何偏少

大家都知道,1955年,我軍首次對全體有軍職的軍隊幹部進行授銜,史稱「五五授銜」。其中此次授銜,全軍共有60餘萬名幹部獲得了准尉以上軍銜。其中: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中將17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少將806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

其中,出身紅一方面軍的將領占大多數。舉個例子,紅一軍團長征前有三個師,師長加政委有六名主官,除了陳光外均獲得了上將軍銜。

比較而言,紅二方面軍出身的開國將帥相對而言就少一些了。元帥只有賀老總一人,大將中裝甲兵總司令許光達出身原紅二軍團。57名上將中只有肖克、甘泗淇、賀炳炎、李達四人。177名中將中有廖漢生、黃新廷、郭鵬、王尚榮、楊秀山等24人。

在長征會師時,紅二方面軍有一萬三千多人,占陝北紅軍總數的差不多三分之一。為何五五授銜時將帥比例差距那麼大呢。

筆者認為原因有四。

第一個原因大家都很清楚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紅二軍團多能征善戰的將領,諸如洪湖蘇區的創始人段德昌,紅三軍七師前後兩任師長——王一鳴、葉光吉,兩任政委朱勉之、盛聯均,教導一師師長董朗等英年早逝。如果段德昌去世得不那麼晚,還是有機會競爭大將的,保底也會獲得上將軍銜。

加上國軍對洪湖和湘鄂西蘇區進行瘋狂圍剿,紅3軍最開始有三個師差不多兩萬人,最後和紅六軍團會師時只剩四千。全軍上下只有四名黨員,即賀龍、關向應、夏曦、盧冬生。

據廖漢生將軍回憶,到1933年9月,紅二軍團300多人里只有不到300人是黨員。大批團長、師長及團、師兩級政委過早離世,給紅二軍團帶來了巨大損失。

第二個原因就跟抗戰有關了。

抗戰期間,上級給120師358旅主要任務是發展晉綏和大青山根據地,作為陝甘寧邊區的屏障。359旅在東進雁北幾年後也奉命調回陝北。

晉西北經濟狀況相對而言不算太好,而且人口也有十分有限,雁北和大青山地區地廣人稀,發展限制相對較大。

抗戰時期120師358旅最佳的發展機會其實是1939年挺進冀中。在冀中,賀老總指揮120師首秀就打了抗戰期間對日軍規模較大的圍殲戰——河間齊會戰鬥,殲滅日軍七百餘人。又進行了規模更大的陳莊戰鬥,以3個主力團殲滅了日軍獨混八旅團第31大隊,殲敵1400人。

兩戰大勝,許多老百姓紛紛要求加入八路軍。120師和358旅由最初的六千多人發展到差不多五萬人。比較惋惜的是,八個月後,為了保衛河防,上級要求120師離開冀中回師晉綏。如果714或者715團這兩個紅軍團之一能留在冀中發展,那麼結局肯定大不一樣。

五一大掃蕩後,冀中軍區部隊轉移到晉察冀一分區準備反攻。到1943年,國軍妄圖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上級命令呂正操率冀中軍區主力部隊六個團到晉綏根據地,與120師部隊合編。合併了呂正操部後,到1945年,晉綏野戰軍也才發展了4個旅,即358旅和獨1、2、3旅共12個團。

359旅的經歷就比較曲折一些。抗戰初期在五台、平山一帶發動群眾、打擊日軍、收復失地,乾得有聲有色,部隊從五千人發展到一點五萬人。後為保衛邊區,359旅奉命回軍綏德。又開赴南泥灣,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為了保衛邊區和發展邊區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付出了相當大的犧牲。部隊在4年時間裡幾乎沒怎麼發展,反而還因為精兵簡政被削減到八千人。

1944年,日軍發動了一號作戰。南下湘贛鄂桂。上級做出了恢復南方蘇區的決策,命令359旅組成南下支隊,分成兩個梯隊南下。359旅為主的第一梯隊也不負厚望,開闢了襄河根據地、大雲山根據地,並越過五嶺抵達南雄。

然而,由於形勢變化,359旅北撤,在大悟縣和新四軍第五師會師。第二年就碰到30萬國軍圍剿中原軍區,359旅在王震的率領下成功突出重圍回到陝北,此時兵力大減,只剩下不到三千人。在山西休整了小半年才恢復元氣,後和獨四旅合編為西野二縱,即後來的第二軍。

南下第二梯隊共三千多人在抗戰勝利奉命轉往東北,後成為了著名的東野十縱,在梁興初的錘鍊下打造成了一支勁旅,以在黑山阻擊廖耀湘兵團而知名,即後來的47軍。軍改後似乎編入西部戰區76集團軍。

第三個原因跟解放戰爭有關。

解放戰爭時期,原紅二方面軍的部隊除了轉往東北的359旅一部外,大部編入西北野戰軍,長期在經濟困難的陝北轉戰,兵員發展十分困難,部隊都是打完仗後東渡黃河就糧,一有仗打再西渡黃河回來。後來晉綏根據地又陸續組建了4個獨立旅和兩個縱隊。其中七縱和八縱也因為糧食問題,無法前往陝北配合作戰。

因此部隊打了三年解放戰爭,沒發展太多人,到1949年改編一野時,全軍只有十萬人。

第五個原因就與1952年部隊整編有關。

1952年西北部隊整編,第一軍與第三軍合編成一個重裝軍,番號為第一軍;第二軍、第四軍、第十九軍各縮編為步兵第四師、第十一師和第五十五師。

除此之外,其他部隊和機關分別改為空軍、炮兵、裝甲兵、鐵道兵、省軍區、公安師、石油工業師、工業建設師、農業建設師、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以及軍事院校。

這樣,一野部隊只保留一個軍加三個師。不少符合授銜條件的將領因為轉地方而錯過了授銜機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62a9315788d3b9e1fee1b87e822fa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