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白氏族人尊白乙丙為祖先

2024-10-28     山西新聞網

尋根溯源

1.出自姬姓。據《元和姓纂》《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資料所載,春秋時秦有大夫名白乙丙,其後人以其名諱為氏,是為陝西白姓。

2.據《姓氏尋源》《元命苞》所載,炎帝大臣白阜後裔以白為氏,稱為白姓。

3.出自羋姓。據《元和姓纂》《尚龍錄》等資料所載,顓頊羋姓後裔白公勝,被封於白邑,其子孫以封邑為氏,是為河南白姓。

4.出自嬴姓。據有關資料記載,秦文公之子公子白之後,以字名為氏。

5.以地為氏。據《姓氏考略》所載,唐置白州(今廣州博白),國人以地為氏,稱為白姓。

6.賜姓而來。元時西域紇城人察罕,明時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賜姓白。

7.改姓或其他。據《台北縣氏族略》所載,唐代突厥人白元光系改姓而來;猶太人留居河南開封之後裔中有白姓;裕固族斯娜氏、阿克達塔爾氏、巴依亞提氏,鄂倫春白依爾氏,土族白彥氏,漢姓為白;台灣土著、佤、東鄉、苗等族均有白姓。

得姓始祖

白乙丙。名丙,字白乙,孟明視子(一說為蹇叔子),春秋時秦國著名將領。公元前627年,在孟明視率領下,白乙丙與兄西乞術將兵襲鄭,滅滑,歸途過崤山,遭晉軍伏擊,被殲,三將均被俘。後釋放回國,白乙丙等知恥而後勇,三年後,又將兵伐晉,渡河焚船,大敗晉人。白乙丙後升為大夫,其後人以此為榮,遂有以其名諱為氏者,稱白姓,並尊白乙丙為白姓得姓始祖。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關於白乙丙的先祖是誰,史料記載不一,爭議頗多。據《史記》記載,白乙丙為蹇叔之子,而蹇叔一說為齊國貴族,為姜子牙後裔,一說為宋人,出自子姓,為宋微子之後。這支白氏究竟出自姬姓、姜姓,還是子姓?從現有資料實難辨也。筆者認為《史記》更接近白乙丙所處時代,有大量至唐代失傳的史料。故應以《史記》記述為準。再之,白氏族人對秦大將白起的先祖亦有爭議。《新唐書》說是白乙丙之後,《太原白氏家狀二道》說是白公勝之後——唐代白居易在自序家狀時亦說,他是楚太子建子白公勝的後代。但今天大多白氏族人尊白乙丙為自己的祖先。

繁衍播遷

白姓最早主要發源於今陝西、河南一帶。戰國時期,河南白姓(白公勝一支)遷入陝西等地。據載,白公勝之子首先徙居秦國,在今陝西發展繁衍。秦時,始皇一統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孫遂世居太原。魏晉南北朝之際,白仲之後形成太原郡望,進而或遷陝西韓城、渭南;或遷湖北襄陽;或遷河南洛陽,皆在當地發展旺盛。

隋代以後,白姓有更多新鮮血液注入,使得白姓家族更趨繁茂龐大。唐時白仲後裔白溫,遷華州下邽 (今陝西渭南東北);白鍠居鄭州(今屬河南);白鍠之孫為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陽(今屬河南)香山,為白姓遷洛始祖,其後代分衍河南各地,蔚為壯觀。五代時,白姓遷於古時南陽,後繁衍旺盛,形成當地望族,且以「南陽」為郡望堂號。

宋元時期,有白姓族人為避金人及蒙古軍隊南下,紛紛徙遷南方。但總體看來,白姓仍以北方為主居地。從清初開始,閩、粵白姓有陸續入居台灣,進而移于海外者。

宗族特徵

1.「白」有純潔之義,亦象徵品德之高潔,白姓族人莫不以此嚴於律己,以家規家訓克己昌明,世代流芳。

2.白姓名人古已有之,文壇多俊秀,「居易倡文合時事,長慶集中載功德」為其寫照。

3.白姓雖歷經遷徙,但仍為一典型北方姓氏。

4.白姓字行輩分亦文采飛揚,字字珠璣。如白方堅所撰《白氏家譜》中河北滄州白姓一支字行為:「玉壽克顯,雲亭松平,品宏茂令。」

大槐樹尋根

明洪武至永樂年間,為恢復生產、充實國力、發展經濟,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於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復興之策,開始了遷民戍邊的非常之舉——洪洞大槐樹移民。移民活動歷時近50年之久,達到1230個姓氏、150萬移民之眾,白姓為洪洞大槐樹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白氏始祖為平陽、太原二府,澤、潞、遼、汾、沁五州,洪洞、趙城二縣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樹集中遷往異地,至清末其後裔分布:河南、山東、河北、北京、天津、陝西、甘肅、寧夏、安徽、江蘇、湖北、湖南、廣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西等地。白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樹景區祭祖堂一號供櫥。

山西晚報記者 白潔

(資料來源: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

延伸閱讀

白居易:善其身濟天下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有「詩魔」之稱的白居易,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唐代詩人和文學家。他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秉承「世敦儒業」的家風,刻苦讀書,十幾歲就寫出著名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顯示出過人的天賦。白居易不僅是一位著名詩人,還是一位清廉勤政的官員。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年),他考中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周至縣尉、翰林學士、杭州刺史、刑部侍郎、太子太傅等職,會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書退休。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代表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續座右銘並序》《狂言示諸侄》《遇物感興因示子弟》等多篇作品都是對家人進行規誡的作品,體現出白氏獨善其身、兼濟天下、清正廉潔、不慕名利等家風。

白居易成長在一個下層官員家庭,祖父擅長五言詩,十七歲就科舉明經及第,曾任鞏縣縣令。父親白季庚也是明經出身,曾任徐州別駕、衢州別駕、襄州別駕、大理少卿等職。白居易的外祖父同樣是明經科出身,曾任鄜城縣尉,是大曆年間有名的詩人。他的外祖母和母親,也都有較高的文化,家族中其他人做官的也很多。在《許昌縣令新廳壁記》中,白居易曾稱頌白氏的家風和叔父的政績:「吾家世以清簡垂為貽燕之訓,叔父奉而行之,不敢失墜;小子舉而書之,亦無愧辭。」

在地方官任上,白居易把兼濟天下的政治理想落實到為當地百姓謀福利的實際行動,他的施政以愛民為重,強調簡政寬刑,減輕人民負擔。在杭州,他興建西湖堤壩等水利灌溉工程,造福了當地民眾。在閒居洛陽的晚年,他看到伊河河道淤塞,經過的舟子被迫在「大寒之月,裸跣水中,飢凍有聲,聞於終夜」,白居易拿出自己的財產,籌集經費開鑿河道,為民眾減輕苦難。

白居易一生知足淡泊,獨善其身,為官勤政為民,兼濟天下。在白氏家風的薰陶和白居易的教育及影響下,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貞元末年考中進士,官至主客郎中,他「文筆有兄風,辭賦尤稱精密」,是唐代的文學家,歷史名篇《濾水羅賦》即白行簡所著。白居易的侄子白征復、白崇儒都曾在秘書省任職。

(責編:溫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24240b71b38d8b7e3ed15cc6d19f2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