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資金節後首次回流!後市科技打頭陣?

2024-10-21     中國基金報

在多重利好推動下,上周五A股迎來強勁反彈,全市場超5000隻個股上漲,滬深兩市全天成交額2.1萬億元。最終滬指漲2.91%,深證成指漲4.71%,創業板指大漲7.95%,投資熱情再度點燃。

同花順顯示的大單凈額流向顯示,大單資金從9月30日便保持凈流出狀態至10月16日,但上周五首次扭轉趨勢,凈流入188億元。 業內人士認為,大單凈額資金流向反映機構資金流向情況,這或許表明部分機構出現回流。

本輪反彈以來,兩市大單凈額流向圖

來源:同花順iFind,9月24日至10月18日

事實上,儘管10月以來,A股行情以震盪調整為主,但滬深兩市成交量一直居高不下。Wind數據顯示,9月24日以來的14個交易日中,有13個交易日的股票成交額突破萬億元,平均成交額達1.85萬億元,超過了上一輪牛市行情下的日均成交額。

展望後市,機構投資者認為,市場成交活躍,A股有望掀起第二輪上漲行情,前期領漲的大科技、券商有望繼續表現突出。

科創、創業板領漲

大科技、券商板塊亮眼

交易熱情高漲下,哪類資產彈性更高?從本輪行情以來的表現看, 無論是節前的普漲行情,還是節後的震盪分化行情,以科創50指數、創業板指為代表的高成長性資產都有更驚艷表現,反映出市場對成長性資產後市表現的普遍共識。

Wind數據顯示,國慶節前創業板指數、科創50指數領漲,漲幅均超35%,節後震盪回調期間也繼續領漲,保持了正收益。截至10月18日收盤,科創50指數、創業板指數漲幅仍達52%、43%。

表:本輪行情以來,A股主流指數表現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4.10.18

具體到行業來看,TMT板塊表現最為亮眼,電子、計算機、通信、傳媒不僅在節前彈性更強,在節後回調市場下,也逆市上漲,顯示出高成長板塊的強勁韌性。

此外,受益於資本市場支持政策的批量落地和交易行情的持續高漲, 以券商為代表的非銀金融板塊也表現突出,成為本輪行情的另一投資主線。本輪行情以來截至10月18日,計算機、電子、非銀金融三個板塊領漲,漲幅分別為44%、42%、38%。

表:本輪行情以來,申萬一級行業指數表現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4.10.18

多重利好

科技股扛起後市投資主線?

大科技板塊為何領漲?機構人士認為,一方面源自行業本身的高彈性投資特徵所致。 作為高成長性行業,包括半導體、計算機、光伏鋰電、創新藥等在內的科技主題行業,具有較高的進攻彈性,在牛市行情中往往能夠展現出更好的估值擴張和業績彈性。而回溯A股歷史規律,這類高貝塔、高成長性的資產在歷史每一輪牛市也都會有比較亮眼的表現。基於經驗視角,機構投資者後市普遍看好科技屬性較強的創業板、科創板以及雙創指數的表現。另一方面, 在國家大力推進新質生產力進程中,科技板塊起著更重要的引領作用,有著更為堅實的投資邏輯,基本面近期向好明顯。

以半導體為例,有公募人士指出,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國產替代、自主可控的長周期邏輯並沒有發生改變;從中期產業角度看,從去年四季度開始,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就已經出現景氣度修復,而國內晶片產業的景氣修復起步較晚,PB角度上,估值還處於歷史低位;從短期財務基本面看,已經預披露三季報業績的電子、半導體成分股中,過半數上市公司呈現業績預增狀態,整個板塊表現相對穩健。因此無論後市是演變成新一輪的類新能源牛市,還是結構性牛市,晶片、電子板塊都有望取得超越大盤的亮眼表現。

此外, 疊加「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技要打頭陣」的高層定調,科技板塊也將受到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催化。中泰證券指出,在市場意識到政策框架並未轉向,以及財政力度保持定力,財政方向的重點仍在新質生產力相關科技板塊後,預計節後市場的主線或依然是科技股。

具體到投資上,本輪行情無論是個人投資者還是機構投資者,均將指數基金作為重要選擇。

券商等大金融板塊

配置價值獲青睞

以券商為代表的非銀金融板塊是此輪行情的另一領漲方向,自9月24日以來已累計漲幅38.21%,在31個申萬一級行業中位列第三。尤其是在10月18日的大漲行情中,券商股集體拉升,板塊整體上漲6.93%,展現出較強的進攻彈性。

事實上,復盤歷次牛市行情,券商板塊作為牛市旗手就有著明顯的高貝塔特點:比其他行業板塊的上漲更快更迅猛,且漲幅往往領先於大盤,所謂牛市「急先鋒」即是如此。

數據來源:wind

中信建投非銀金融團隊介紹,券商本輪行情,始於9月24日金融政策利好疊加高層對經濟政策的定調,具有顯著「政策牛」特徵,券商估值因此有望得以重估。同時,政策組合拳下,投資者信心快速修復,增量資金入市為券商基本面改善也提供了較大空間。

在太平洋證券分析師夏羋卬看來,政策組合拳節奏和力度均大超預期,資本市場相關行業都將迎來情緒面、政策面、基本面三重共振;對證券行業而言,預計其盈利底部會在三季度確認,後續業績高彈性將得到迅速展現。

除了券商板塊,大金融板塊的銀行也被機構投資者看好,「在目前政策落地效果尚在驗證的過程中,銀行板塊有著更明確的業績拐點預期和持續的經營能力,使得它們在政策出台後成為投資者的優選配置。」有機構策略分析師表示,投資者也可關注相關指數基金。

風險提示: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件中的信息僅作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或投資依據,不構成任何具有法律約束力之產品投資要約或要約邀請,並且不可用於對投資的評估。本文件所載信息不構成對本產品未來收益的任何保證, 不代表對本產品的投資策略、投資回報、經營業績的任何承諾和預期。指數基金存在跟蹤誤差。以往業績情況並不等同於未來的投資結果,甚至可能與未來結果存在重大差異。未來的投資可能會在截然不同的經濟狀況下進行,經濟狀況的任何差異均可能會對投資結果、投資組合及基金經理的決策產生重大影響。投資者投資基金前應認真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風險揭示書》等法律文件,在全面了解產品情況、費率結構、各銷售渠道收費標準及聽取銷售機構適當性意見的基礎上,選擇適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的投資品種進行投資。(CIS)

中國基金報:報道基金關注的一切

Chinafundnews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117bdfc9b42e187d0a3917f46e8c8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