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弦和 為人們帶去無盡的藝術之美與歡樂

2019-07-20   北京廣播電視報社



說起瞿弦和,人們一定不陌生。愛聽廣播的說他是著名演播家,愛看電視晚會的說他是著名主持人。瞿弦和常年在電台、電視台擔任小說連播、配樂散文、詩朗誦等工作,為數百部集譯製片主要人物配音,一些重要的大型晚會中更是常見他的身影。退休後,他比上班時還忙,他奉行的是「寧可累死不能閒死」「小車不倒只管推」的原則。


瞿弦和

我就是個陀螺,小鞭兒在手裡,天天抽得自己團團轉


老子曾說,天地為什麼長久,是因為天地是以萬物的生命為生命,她對萬物既沒有恩怨,也不求報答,做人也應該如此。花甲之後的瞿弦和和夫人張筠英可謂是桃李滿天下,他們一個是中國煤礦文工團前團長,一個是中央戲劇學院教授,每到逢年過節,尤其是教師節的時候,曾經的下屬和學生都會打電話向老團長、老教授問好。

瞿弦和老師是親歷改革開放全過程的人。「已經退休六年,近五年不僅沒有休息,反而更加忙碌成功申報兩項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為中華文化傳承做貢獻」。

他是工作狂人


瞿弦和老師1944年出生於印尼蘇門答臘,6歲隨父母回國。「很多人以為我是華僑富商的孩子,其實不是。我父親是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參加者,父母就像郭沫若那批人似的,流亡海外的老革命,爸爸教數學,媽媽教體育,建國後就回來了,所以我是『紅二代』。」1955年7月1日在中山公園中山堂瞿弦和給毛主席獻了花。1965年,中戲畢業,瞿弦和響應號召,奔赴大西北青海。

1967年3月,瞿弦和和張筠英結婚了。婚後,他們卻開始了8年的兩地分居生活。青海的民族歌舞團、話劇團的鍛鍊,對瞿弦和日後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影響。1973年,瞿弦和從青海調回,一家人得以在北京團圓。

「業精於勤」是瞿弦和的座右銘,他對業務總是要精於求精。「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是幹部隊伍『四化』思想初步提出的時期。幹部隊伍「四化」方針,就是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此方針提出後,當年,一批年富力強的業務尖子成為各文藝院團的團長,37歲的瞿弦和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1982年瞿弦和被群眾選舉成了煤礦文工團團長,而他這個團長當了30年,在團員眼中,瞿弦和是個拚命三郎,每天忙個不停,他的時間表總是排得滿滿的,按照妻子張筠英的話說:「瞿弦和就是一陀螺,小鞭兒就在他手裡,天天抽得自己團團轉。」


當年在青海翻山越嶺的演出、鍛鍊,不僅勞其筋骨,也鍛鍊了瞿弦和老師堅強的意志,雖然後來當了團長,卻總和團員出現在老舊礦區,煤礦文工團演出的地方往往是條件簡陋的井口、食堂,以及礦井下逼仄昏暗的「掌子面」。有些礦道僅容得下一人鑽過,得前面的人拽著,後面的人推著,異常艱苦。

面對他的黑兄弟們,瞿弦和特別愛朗誦那首《煤啊,我的情人我的黑姑娘》。「你在我的眸子裡噼啪作響/你在我的靈魂中璀璨閃光/追尋你是一種理想/逼近你是一輪光芒/煤啊,我的情人我的黑姑娘……」十年來,瞿弦和帶著這首詩走遍了大江南北大小礦區,每當朗誦至最後一句,全場總是沸騰起來,齊聲應和:「煤啊,我的情人我的黑姑娘!」此時的瞿弦和,心中是如此暢快。有一次,文工團在寧夏白芨溝礦演出,剛開完政協會的瞿弦和隨後趕去,下了飛機,經過5個多小時的山路顛簸才到礦上;兩個多小時的演出結束,卸完台,已是夜裡11點多;他又帶著燈光師連夜返回,又是五六個小時山路,又是兩個多小時飛機,9點上班時間剛到,他已精神抖擻地出現在辦公室。曾經文工團500多職工對瞿弦和的評價為——非人也!他也獲得了「烏金大獎」,在他眼中這個煤礦工人給他的榮譽比任何其他大獎都珍貴。

其實瞿老師也承認自己的時間和經歷分給文工團太多,留給家庭的時間太少,他說自己從上任的那一天就想做點實事,直到退休那天這個想法一直沒變:「我希望大家看見我說這個人是幹事的人,人挺好就行了。」

一般來說,人到中年就開始講究「養生」了,瞿弦和卻完全無此念頭,天天「吃嘛嘛香」,而且還說:「要是誰想問我點我不想說的事,不用打,餓我三頓就都招了!」他睡覺的時間很少,但他會隨時補覺,累極了說聲「我睡會兒」,話音剛落鼾聲就起,三五分鐘後,又是一張煥然一新的面孔。瞿弦和的忙碌一直到退休後也沒有停下,忙碌已經成了他的習慣,而且他享受其中。

寧可累死不能閒死




2012年7月下旬,瞿弦和的工作發生了一些變化。離開團長工作崗位,但是作為著名朗誦表演藝術家和主持人,國家一級演員,首批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瞿弦和成了真正的退而不休。他的頭銜還有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話劇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詩歌學會朗誦演唱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理事、北京市語言學會朗誦研究會會長。


作為國家大型晚會主持人,瞿弦和主持中央電視台及各地電視台各類大型文藝晚會,獲中國視協首屆「電視百佳」稱號。近年來瞿弦和主持了幾乎所有重大晚會包括長征勝利80周年「永遠的長征」、《小平你好》、建國六十周年「復興之路」、建黨九十周年「我們的旗幟」、抗戰七十周年「勝利與和平」。對這些重大晚會的主持,給瞿弦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說在建國六十周年「復興之路」的演出中,舞台的高度和坡度是一道難題:「晚會舞美設計宏大壯觀,我們這段主持是以朗誦展示,必須彎腰走到大平台後面提前候場,然後邁上近30個台階,登上平台最高處。整個平台是傾斜的,我們從最高點開始朗誦,邊走邊說,不能滑倒,我們年齡都不小啦,既要配合音樂、又要正確走位,對我和丁建華都是是嚴峻考驗,每場完成任務在擊掌慶賀時,都會不約而同地說:『千萬不能大意。』」

抗戰勝利70周年「勝利與和平」的晚會,在人民大會堂正式演出,有百位抗戰老兵隆重入場。彩排時均由工作人員代為走台,音樂聲中瞿弦和在幕內有畫外音,合練成功後,確定了語速。「但正式演出那天,入場的老戰士都是90歲以上,還有百歲老人,有人攙扶,有人陪伴,比彩排時慢了許多,語速可就要臨場適應了,我看著舞台監督的手勢,手心向下就要緩,向上就要加速,致敬的詞必須在關鍵處突出,真是不一般的畫外音!主持詞根據編導組指示,每天都會有變化,有刪減、有增加,甚至是一兩個字、一個標點符號,還有改動後又改回原詞的。我們頭腦必須清醒,必須適應,注意力要集中,要準確無誤,這可是有相當難度啊!」瞿弦和說。

在建黨90周年晚會的導演是陳維亞,他對主持晚會的瞿弦和和朱媛媛說,這樣重要的活動,主持人要有國家級風度,從上場的步伐、轉身、退場都要把握體態,不能放過每個細節。「主持詞每個段落都有不同的切入點,我們一起硏究,注重從不同角度把握基調與風格,這是一次難忘的實踐。」對於瞿弦和來說,每一次晚會的主持都是學習之旅,他從未放鬆過。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上,瞿弦和的主持搭檔是軍旅藝術家、主持人劉小娜,瞿弦和回憶這次他們排練很刻苦:「第一段的氣勢昂揚;第二段的深情回想,不失力度,更要掌握分寸感,是對主持藝術的又一次探討。」

瞿弦和老師的時間一直都排得滿滿的,他說他的十六字口訣是:「愛吃就吃,想睡就睡,能玩就玩,該忘就忘。」雖然退休了,他仍舊奉行「寧可累死不能閒死」「小車不倒只管推」的原則。

退休比在任還忙


「今年是我退休的第六年,退休以後原來是打算髮揮餘熱,沒想到一路忙下來比在任的時候還要忙碌。」記者幾次採訪,瞿弦和老師不是在廣州演出,就是主持晚會在對詞,他的行程始終排得滿滿的,不僅演出,這五年他還推動成功申報兩項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為中華文化傳承做貢獻。「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文化經典,國家藝術基金項目『重溫經典名家名篇朗誦會』立項以後,我們已經在全國25個城市巡演。」瞿弦和告訴記者,通過老中青三代表演、朗誦、演播、配音藝術家,將中華文化中的經典詩詞(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和近現代詩人作品,在舞台上呈現給人們。演出後,各地掀起了詩歌熱。「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和當地孩子們一起表演、朗誦經典詩詞,是讓我很感動、難忘的事。」

2014年「世紀詩人專輯拍攝工程」啟動。該工程選擇艾青、臧克家等五四運動以來的多位詩人,包括已故或者健在的、90歲以上的詩人作品,一詩一景,將其代表作品以電視詩會的形式播映並製作成音像製品。瞿弦和和妻子張筠英擔任了藝術片「世紀詩人作品」的策劃拍攝工作。「現在已經完成徐志摩、聞一多、艾青三位,目前正在拍攝賀敬之、李瑛、鄭敏三位詩人詩集。將有中國作協提供的30位『世紀詩人』例如拍攝計劃,藝術顧問式吳思敬教授。」瞿弦和介紹,一集90分鐘,將他們的20首代表詩歌請老中青三代藝術家朗誦,並拍攝製作紀錄片,使詩作立體化、形象化,有的作品我們還運用音樂小品演出來。」找老藝術家錄製朗誦詩歌名篇。瞿弦和和張筠英做得一絲不苟。張筠英說:「棘手的事情,沒有一件事當中沒有的,但是我們用良好的心態盡力解決。」

請老藝術家周正錄製徐志摩的詩時,他已得了帕金森症,他們需要想很多辦法怎麼讓畫面不顯得那麼抖。他們請曹燦老師、殷之光老師等等很多老藝術家共同完成創作。隨著拍攝製作中,一些老藝術家相繼去世,紀錄片中他們的影像、聲音也成了最後的作品。瞿弦和說他是肩負著責任和使命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