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我的朋友系列的分享了,就是我和朋友們之間的閒聊引發的一些反思感悟,記錄下來和你們分享。
前幾周我們一家三口回國過暑假,自然就有很多親戚聚會的機會。老公的表姐的兒子,今年上三年級了。
他們當年上的幼兒園是上海徐匯區的烏魯木齊南路幼兒園,我本來沒往心裡去,直到後來聽我上海朋友說起,這是上海示範園,非常好的。
也正因為如此,這次見面我就很好奇,他們孩子會上怎樣的小學。
一問,才知道,他們本來是有機會去上外附小,也是上海非常好的名牌小學,但表姐拒絕了,就近讓孩子上了就近的對口公立小學。
每次遇到這樣的「反傳統」選擇,總能引起我極大的興趣。我一直說,育兒是每個家庭的個人選擇,但我希望去了解選擇的過程。
很多時候,儘管情況不同,但別人的推導過程,卻是能給予我很多反思和啟發。
表姐說的也很實在,她和我說,烏南路幼兒園的這幾年,讓她最受益的就是,她有了很多機會和緯度去觀察自己的兒子。
孩子發展的不同能力緯度,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相比的優勢劣勢,這些必須在一個群體的環境下才能看得更加清楚的。
而且同時,在與其他家長互動接觸中,她也逐步對自己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表姐告訴我,她開始慢慢接受這樣一個現實:
我不是雞媽,我真的做不到那麼拼那麼有策略,甚至可以說「犧牲」自己事業生活地去推孩子;而我的兒子也不是牛娃,他真的天資很一般,就是個普通孩子。
想明白這件事後,她就在思考,怎樣的小學適合我的孩子?的確,我們家有實力,可以讓他去上上外附中的。但思來想去,我拒絕了。
擇校,真的不能光看「最好」,而是需要看「最合適」。
那我繼續問她,你是怎麼定義「合適」的呢?
表姐說,很簡單啊,看看自己,看看孩子,千萬不要先急著看外面。
因為一看外面,你肯定就要亂的。你隨便和誰聊,肯定都會告訴你,上外附小多好啊,多少人擠破頭想進去,上那裡的孩子之後的升學率都是去哪裡的。
這些肯定很有誘惑力啊,聲音太多,人的心就會亂的。
自己的孩子有多少潛力自己知道的,而父母自己為了孩子教育可以有多拼,我們內心都是清楚的。大部分時候,我們只是選擇自欺欺人而已。
別的不說,如果我的孩子進去成績一直不那麼好,總被叫去見老師,我自問,我自己的心態肯定要崩的。
養育孩子,一時的成績什麼的都不是大事。對我來說,真正的大事,就是父母心態壞掉了。
既然談到了「心態」,我又繼續追問,那你們心態就一點點都沒落差嗎?畢竟從一個上海示範園出來,卻進了一個非常普通的公立小學。
表姐笑了,和我說,這個問題我老公也問過我。
他當時問我,你覺得面子會掛不住嗎?我們當年進烏南路幼兒園,可是周圍同事鄰居都非常羨慕的啊。現在怎麼孩子越大,越倒退了,一年不如一年了啊?
表姐繼續說,我就是和他分析了我對自己兒子的判斷,也分析了我對我們兩個人的判斷。
然後我和他說,孩子是不會覺得自己學校好還是不好的,只要我們家長不刻意傳遞這樣的價值觀。
當年兒子在幼兒園的時候,他也沒覺得有什麼特殊;現在去這個小學,他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妥。
歸根到底,父母要擺正心態,有時我們打著「為了孩子好」的名義,其實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多一點談資而已。
那我又繼續問,很多人覺得選擇一個好的學校,是為了選擇一批好的夥伴,你怎麼看啊?
表姐又繼續說,這些重要又不重要。
孩子越大的確會受到同齡人的影響更多,但真的好的學校一定都是好的學生,普通學校就一定都是不好的學生嗎?
有時我們太容易拿著世俗標準武斷了,前幾年北大的教授不還在說,他們學校正在培養很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關鍵家長內心先要有一個標準,怎樣才是「好」的同伴,而不以學校名稱這些外界標準來評定。
那麼在孩子前六年的時間裡,我們該把這樣的價值觀不斷地傳遞給孩子,這樣孩子自己就能有甄別能力了。
再說了,有時候我們也想當然地認為,進入好學校就一勞永逸,覺得老師也好,學生也好,反而少了關注和陪伴,反倒更容易受到壞的影響。
反正,孩子成年之前,父母和家庭始終是最關鍵的,不要過度高估了其他因素的作用。保持和孩子的親密關係,多和孩子溝通引導,肯定是不會錯的。
我聽著頻頻點頭,但最終還是難免不能免俗地問外甥的成績。表姐說,現在他三年級了,一直保持著全年級前十的名次。
說完,表姐指出了一個重點,名次這些倒也沒那麼重要的,反倒是他現在自主學習的動力越來越強了。
我自己觀察下來,我兒子天資不夠聰明的,有點像你之前寫過的那篇文章《避免將來陪寫作業到「心梗」,幼小銜接現在這麼做》,里提到的,他是「慢而深」的孩子。
頓了頓,表姐繼續說,其實「深不深」不知道,但「慢」是肯定的(說完,表姐自己也笑了),接著說,他接受新知識就是比較慢的。
所以我當時讀到你這篇文章,特別認同,我就送他去幼小銜接班的。
我真的不是期望他怎樣怎樣,但就是了解孩子,相當於提前先有一點預習,等到真的課堂上學習的時候,不至於完全跟不上而垮掉。
他一開始玩心挺重的,我也不定特別高的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也不逼迫「非要怎樣」。
完成了就能玩,有時難得不想上了,那麼一兩次不去也OK,關鍵和他說清楚,為啥可以不去,接下來還是要去,別影響我們的親子關係。
最大的一次轉折是,他一年級期末考試,全班就他一個人數學考了100分。他當時回家特別特別開心。
我和他爸爸就和他說,「你看,學習不是為了爸爸媽媽,學習是為了自己,學好了你自己也會很開心啊。你之前預習複習花的這些功夫,雖然累,但就是為了這一刻會很開心啊」。
這段話對他觸動蠻大的,也許他真的體會到了「辛苦」學習帶來的「快樂」,後來我們明顯可以感受到他自發學習的內驅力越來越強了,似乎就是進入正向循環了。
我相信看完今天故事後,一定有朋友會說,那如果她選擇讓兒子進入上外附小,也許結果也不會糟,說不定還會更好呢?
的確,肯定有這樣的可能性的。但這就是人生啊,人生不會有「如果」,只有每個「當下」。
這也是我喜歡聽別人的故事的原因,他們的故事給了我很多「如果」的可能性。
我們無法複製別人走過的路,但我們可以從別人的決策過程,幫助我們思考更深,看得更清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