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多極世界戰略家丹·斯坦伯克:全球經濟多元化並非「反西方」

2024-06-28     環球網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錢佳音】美國近期宣布將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等產品加征關稅。一些西方政客和媒體還不斷炒作中國新能源行業「產能過剩」、中國經濟「疲軟」。對此,出生於芬蘭的國際知名多極世界戰略家、全球諮詢公司「差異集團」創始人丹·斯坦伯克日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對中國經濟的未來前景充滿信心,「如果沒有貿易保護主義的限制,中國的增長率會更高」。他認為,當中國的經濟發展潛力因地緣政治原因而受到損害時,所有與中國有貿易、投資和其他往來的國家都受到了影響。

環球時報: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3.7%。您如何評價今年上半年中國的消費活力?

斯坦伯克:簡單的回答是:到目前為止,一切順利。新的數據顯示出希望,這表明中國的消費正在增強。

在西方,觀察人士傾向於認為中國的消費應該相對較高,「更像西方」。然而,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仍在發展中,這需要更多的投資,尤其是在三四線城市。此外,西方模式也有自己的問題。在美國,消費需要大量舉債,美國聯邦債務規模占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早已超過120%,這個數字是不可持續的。

環球時報:中國正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您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及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您認為這對其他國家的發展有什麼借鑑意義嗎?

斯坦伯克:中國的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標誌,創新推動經濟增長和生產力(發展),強調技術促進增長和發展的作用。從根本上講,就是要實現更高質量的增長,因此新質生產力的理念對其他國家的發展具有借鑑意義。

環球時報:中國正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推動不同國家間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然而,一些西方國家熱衷於將中國的倡議解讀為「反西方」。您如何看待這種解讀?

斯坦伯克:這既過於簡單化,又與事實不符。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和大型新興經濟體崛起以來,一些西方國家陷入了帝國(主義)懷舊情緒。

金磚國家和「全球南方」國家中的大型新興經濟體尋求建立一個更可持續的國際秩序。世界經濟不再僅由七國集團(G7)驅動。它是多極的。全球經濟多元化並非「反西方」,它可以使全球發展更穩定、更可持續。

環球時報:一些西方政客一直在炒作中國新能源行業「產能過剩」。他們想要達到什麼目的?按照美國的邏輯,美國每年大量出口大豆、飛機、天然氣,這是產能過剩嗎?

斯坦伯克:二戰後,美國品牌的汽車統治了世界,但當西歐和日本經濟復甦時,它們的品牌占領了部分汽車市場的份額。當時,華盛頓指控德國和日本反競爭。而如今,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當中國汽車在國際市場上越來越有吸引力時,這被視為「產能過剩」。也許西方的一些汽車生產商希望保持它們在全球市場上的主導地位,但這已不再可行。

即使舊的殖民世界已一去不復返,一些國家仍堅持(保留)它們過去的殖民特權。在21世紀,這是不可行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有人為了維持過去的特權而加征關稅和採取保護主義措施。

環球時報:您如何看待中國高質量發展模式對世界經濟穩定的貢獻?

斯坦伯克:一二十年前,中國一些大城市還面臨著污染的巨大挑戰。然而,當我在上海和廣州待過一段時間後,我看到了巨大的進步。這不是自動發生的。中國政府實施的積極政策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發展軌跡,但聰明的國家相互學習。今天,地緣政治是對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威脅,因為它占用了應對極端氣候變化等全球性行動的資源,而相應的代價將由子孫後代承擔。

中國的發展模式還以另一種方式促進全球穩定。在2010年前後,中國對中低收入國家的經濟增長影響顯著增強。這些趨勢隨著中國海外投資的增加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而增強,這推動了許多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現代化。

最近,彭博社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估計,從2024年到2029年,中國將占世界新經濟活動的21%左右。相比之下,G7所有國家加起來的比例只有20%。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fea12638b1d45e5492b0679ad25d3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