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界元老劉曾復談京劇老生

2019-11-21     戲曲寶

劉曾復:我所見過的一些京劇配角老生演員

一部戲中有主角、配角,京劇老生有主角老生與配角老生之分。以《空城計》一戲而論,演孔明的是主角老生,演趙雲、王平的是配角老生。余叔岩常演孔明,扎金奎常演趙雲,鮑吉祥常演王平。是否余叔岩只能演主角不會演配角,扎金奎、鮑吉祥只會演配角演不了主角呢?這當然不對。余叔岩能唱孔明,他的王平也非常好,是譚鑫培親授的,陪王君直、張伯駒都演過。演員的分派與他們的天賦、功力有關係,但這不能簡單地說主角老生本領大、配角老生本領差,唱孔明的演員有的還真來不了王平。演員行當不同,待遇地位會有不同,但是可以肯定地說,從過去到今天擔任配角的演員,在此是說配角老生演員,在京劇的演出和歷史發展上都起著重要作用。本諸此義,以我親眼所見,對過去北京的京劇配角老生演員中的若干位名家,作一些介紹。

昇平署戲曲人物畫冊·空城計·王平

主角老生一般稱為頭路老生,配角老生稱為二路老生,這裡面是有主、次之意。二路老生又常稱為里子老生,里子是有襯托之意,但還有硬里子之稱,硬則是指本領硬、本領大,這就是說這樣的配角老生本領大、演戲沒有他們的襯托就不成。還有一些被稱為底包老生的演員,這行人一般只演牙將、朝官、旗牌、家院、蒼頭、百姓之類的活兒,在場上常是不報名的人物。再有一種稱為效力人員的年輕老生,他們是學徒,由老師介紹上台練習,這些人倒是能正經地唱一齣戲,例如《馬鞍山》、《渭水河》、《太平橋》、《清河橋》、《葭萌關》(《小夜戰》)、《美良川》、《過巴州》、《太行山》、《山海關》、《灑金橋》、《汜水關》(《錘換帶》)等戲中的主角或配角老生。這類戲常被稱為開場戲或小孩的開蒙戲,頗值一聽,沒正經學過還真來不了。這樣的小孩或年輕人過後也許成為名角,也許成為底包,但是這樣出身的底包可不是沒本領、不會唱正角。他們當底包當然有種種原因,也許是因扮相、也許是因嗓子,但是一般都能安心幹下去,戲班裡還離不開他們。我先舉出兩位非老生行的人員,說明一下這種情況的普遍性。當年喜連成畢業的兩位旦角,一位是李連英、一位是姜連彩,他們二位畢業之後結伴在各劇團(舊稱班社)擔任宮女、丫環之類的底包旦角,各劇團都歡迎他們。他們也安於此道,在藝術上他們都很有修養,在後台他們都受尊重,晚輩有不會的隨時可以問他們,所以他們都是很有用的人。

當年在楊小樓和余叔岩的劇團里有一位老生焦鳳池,總見他演家院,但是他是靠本領來演家院。以《洪羊洞》的家院來說,當年《洪羊洞》有一個楊繼業鬼魂吊場,這場是楊唱原板「大鑼抽頭」鑼鼓點下,底下改接「小鑼四反正」,這個鑼鼓點是由「抽頭」「反帶鑼」「硬四擊」「奪頭」四個小鑼鼓點連接合成的。家院在「抽頭」中掌燈上場,走到中場右轉身向上場門舉燈一照,這就是交代,表示讓「抽頭」收住轉「反帶鑼」,楊延昭這才好在「反帶鑼」中上場、在「硬四擊」中一亮。雙投抽叫「奪頭」起原板,聽更起唱。如果家院不懂「四反正」小鑼鼓點,上場不會叫「反帶鑼」,底下楊延昭沒法上,一切就亂了。這是剛上場,往下家院的事還多著呢。後台知道這位底包老生會這個家院,所以才敢派他。還有一位老生張鳳祥(翔),當年楊小樓演《殷家堡》總是張的鐵尺王殿臣,戲中王殿臣保護施大人雇小船過江,被船上的駱馬湖大頭目於亮認破拿住,王殿臣為救施與於交手被於踢下水逃走,這裡張鳳祥是搶背上場門下,來得乾淨利落,總得一個好,張沒有真功夫肯定來不了。在名凈劉永春、左銅錘、高德祿三位和其他人所攝的《普天同樂》劇照可以見到張鳳祥的幼年留影。焦、張二位就是憑本事在楊、余的劇團中應底包老生活兒(實際二位都能演正角戲)。底包尚且如此,硬里子又當如何?

先提一位當年比較年輕,目前還有不少人見過他的演出,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哈寶山。哈寶山當年陪楊小樓、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梅蘭芳、荀慧生、程硯秋各大名家演戲,擔任重要角色。他是蔡榮桂弟子,開始搭的是馬連良的劇團。給我印象深的是他在楊小樓和程硯秋的劇團中的演戲情況。當年楊小樓演李元霸戲《晉陽宮》時,哈演過此戲中的李淵,那時他年紀較輕,但與楊等老演員同場毫不顯火候不足。演得恰到是處。在程硯秋的劇團中哈陪程演《賀後罵殿》趙光義,與吳富琴合演《趕三關》薛平貴。哈的武戲《鎮潭州》也很好。哈演硬里子老生一絲不苟,演戲精神令人欽佩。

《賀後罵殿》程硯秋 飾賀後

下面再介紹一下1924年前後我所見到的許多位硬里子老生演員的情況。

劉景然,實際是正工老生。他是年齡長於譚鑫培、而又故於譚之後的一位高壽老生演員(1844—1929)。他的一位有名的弟子是言菊朋。我從1921年起就一直多年沒斷聽劉的戲,印象深的有《摘纓會》楚王、《清官冊》寇準、《瓊林宴》范仲禹、《七星燈》孔明、《一捧雪》莫成、《四進士》毛朋、《三擊掌》王允、《鬧花燈》薛丁山(與楊小樓、朱琴心合演)、《胭脂褶》白懷、《英傑烈》王督撫、《審頭刺湯》陸炳、《戰蒲關》劉忠等戲。他唱念嗓寬聲大、直腔直調,身段一招一式樸素清楚,他的演唱藝術準確經典,許多有志學習傳統的後學把他的許多戲奉為圭臬,作為基礎,持別是《一捧雪》《審頭刺湯》《胭脂褶》等念白做工戲。當年尚小雲在廣德樓戲院雙慶社演《審頭刺湯》,特請劉景然和蕭長華分演陸炳和湯勤,好像沒有他二位參加此戲就不夠標準。劉的《審頭》不是發點文堂站門上,他是內念「仁兄吶」小鑼奪頭四平調中的一個門子引上,唱完四平調歸小座念白。內白「湯老爺到」,陸接念後吩咐開門下,「大開門」中文堂兩邊上站門陸再由下場門上歸大座,與《玉堂春》王金龍升堂相似。過去門子例由旦角底包應工,李連英、姜連彩和老演員胡素仙之弟外號胡三爺等專應宮女丫環的旦角演員都來過門子。劉的四平調詞是:「在金殿領了萬歲命,總理天下冤枉情,最可嘆仁兄死得苦,天網恢恢不差毫分。」王鳳卿、余叔岩、王榮山、貫大元、陳秀華等人此戲的演法、詞句均與劉相近,與馬連良有出入,但均大開門(發點)上念引子歸大座,都不用四平調了。劉的《胭脂褶》也很出名,在華樂戲院與王長林、張彩林、甄洪奎合演過。劉演白懷、王演金祥瑞、張演白簡、甄演白啟。王長林此戲也很出名,他們四位的此戲演得精神飽滿、樸素大方。劉景然晚年另一常演的戲是《戰蒲關》,與陳德霖合演最多,陳演徐艷貞,王霸由王鳳卿或王榮山演。劉、陳二位台下人緣極好,一舉一動都有彩聲,特別是劉忠用寶劍拍桌甩髯跪地灑、同時徐艷貞扔書起立水袖蓋頭翻高又轉反調唱「大……膽的奴才亂胡行」一段的二人唱做表演,滿堂喝彩、熱烈沸騰。二王的王霸,唱念之外,身段處處有準、交代清楚,堪稱傑作。一出普普通通的《戰蒲關》叫他們幾位唱活了。

《審頭刺湯》蕭長華 飾湯勤

我小時對一位常演《梅玉配》家院蘇大叔的老演員有深刻的印象,後來我才知道他就是後台很尊重的一位老先生譚春仲,是小榮椿科班學生、楊小樓等人的同學,當年給譚鑫培配過戲。那時楊、梅、余等劇團都有他,他能戲極多,特別是冷戲,例如楊小樓的《晉陽宮》由他演袁天罡。許多內外行都請他說戲,他的老生藝術堪稱經典。在此附帶說一下當年梅、尚等劇團演《梅玉配》,主角蘇玉蓮、韓翠珠、徐廷梅、蘇旭的扮演者雖有不同,但主要配演則都一樣,都是慈瑞泉演黃婆、諸如香演秀蘭、李四廣演馮喜、譚春仲演蘇大叔、甄洪奎演周仲書,於永利演魏不飽,他們的表演確實真正得到內外行的好評。

甄洪奎,本來以武老生擅長,我小時在堂會戲裡看過他陪閻嵐秋、沈三玉等人演《奪太倉》張虯,綠硬靠大刀接擋棒攢大開打,最後換箭衣下甲被擒時摔搶背。閻的《奪太倉》平時不演,當年有的演員常留戲專在堂會裡演,閻的《奪太倉》就是如此。那天還有裘桂仙平時不演的《御果園》演這樣的戲一方面顯示堂會辦得有水平,另方面演員也表示他的這齣戲珍貴,這都能使得堂會賓客感覺榮幸滿意。1923年黃玉麟(綠牡丹)由滬來京拜王瑤卿為師,曾與譚富英、茹富蘭、方連元、王連浦、曹連孝、茹富蕙、韓富信、馮連恩、錢富川等富連成科班畢業生組成劇團,在新明大戲院演唱。這個劇團以青年演員為主,但也包括年長的配演。例如老年花臉彭福齡。甄洪奎也搭此劇團演戲,我聽過他所演的《太平橋》史敬思,過橋一場摔硬殭屍,那時已見他發胖。後來甄越來越胖,這樣的武老生戲不能來了,改了戲路。有些逗笑的里子老生角色,各班都常請他來演。

1937年底於連泉、孫毓堃在哈爾飛戲院演《翠屏山》,演楊雄的演員臨時請假,後台煩甄洪奎救場。甄表示實在不能從命,原因是他曾跟人起誓一生不演此戲。於連泉親自一再請求,並言事後由他請客排解過去誤會。甄在大家情面之下趕場扮戲,上場後台下熱烈歡迎,直到末場楊雄與石秀見面後甄忽然倒在台上不動,場上人員看出來是出了事故,於連泉趕緊出場匆匆把戲結束。這時台下聽戲的大花臉金少山大喊趕快打針搶救,但已無濟於事了,甄年51歲就在舞台上離開了人世,人們無不對之惋惜。甄的師弟高榮庭在各劇團演里戶老生穩妥稱職,老生高寶賢是高榮庭的弟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eZFkG4BMH2_cNUgZfV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