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感成新育兒毒雞湯:錯誤的儀式感非但累了家長,還誤了孩子

2023-09-07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儀式感成新育兒毒雞湯:錯誤的儀式感非但累了家長,還誤了孩子

儀式感成新育兒毒雞湯:錯誤的儀式感非但累了家長,還誤了孩子。

近些年,育兒圈流行一個詞,叫「儀式感」。

比如最近一個關於開學的儀式就引發熱議。

有所小學為了迎接新生,把教室打扮得花枝招展,氣球、棒棒糖、小紅花、還有很多小吃。

學校和老師本以為家長們看了會高興,可是家長們卻是滿滿的抱怨,還有家長直接投訴學校在販賣焦慮,給家長製造麻煩,並污染環境。網上更是吵翻了天。

確實這個開學儀式弄了太多花樣,擺布了太多東西,而且這些還是老師要家長幫忙準備的。有家長說,真不知意義何在?既浪費物資,又浪費時間,精力。這樣的儀式感被大多數人否定了,認為變味,是形式主義。

有網友發文,呼籲整治開學儀式感亂象,不要讓老師和家長孩子被所謂的儀式感綁架。

關於儀式感對孩子的重要性,一直被大肆宣傳,以至於大家趨之若鶩。好像沒有儀式感,孩子就認識不到這件事的意義,就不會快樂,沒有幸福感。

所以除了這場開學儀式感外,大家心裡更多還是對於儀式感的認可。而至於儀式感該如何把握好度,該怎樣做才真正有作用,大部分人沒有想過,思考過。

儀式感存在以下幾個不好影響。

第一,儀式感會造成虛榮的攀比。

孩子生日,升學,畢業,還有眾多的節日,家長都會為孩子準備儀式,給孩子一種儀式感,尤其在孩子小的時候。

鄰居有一個讀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一學年下來,孩子外出參加同學的生日有無數次,而每次出去參加,孩子都要媽媽幫忙準備禮物。他自己生日,則爸爸媽媽要找個場地,準備好多吃的,他要回請很多同學,小小的年紀就陷入了你來我往的交際中。

孩子會跟爸爸媽媽一塊權衡,上次同學送了我什麼樣的禮物,我現在應回饋怎樣對應的禮物。

這樣的交往,不是精神交往,而是物質交往。

在必須依靠爸爸媽媽的年齡,孩子已經無法簡單,儀式感讓孩子不知不覺出現攀比現象,鄰居小男孩,曾因為爸爸媽媽準備的場地不如其他同學跟媽媽鬧過。

網上看過一個網友分享的內容,說一個女孩中考出來,因為爸爸媽媽沒有送花,跟爸爸媽媽大鬧一場,因為其他同學的爸爸媽媽有送花,給了孩子一種儀式感,而自己的爸爸媽媽沒有,是對自己的不重視,讓自己在同學面前沒面子。

儀式感成了一種面子問題。

孩子藉助儀式感互相攀比,已經成了司空見慣現象,這樣的儀式感給孩子帶來的,恐怕壞處大於好處。

第二、儀式感會讓孩子更多浮於物質表面,領悟不到實質性的內容。

升學儀式感是為了讓孩子真切意識到新學年的到來,為未來的學習做好準備,讓孩子感受到新的開始和新的快樂!然而五花八門的儀式讓孩子瀰漫在視覺的衝擊和感官的滿足之中,恰恰忽略了本該有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

有些孩子儀式結束了,還沉浸在剛剛的玩樂中,還想念儀式上的那些美麗的東西,對於接下來的學習毫無概念。

孩子的生日儀式,是為了讓孩子知道,自己又長大一歲了,以後要更加懂事,同時也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愛,讓孩子感恩所有人對自己陪伴和幫助。

但往往因為父母給孩子準備了太驚喜的禮物,其他親戚以及小夥伴也送了太多的禮物,孩子的注意力停留在禮物上,或者在吃喝玩樂上。

不少孩子喜歡過生日,過節日,其原因就是有禮物,有各種玩和吃,比平時更加放鬆。

好多儀式感,最後都只是讓孩子高興,真正的意義給忽略掉了。

第三、儀式感讓父母辛苦,增加了家庭經濟負擔。

一個儀式,往往會花費家長不少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尤其是精心準備的,現在生活節奏快,家長本身就很忙碌,抽出時間為孩子準備各種儀式,對於家長而言,不能不說是辛苦的一件事,而金錢上,只要規模稍大,少則幾百元,多則幾千元,這對於經濟條件差的家庭來說,或許是一個月的收入或開支,可所有的花費,有時只換來孩子一時的快樂。

實事求是說,儀式感對於家長來說,就是一個負擔,然而為了孩子,家長們還是樂此不疲。

這不是否定儀式感,但儀式感真的要適可而止,要量力而行,過度的儀式感,對於家庭是一種傷害,對孩子也沒有好處。

如何讓儀式感真正發揮作用,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儀式感不要過濫,太多會失去意義。

如果生活里動輒來個儀式感,麻木和熟視無睹就會成為必然。生日,特定的節日,重要的事情,這些可以有儀式感,但內容要緊扣主題,而不是簡單的熱鬧和歡樂,更不是炫和擺譜,當然也不是折騰浪費時間。

其次,儀式感要結合實際進行。

每個家庭的經濟能力不同,人際交往不同,儀式感不必互相對照,攀比,不合實際的儀式感,會苦了家長,誤了孩子,過於隆重的儀式感,對於孩子的成長未必有幫助,往往還會起到反作用,比如自負、比如追求高享受等。

再者,儀式感不能虛有表面,而要重視實質內容。

現在不少儀式感,都重在表面,把儀式搞得色彩斑斕,眼花繚亂,或者內容繁雜,程序繁多,有的還不管孩子是否願意,安排了很多的節目,把一個儀式搞成了一台戲。孩子未必高興,也未必能記得住。

其實儀式是越簡單越好,如孩子生日,給孩子一個蛋糕,再點燃蠟燭,讓孩子許個願,說出他想說的,父母也借著孩子的生日向孩子表達心中的愛,說出心中的期許,並給孩子送上一個小小的有意義的禮物,孩子自然會記住這這一天,心中也會充滿歡喜。

這世上,不管任何事,過度了,也就沒用了,而且還有反作用。

儀式感也然。#秋日生活打卡季#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e0d2e18e74e64f8e019dfd7abc204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