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心,靜一靜(年度美文)

2020-03-29     感悟哲理美文

有人說:「唯有靈魂安靜的時候,才是我們和自己貼得最近的時候。」

每個人的心靈,都需要一方凈土,面對外界的浮躁與喧囂,我們的內心時常會疲憊、會厭倦。


此時此刻,最需要做的,就是給自己創造一個安靜的空間,思自己所想思,做自己所想做,或者乾脆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做。


讓心,靜一靜(年度美文)


-01-


以前有一位農民,深深地煩惱當下的生活。有一天,他提起一把斧子,跑進的森林中,自己動手搭建了簡陋的房屋,自耕自食,過起了簡樸的隱居生活。


每天打魚,種豆,欣賞漂亮的湖水,傾聽悅耳的鳥鳴,靜心思考,安心寫作,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他說,心靜下來,自己的眼睛就變得澄澈明麗,更容易發現生活里隱匿的那些美好的事物。


深以為然。


許多生活的美好,都來自於內心的安靜,來自於不為塵世的一切所蠱惑,只追求自身的簡單和豐富的決心。


白落梅說過:


在這喧鬧的凡塵,我們都需要有適合自己的地方,用來安放靈魂。也許是一座安靜宅院,也許是一本無字經書,也許是一條迷津小路。只要是自己心之所往,都是驛站,為了將來起程不再那麼迷惘。


心靜並不是停止思想,而是一種心情平靜如水的極致狀態。



-02-


養心在靜,靜能修身養性。


《大學》中說道:「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心靜下來,方能進入「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釋懷;


心靜下來,方能進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


心靜下來,方能進入「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的超脫;


心靜下來,方能進入「南台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忘。」的智慧。


心靜下來,才能遠離塵世的喧囂,在花海中棲息,在雲朵上漫步,靜聽花開花謝,淡看雲捲雲舒。心靜則安,心安則祥。


正如周國平說:「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賴於一顆澄明的心,唯有內心富有充盈,方能從容抵抗世間所有的不安與躁動。」



-03-


心浮氣躁是心靜的大敵。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學僧問禪師:「師父,以我的資質,開悟需要多久?」,禪師說:「十年。」

學僧又問:「如果我加倍苦修呢?」,禪師說:「二十年。」

學僧很疑惑,於是又問:「如果我夜以繼日,不休不眠呢?」,禪師說:「那樣你永無開悟之日。」

學僧驚訝,「為什麼?」,禪師說:「當你只看見結果,就無法靜下心來,也就永遠得不到結果。」


在這個快節奏社會,很多人都如同故事中學僧一般急於求成,甚至投機取巧;更有的人心浮氣躁不靠努力和拼搏,一心只想通過捷徑去達到目的。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

人需要內心安靜、精力集中才能修得清凈之心。是是非非,紛紛擾擾,不看、不聽、不想,才能心生清凈。


讓心,靜一靜(年度美文)


-04-


靜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心靜了,一切就看開了。


人的成熟,多半是從擁有一份渴望已久的淡然心境開始的。


心靜如水,可以榮辱不驚,望天上雲捲雲舒,去留無意,看庭前花開花落;心靜如水,就可以坦然自若,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朝對流露,暮聽寒蟄,看小橋流水,叮咚入韻;過石徑人家,幽靜成詩,這次第,即便身處殺聲盈耳的戰場,也是心如止水,恬淡怡然宛如池中游魚,又如雨後新荷。


正如宋代詩人林和靖,捨去名,捨去利,捨去高屋廣廈和市井繁華。

隱居西湖孤山腳下,草廬為居,在屋前後種滿梅樹,靠著賣梅子的錢維持簡單的生活。

「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

林和靖還常常駕一葉扁舟,往來煙水之間;或倚在老梅樹旁,看白鶴起舞;

有時詩興大發,隨口吟出:「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將一生過得詩情畫意。

真是「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這簡單的平淡里,就藏著人生的豐盈。



滾滾紅塵中,一個人能夠於其中孑然來去,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風雲起落,榮辱不驚,難道這不是一種令人仰止的境界嗎?


人活一世,修心一生;一世為人,一生修心。


心靜方能致遠,靜心才能超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_iIKHEBfwtFQPkd2sl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