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受害者心態嗎?很多父母都有這種心態,把孩子拖進痛苦深淵

2020-09-06     沛澤媽讀心理

原標題:你有受害者心態嗎?很多父母都有這種心態,把孩子拖進痛苦深淵

在最近的熱播劇《以家人之名》中最招人恨的人,非陳婷莫屬,她自私自利,控制欲極強,內心又十分陰暗,把誰都想成是壞人,導致她的兒子凌霄患上了嚴重的失眠症、焦慮症,而女兒小橙子猶如和她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尖酸刻薄,說不了兩句話就開啟懟人模式。

觀眾們一看到陳婷出場,都恨得牙根痒痒的,可是她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認為是受害者心態在作祟。受害者心態指的是人們在遭遇挫折時,傾向於把事情歸因為客觀環境或人力等不可控的偶然性因素,從而產生自戀心理的一種思維模式。

要說陳婷的遭遇確實有些悲慘,年輕喪女,離婚棄子,後嫁到新加坡,幸福的生活沒享受幾年,母親離世,不僅最後一面沒見到,還在去機場的路上遭遇了車禍,失去了丈夫,自己也差點癱瘓,好在兒子凌霄飛到新加坡,一邊求學,一邊照顧母親和妹妹小橙子,度過了9年壓抑的生活。

這些不幸的經歷,造就了陳婷受害者的心態,陳婷因外出打麻將,將年幼的凌霄照顧妹妹,凌霄在給妹妹喂核桃時,不幸窒息死亡,由此開啟了陳婷的「戲精」模式,或許是不敢面對自己的過失,她將責任推卸給丈夫和兒子,怪丈夫不顧家,一天到晚就知道忙工作,怪兒子為什麼要給女兒喂核桃,甚至歇斯底里地狂吼凌霄是殺人兇手,完全不顧及這件事給年幼的凌霄造成的心理陰影。

女兒意外去世後,陳婷的人生又接連遭遇變故,使得陳婷始終無法走出「受害者心態」,變得像刺蝟一樣,把她的痛苦變成一根根堅硬的刺兒,刺痛別人,並以「我是受害者」的心態來逃避內心的不安。

「受害者心態」的實質是什麼

擁有「受害者心態」的人,習慣將自己定位為情境中的「受害者」,因為這樣就可以不用承擔責任,也不用去努力改變現狀,抱怨、責備,遷怒於他人,便成了常態。

當我們認為自己是受害者時,很容易將他人或者外界投射為「加害者」,這樣一來就把自己和外界完全對立起來了,認為自己是最可憐的人,別人不理解自己,整個世界都在與自己作對,每個人都對自己不夠好,將自己深陷於被傷害的痛苦中無法自拔。

陳婷的內心是十分陰暗的,凌霄偷偷收起一家四口的合影,是因為他忘不了妹妹,陳婷卻認為是兒子故意拿照片氣她,讓她痛苦,讓她無法忘記意外去世的女兒;因凌和平太忙,凌霄長期在鄰居李海潮家吃飯,她覺得凌霄受委屈,認為李海潮不可能管好三個孩子;她剪碎凌霄所有的照片,因為她覺得照片上的人都在背後罵自己;女兒小橙子去子秋的店裡打工打發時間,她覺得子秋沒安什麼好心……

由此可以看出,陳婷的受害者心態多麼嚴重,她把所有的人都看成壞人,總覺得別人會罵她,會害她,一旦兒女表現出對她的不滿,她又搬出殺手鐧,「我是個累贅,我也不想拖累你們……」天呀,真讓人受不了!

大多數父母都有「受害者心態」

看過《一家人之名》這部電視劇的朋友,都非常痛恨陳婷,其實很多父母都有「受害者」心態,只不過沒有陳婷那麼嚴重罷了,並時不時地表現出來。

朋友為了兒子能進入一所好的小學,貸款買了一套學區房,每每孩子不爭氣,考試不理想時,朋友都會十分惱火,忍不住對孩子說:「我和你爸這麼省吃儉用,還不都是因為給你買了這套學區房,要不是因為你,我們的日子過得很輕鬆,很舒坦的,你還不爭氣!」

這就是典型的受害者心態,朋友將自己的決定所造成的後果遷怒於兒子,想一想,我們是不是也經常對孩子說類似的話呢?那麼,父母為何有受害者心態呢?是緣於自我價值感太低,對自己的認知有誤,當我們無法很好地認可和接納自己時,就會依賴於別人的評價,從而得出錯誤的結論。

孩子年齡小,心智不成熟,他們無法理解父母的受害者心態是父母的錯,而是把父母的錯背負在自己身上,輕則內疚,重則背負沉重壓力,痛苦得無法自拔。

《以家人之名》中的凌霄就是如此,陳婷將自己外出打麻將導致女兒因吃核桃窒息身亡的責任推給凌霄,致使凌霄一直活在自責和痛苦中,很多觀眾不理解陳婷那麼可惡,為什麼凌霄還要去新加坡照顧陳婷和小橙子九年,其根源就在於他的贖罪情結,他想彌補自己的過失,使得心靈得到解放,當然,這原本就不該屬於他的錯,他也無法承受這些。

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受害者心態,也會讓孩子背負心理負擔,讓他們活得不開心,不幸福,這應該不是我們想看到的吧?所以,父母一定要擺脫受害者的心態,其辦法就是接納和認可自己,改變自己,不要試圖去改變別人,並學會承擔責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QIJY3QBd8y1i3sJA3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