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懷:一個不應該被歷史遺忘的英雄

2019-07-24     李慕寒



1968年的12月5日,

周恩來正在中南海懷仁堂會見外賓,

這時,一位秘書慌忙走了進來,

對總理耳語,

說是首都機場的一架飛機著陸時失事,

其中有xxx。

周總理聽到了這個名字,

當場痛哭失聲。


他叫郭永懷,

橫跨了核彈、飛彈、人造衛星三個領域,

是迄今為止唯一以烈士身份,

被追授「兩彈一星」獎章的科學家。

當年,他和錢學森一樣,

是美國不想輕易放走的尖端科技人才


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出身的小伙,

36歲就受聘到康奈爾大學任教。

因為郭永懷從事科學研究工作,

經常會接觸到一些機密資料,

於是美方就要他填一張調查表,

其中一項是:「你為什麼要到美國來?」

郭永懷回答:「到美國來,

是為了有一天能回去報效祖國。


另有一項問:

「如果發生戰爭,

你是否願為美國服兵役?」

郭永懷回答:「。」

由此,他不僅失去了涉密資格,

而且也上了美國政府的黑名單。


他和錢學森都是國防尖端技術的研究員,

新中國成立後,

我們首先想到的是:

先建好房子,才能搞裝潢。

沒有原子彈這個可以「換家「的寶貝,

我們永遠無法在美蘇面前抬起頭來,

經濟再繁榮,

到頭來也是一場空。

周總理當即派密使前往美國,

想要說服在美國留學的華人科學家,

回國構建尖端國防系統,

當然,

願意回來的始終是少數人,

郭永懷就是其中之一。


那時,

被美國監視拘留了五年的錢學森,

終於熬到了可以歸國的時機,

臨行前,

他還不忘郭永懷約定:

一年後在大陸共同為祖國崛起效力,

我等你。


剛開始,

兩人還別情依依,

可錢學森一回到國,

老郭就坐不住了,

整天盤算著回國的事。

當時,許多朋友都勸他:

康奈爾大學教授的職位已經很不錯了,

孩子將來在美國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

為什麼總是掛記著貧窮的家園呢?


不勸倒罷,

勸的人越多,

老郭越來火。

他說:

「家窮國貧,

只能說明當兒子的無能!」


郭永懷歸期在即,

為避免美國政府的阻撓,

素來沉默的他,

在西爾斯院長舉行的歡送燒烤晚宴上,

把自己數年的研究數據手稿,

全部一頁一頁地扔進了炭火堆……

這個情節還在電影《錢學森》里,

被編劇套用過。


那些資料都是最核心的研究成果,

看到這一幕,

妻子李佩驚呆了,

感到非常可惜,

勸阻說:「何必燒掉?留下回國還有用。」


郭永懷說:

「這些東西燒了無所謂,

省得他們再找我麻煩,

讓我回不了國,

反正我都記住了。」


1956年的9月,

郭永懷夫婦終於拿到了回國的郵輪票,

回國途中,

郭永懷一家在舊金山作短暫停留,

與趙元任一起吃飯。

席間,趙太太說:

「胡適這幾天在舊金山感嘆,

像郭永懷這樣的人都要回國了,

真是人心所向啊!


同年9月30日,

郭永懷一家踏上了歸國的郵輪。

上船前,

一群穿制服的美國人先上了船,

對同船的物理學家張文裕的行李大肆搜查,

拿走了不少東西。

為此,輪船延遲起航近兩個小時。

此時妻子李佩才明白,

丈夫焚燒手稿的良苦用心。


到北京後,毛主席專門接見了他。

在與周總理見面時,

總理對他說:

有什麼要求和想法儘管提。

郭永懷回答:

「我和學森等同志相比,

已經回來晚了,

我只想儘快投入工作。」


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

應該說還算幸運,

1956-1966年,

被認為是新中國建設的黃金時期,

大師哥錢學森,

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

小師弟郭永懷和錢偉長擔任副所長。

他們使力學研究所很快成長起來。


1959年6月,

蘇聯老毛子突然單方面致函中共中央,

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技術資料,

並撤走所有技術和專家。

之後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的錢三強,

就上門來找郭永懷,

倆人走進書房,

門一關,

足足談了三個小時。


正是這一次拜訪,

郭永懷和中國原子彈聯繫到了一起。

105名專家學者組成了一支特殊的隊伍,

郭永懷正式受命擔任九院副院長

負責原子彈的理論探索和研製工作。

這樣他和物理學家王淦昌,彭桓武一起,

組成了中國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條大腿


這個情節,

電影《無問西東》里也出現過,

主角陳鵬,

簽下了保密協議,

來到了青海核武器研製基地,

多年後,曉明的頭髮都掉光了,

那個基地真的可以說是,

窮山惡水,鳥不拉屎啊!


基地位於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區,

氣侯變化無常,

冬季最低氣溫零下40度。

得,也別說鳥了,

就是試驗現場也荒涼得寸草不生。

加上缺氧和當時物質匱乏,

許多研究人員都營養不良高原浮腫,

50歲的郭永懷因此顯得特別蒼老,

滿頭白髮。


為了取得滿意爆炸模型,

郭永懷帶領隊員反覆試驗,

甚至自己跑到帳篷去攪拌炸藥。

在多次試驗後,

郭永懷提出了兩路並進,

最後擇優的辦法,

一舉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

確定了最佳方案。


1964年10月16日,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

1967年6月17日,

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

當蘑菇雲升起,

全體工作人員一片沸騰,

但郭永懷卻啪嗒癱暈在試驗現場,

他實在太累了!


帶著傲人的成果,

他坐飛機回到北京,

受到了不能公開的熱烈歡迎。

有人回憶當時的情形:

「爆炸了以後,

我們到西郊機場去接他們,

葉劍英都去接,元帥們都去接,

都到機場去了。」


光陰過得飛快,

時間的指針來到了1968年12月4日。

在蒼茫無人知的青海基地,

整整呆了兩個多月的郭永懷,

在試驗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


他要急著趕回北京,

把這個新得到的數據帶回去。

同事們勸他:

「晚上不安全,

您就明天去吧。」

郭永懷笑笑說:

晚上好,睡一覺就到了。」


天空從漫天星斗的藏青色的天,

慢慢到東邊泛起魚肚白。

即將要降落北京機場。

飛機開始降落,

起落架落下,飛行員開始降低高度。

2000米、1000米、500米...


然而就在離地面400多米的時候,

飛機突然失去了平衡,

開始猛地墜落。

從400米高空墜落的時間,

大概不到10秒,

完全沒有任何讓人反應的時間。


據唯一的重傷生還者回憶,

在飛機開始劇烈晃動的時候,

他只聽到郭永懷大喊:

我的文件!我的文件!

隨後這位生還者便失去了意識。


如果以後有機會把這個故事拍成電影,

真的難以想像,

僅僅10秒之內,

郭永懷是怎麼做出這個決定的,

也不知小戰士當時是否害怕。

但是他們就做了這一個令人動容的決定。


當人們從機身殘骸中尋找到郭永懷時,

吃驚地發現他的遺體同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

燒焦的兩具遺體被吃力地分開後,

中間掉出一個裝著絕密文件的公文包,

完好無損


對如今的中國而言,

我們可以挺直腰板,

和每一個列強談笑風生,

原因就是有核武器,

家底子硬氣!


我們也往往會嘲笑幾十年前的中國,

一窮二白,

砸鍋賣鐵地搞尖端技術,

忘記了經濟建設,

殊不知,

沒有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

經濟建設得再繁榮,

那也是空中樓閣,霧裡看花。


當墜機的噩耗傳來,

他的妻子李佩極其鎮靜,

幾乎沒說一句話。

整夜,她躺在床上幾乎沒有任何動作,

偶然發出輕輕的嘆息,

克制到令人心痛。

在郭永懷的追悼會上,

受到嚴重政治審查的李佩,

一個人孤零零地坐在長椅上。

在那時,

說一句安慰的話,

都需要莫大的勇氣。


多年後,

89歲高齡的李佩帶著隨身的花布口袋,

走出歸國以來,

一直居住的中關村「科源社區」13號樓,

來到中國工商銀行海淀支行,

將自己的全部積蓄三十萬元匯到中科大,

用以補充2003年成立的「郭永懷獎學金」。

沒有任何儀式,

就像處理一張水費電費單一樣平常。

她說:

「捐就是捐,

要什麼儀式。」

- END -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N23PGwB8g2yegNDCUD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