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蘇軾家族後人,花兩年時間改7棟老宅,美爆了一片荷塘古村

2019-09-20     藝非凡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澍德堂


和煦的暖陽漫過窗欞,太陽徐徐移步到11點鐘方向,伴著荷香,一夜安睡,精神抖擻地像雨後的荔枝,個個飽滿紅潤。

打個哈欠,伸個懶腰,推開窗,點點粉紅中滿眼儘是碧綠荷塘,隨微風送來清冽的荷香。

餐桌上還備著荷葉粥、荷葉糯米雞、荷葉排骨,氤氳的熱氣纏繞飯香緩緩蒸騰,一切仿若家裡的模樣。

這裡是呈坎,一個隱藏在黃山腳下,有著1800年歷史卻鮮有人知的古村落。

白牆黑瓦石板路,稻田荷塘小拱橋,一幅渾然天成的水墨畫,就這樣鋪展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上。

宿地名為澍德堂,2年前蘇東坡家族38代後人蘇彤來到這,第一眼,便看上了。

眼前的老宅雖然破敗,但作為地地道道的徽州人,蘇彤發現這古村落一切的元素

都和印象中的徽派建築一樣:灰瓦、荷塘、石板路、馬頭牆。


然而古宅破敗的景象,卻不由地讓她心生荒涼,一棟棟老宅似乎等待被喚醒,「遇上了,便是可遇不可求的緣分。」

花了整整兩年,她把沿著永興湖畔的7棟老宅,因地制宜改造成16間「推窗見花,開門近湖」的客房。

而在這之前,她跑遍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卻沒有一處讓她心安的地方,「我想要的,是一個溫暖的家。」

直到兩年前的盛夏,邁進呈坎,連天碧荷,黑瓦白牆,蘇彤醉了,再也沒能離開。

她把7棟老宅變成了人人嚮往的家,祖輩都是徽商,就沿用家族堂號「澍德堂」,

澍是及時雨的意思,而雨水在徽州是大善,與「德」相輔相成。

初見澍德堂,你很難從原樣保留的外牆想像它內部的模樣。

在綠蔭的掩映中循著一扇低調的木門,推開兩扇柴扉,沿青苔小路前行。

走進去,別有洞天,豁然開朗。

接天蓮葉無窮碧,也不過是此番景象。


行走在青石板鋪就的長廊,一側是樸拙唯美的古建築,一側是鬱鬱蔥蔥的碧荷。


徽商相信「暗室生財」,徽派老宅多偏暗無光,加裝一面玻璃牆引來光亮,窗外流水潺潺,窗內則安靜獨享。

兩棵大樹蔭蔽老宅多年,建築退讓,任其自由生長,「充滿敬畏,自然為大。」

修復老宅時,為了更換兩根壞掉的梁,她甚至特意從鄉下收了兩幢老宅。


看到農戶阿姨家的門比較漂亮,與其協商,用更好的新式門換來陳舊的木板門。

整個改造過程,極力避免一種風格:張揚。

造型簡潔古樸的家具,沒有任何冗餘的裝飾,連色調都是溫和的原木色,

一切只為老宅本身的韻味及其窗外秀美的畫卷讓步。



16個房間,每個如詩一般的名字,「時雨」、「觀荷」、「夢溪」···


讓進陽光,讓進荷塘,讓進遠山,讓進稻香。

閒看花開花落,靜品茶甘茶香。


安靜到只有窸窣荷響,倘若不是一場雨,你會忘記時光的流淌。

徽州多雨,最美的不是下雨天,而是滴水成線的屋檐。

雨水與老宅荷塘總是互相成就,當雨水灑下,屋檐飛水落在老石板,或輕或重敲在荷鼓之上,美妙的音響不絕於耳,古人晴耕雨讀,想必也是愛上雨聲之悅。

「青荷包飯蒲為菹,倏然獨往深淵魚。」900年前蘇轍理想的生活,在蘇彤和設計師的改造下實現了先人的願望,也為老宅獻上一份敬與誠。

這典型的江南風景,與老宅相得益彰,組成一幅眾人艷羨的美學畫卷,畫卷中,即是我們嚮往已久的生活理想:「居善地,心善淵。」



圖片源於一條、澍德堂、網絡,

版權各歸其所有,藝非凡編輯整理

如有商務與廣告合作請私信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N0YT20BJleJMoPMlcE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