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會正在舉行,其實能夠舉辦冬奧會,本身就是科技發展的結果。第一屆冬奧會開始於1924年,一開始只是西歐和北歐國家可以舉辦。這些地區在冬季降雪量非常豐富,因而可以打造更加豪華的冰場,冬奧會對於降雪量的要求是很高的,因為很多項目都要雪,而且在舉辦比賽的過程中,也要時刻補充雪量,還有許多室內的比賽,比如花滑項目,這些場地也需要冰雪。
如果只是用天然降雪,那實際上疤冬奧會的國家就很少了。冬奧會現在已經有一百多個國家參與,包括印度這種熱帶國家,都在冬奧會當中,印度北部有高原和山地,冬天也能舉辦冰雪運動。但是你能想像嗎?在印度舉辦冬奧會,是什麼光景?
所以說如果沒有人工造雪技術的話,冬奧會的發展不會像現在這麼快。其實,人工造雪技術已經在許多地方得到了普及,比如各大滑雪場,幾乎都要或多或少進行人工降雪,這樣才能滿足整個滑雪場的運營需求。一個滑雪場都需要人工造雪機。更別提冬奧會了。冬奧會對雪的需求是非常高的,各種比賽都需要雪,1928年,瑞士冬奧會就因為降雪量太少,許多項目被迫取消了。
北京冬奧會自然不能發生這樣的事故。大量的人造雪,也能最大程度保證比賽的公平。打造最完美的比賽場地。比賽場地每一次使用,都要平整一遍,保證整個比賽不會留下遺憾。尤其是花樣滑冰這樣的比賽。
北京在歷史上降雪量就不是很高,這也是我們需要面對的現狀,所以北京才增加了降雪量比較多的張家口聯合舉辦,再加上人工造雪,冬奧會的用雪量才能得到滿足。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