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拍一部電影可能只需4個人!業內大咖熱議「科技創新賦能影視產業」

2024-06-27     上游新聞

當AI全面介入影視拍攝、製作到底會拍出什麼樣的電影?人工真的會被替代麼?如果你是資深影迷,是不是也曾不止一次暢想過這些很可能會影響到我們今後觀影體驗的問題。

其實影視業界內的製作人、技術領袖、專家學者等也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並試圖給出答案。6月27日,首屆中國·重慶科技電影周迎來多場主題沙龍;「科技創新賦能影視產業」正是其中一大討論主題。

在現場,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美術學會會長霍廷霄,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胡智鋒先生,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人工智慧研究應用分公司負責人、中國影視攝影師學會副會長馬平等嘉賓齊聚一堂展開了熱議。

真正的進步,需要大家都做「萬金油」

深入探討科技在影視領域的最新發展和應用趨勢,洞察科技應用在影視領域的動態走向和未來藍圖是本次「科技創新賦能影視產業」主題沙龍討論的重點。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率先帶來了題為《創意為本、技術賦能》的主旨演講。「我就是旁邊合川的人,當年上大學也是從這裡(永川)上火車。」尹鴻說,今天又來到這裡討論電影,自然覺得非常欣慰。

在尹鴻看來,儘管現在AI(人工智慧)熱度居高不下,但在自己看來仍不能真正地說它會深刻影響影視行業,它並不能替代影視創作。「就像我的演講標題『創意為本』,創作仍然是不可替代的靈魂。」但尹鴻同時提到,不能否認的是AI會給影視行業帶來很多影響,主要影響包括從降本、提質、增效到擴大資產。

也正是基於此,尹鴻認為「我們下一步可能要討論的是,怎麼樣用好人工智慧這個工具,究竟在哪些方面可能讓它更改善,更有助於創作,而不是它會不會替代我們。」

尹鴻表示,本次在永川舉行的科技電影周應該形成一個影視科技界的聯盟。「我始終認為科技創新和突破是需要協同作戰的。如果永川的科技電影周能夠搭起一個影視科技企業和科技創作者、製作者之間的一個協同的橋樑,中國電影的工業化和科技才會真正的進步。大家不要都擠在一個賽道上,大家都要去做萬金油。」

未來電影可能只需4個人就能拍了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人工智慧研究應用分公司負責人、中國影視攝影師學會副會長馬平馬平帶來的演講題目是《觸摸未來——AI視角下電影產業的挑戰與機遇》。

「AI對於(影視)產業的影響一方面是降本增效,同時它真正的能力是賦能,打開一個(我們)無法想像的巨大的創新空間。」馬平舉例說,中影目前正在構建自己的產業垂直模型,並在此基礎上去構建一個合作研發平台和合作應用平台。

馬平說,模型建成後,電影敘事、電影表達、電影藝術、電影傳播等知識經驗都可以變成算法,變成服務。所有的視頻博主,視覺創作、視頻創作都可以用到這樣的模型。

「雖然文生視頻跟行業需求還有差距,但是我們傳統的後期製作流程工藝里已經有很多步驟在用AIGC(生成式人工智慧)來替代了。」馬平舉例表示,比如一個老人背著背簍,尋遍千山萬水的場景,如果用傳統做法,要建模,要有燈光、渲染、跟蹤等等,「可能七八個人的團隊要做一個星期,現在只用一個人半天時間就能完成。」馬平算了一筆帳,原來7個人干7天的工作就是49個人日(工作量單位),現在是0.5人日,這就是98倍的效率。

本次沙龍的分享嘉賓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美術學會會長霍廷霄和永川格外有緣:20年前,他和張藝謀一起拍《十面埋伏》時就曾到過這裡。

提到AI,霍廷霄在現場首先提到的是「未來創作者擁抱這個技術,尤其對我們視覺創作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好事。」霍廷霄說,原來有了好的IP,在拍攝前就需要大量的美術團隊去前期概念;而有了AI技術後,可能前期就只需要兩三個人就夠了,並且AI可能產生一些比人腦更超前的想法。在他看來,怎麼利用好新技術來講好中國故事也應該是從業者們接下來需要思考的問題。

「可能未來就是一個導演、一個美術、一個攝影、一個編劇,四個人就可以把電影拍了。這是我的暢想,也是不久的將來電影創作的一個方向。」霍廷霄說道。

在本次沙龍的圓桌對談環節,導演董明星,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胡智鋒,好萊塢特效導演麥特·貝克等大咖也帶來了各自的思考和實踐案例。

其中,麥特·貝克特別提到,說起人工智慧,「我不希望它剝奪我們共情情感的能力,不要剝奪我們的初心。我認為世界上成功的電影其實是有共性的,那就是人類的共性。」麥特·貝克說,自己相信應該去擁抱AI技術,但也要小心要謹慎,需要警惕它可能會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我們不想作為AI的奴隸,而是作為AI的主人。」

上游新聞記者 裘晉奕 攝影 張錦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9244730f77f32c1a28b70823f819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