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海勇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會刊第6期
編者按:文章內容僅作文化交流用,不代表本自媒體觀點
題圖為昌黎翠屏山,來自網絡,僅為配圖
提起新寨大港史家,上了年紀的樂亭人並不會感到陌生,因為清朝末期的史家出了位在樂亭、在京東一帶都十分有名望的學者——史香崖。革命先烈李大釗,在他所著的《樂亭通訊》中就曾寫到:「樂亭史香崖先生,學識淵博,藏書最富……」是的,史香崖的名字、文化成就,連同他在民間流傳的許多故事,已經長久地印刻在樂亭的漸漸發黃的史志書冊里了。
——題記
香崖謂誰,止園何處?
香崖者,史夢蘭也,樂亭西南鄉大港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鄉試中舉。其品學造詣,稱譽京東,著作達六、七百卷,先後主持《永平府志》、《樂亭縣誌》的編撰,被時人美贊為「直隸一人」。
止園者,香崖舊居也。史香崖大半生隱身治學,淡泊仕途聞達,先於樂亭大港建「止園」,做著書立說之所;後又從昌黎翠屏山購地一方,築園治學,為其春秋別居之地,亦名「止園」。兩處止園,實際上都是史香崖在昌、樂兩地的居所。
位於樂亭大港的「止園」,已隨抗日戰爭的烽火煙消雲散,物去人非了;而翠屏山上的「止園」,雖較以前風景迥異,卻依稀尚存,遺蹟宛然,成為後人們尋訪先賢、遊覽故地的一個絕佳去處。
六月里一個晴天,在暑氣未升之時,我們攀援在碣石古脈、翠屏山麓之上,去探尋「止園」的舊跡、香崖的行蹤。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懷古思人的雅事。
沿著曲折的山路前行,情感的脈絡便溯源而上。鮮鮮亮亮的青山翠嶺,紅紅火火的雜果野花,一切都是這樣的從容平和,這樣的自然生動。
路旁一塊巨石蹲踞,斑斑駁駁的石面,訴說著風雨的剝蝕,流露出歲月的印痕。
綠樹掩映的巨石上,鑲嵌著兩塊石碑,字跡已然模糊了,細細辨來,可知為史香崖所書「止園」之名及《止園記》全文。據同行的昌黎縣文物管理所副研究館員王恩林介紹,這就是當年「止園」的園門。史料記載,清朝同治元年,史香崖先生「於碣石買山田百畝,規以為園,種松三萬株」??於是,「止園」就成為史香崖春秋兩季小住的別墅。
巨石顏色微微泛紅,與山中諸石皆不相同。究其大小,上可數人圍坐。遙想百多年前,史香崖據石坐觀春景,沐浴秋風,壯志難酬,思緒起伏。 睹物思人,今天的人們總愛想像往昔的春花秋月,經歷的浩渺滄桑;舊地尋游,也就很自然地去試圖解讀史香崖先生曾經的情懷,參透止園當年的綿綿意蘊。
是的,就是這麼一個春日,有客來訪,香崖引客於巨石下,清茶兩盞飄溢出淡淡茗香。二人觀賞著草長鶯飛,靜聽著鳥鳴雀唱,於是就有了這樣的一段對話:
香崖說,山林里的小鳥兒們真快樂呀。客人接道,你不是鳥兒,怎麼知道鳥兒們的快樂呢。香崖反詰,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鳥兒們的快樂呢。說完,二人相視大笑。
由此,史香崖借用《詩經》「綿蠻黃鳥,止於邱隅」之義,冠園名為「止園」。
這是《止園記》中關於園名由來的記述。
名如其人,止園之名所蘊涵的深意,可以說是香崖先生一生修身治學的真實寫照。史香崖雖有功名,但始終遠離清朝官場的喧囂,心無旁騖地理文著書??其文學作品,抒寫性靈,語出天然;史學著作,選材精當,評析中肯,對一些鄉野典故的撰述更是娓娓道來,親切撲面。從文獻上了解,史香崖先生在文學、歷史、地理、民俗、方誌諸方面均有專著,主要有《論語翼注》、《疊雅》、《史肪》、《輿地韻編》、《全史宮詞》、《古今風謠》、《古今風謠拾遺》、《異號類編》、《圖書便覽》、《爾爾書屋詩草》、《氏族考異》、《四朝詩史》、《畿輔藝文考異》、《永平詩存》等16種數百卷。此外,還主持了《永平府志》、《樂亭縣誌》的重修工作。
就是這樣,雖說身居止園,但史香崖的思想學識從來沒有隨著林間清風寂寂盪去。在山花野趣中,在溪水潺潺間,香崖先生的學術創作汩汩而出,長流不竭。身「止」而行「動」,香崖先生的筆管下,流淌出的是一卷卷架得住研讀、經得起回味的真知灼見。
止園讓史香崖才情盡顯,史香崖令止園墨香四溢??這是自然與人性一種最和諧的搭配,因了史香崖的止園,變得風華絕代。
在止園裡,瞻仰史香崖曾經居住的地方,甬路清晰,柱礎依舊??一磚一石,守候著歲月的流轉;一草一木,搖曳出歷史的滄桑??這一切似乎在講述著止園往昔的故事,這故事因止園而生動, 而止園也因故事的存在,愈發顯得厚重許多,沉穩許多。
史香崖之所以能夠成為後世冀東人景仰的一座文化巔峰,就在於他心如止水的那份寧靜。
寧靜以致遠,只有不染芸芸世事的寧靜,才能夠通達學術的忘我境界,才能夠過濾紛繁冗雜的心境,沉澱出一片純凈的天地??這就是處身清朝末期亂世中的史香崖不同於常人的地方,這就是香崖先生的作品流傳後世的原因。
佇立止園,默默的思想著香崖先生的學識見地,漸漸地,好像能夠讀出這片青山的心事了,好像也能聽懂這階前屋後鳥雀的呢喃了??春花秋實,寒來暑往,不知不覺中,史香崖先生仿佛已是生長在止園這棵樹上的一桿虯枝或者一片葉子了。
後記:現在,我們雖然不能直接感受到史香崖營造的濃厚文化氛圍,但他所開創的文化業績卻不能磨滅。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我們能找尋到史香崖的著作;在北京圖書館,我們能翻閱到《圖書集成》這套史香崖曾經收藏的善本書;在樂亭縣檔案館,由史香崖編纂的《永平府志》、光緒年《樂亭縣誌》已經成為珍本。時至如今,我們雖已找不到史香崖的畫像、照片,但可以這樣說,史香崖的身影腳印,就在這浸透歷史氣味的書香里,就在歷代樂亭人民的懷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