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半場,清醒就是好命

2023-08-31     十點讀書

原標題:人生下半場,清醒就是好命

最近幾年有一個很火的詞,「中年破產三件套」,辭職創業、貸款投資、孩子讀國際學校……

看似優越的生活條件,可能給生活帶來沉重的負擔。

有時候我們會想不通,為什麼很聰明的人,也會做出一些不明智的選擇?

為什麼智商很高的人,也會被騙?

為什麼做事沉穩的人,會忽然做出一些不尋常的決定?

《清醒思考的藝術》一書中,作者提出了52個思維陷阱,正是這些陷阱,誘使我們衝動決定。

梅格·傑伊|機械工業出版社

如果看了半小時之後發現電影很糟糕,你是繼續看完,還是提前離場?

「當然要看完,我們不能白花30塊買電影票。」

「不管看沒看完,30塊已經花掉了,你在糾纏於沉沒成本。」作者在一個關於電影的調研中講到。

什麼是沉沒成本?

我們聽過太多「已經付出那麼多,必須要有一個結果」的故事,也許是企業在一個項目上投注了半年時間還沒有起色,「如果現在停下來,那些錢就全部打水漂了」。

也許是一個人被一段問題重重的戀情折磨多年,「我在這段戀情中投入了那麼多,現在分手就什麼都得不到。」

這些都是典型的糾纏於沉沒成本的思維。

每個決定,不管是私人的還是業務上的,始終是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做出的。這種不確定情形下的權衡,是一種理性行為。

然而,在我們已經投入特別多的時間、金錢、情感等因素之後,沉沒成本讓人難以放手、難以釋懷。

於是已經投資的錢、付出的感情,就成了繼續做下去的理由,即使客觀來看,堅持下去毫無意義。

付出越多,沉沒成本就越大,繼續做下去的理由就越充分。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荒謬行為,是因為人們把「堅韌」作為一種至高無上的品質,放棄就意味著不夠堅韌。

「我們已經努力了這麼久……」「我已經讀了這本書的這麼多頁……」

可是我們所有對未來的設想,有可能兌現,也有可能落空。

作者提醒讀者,「你已經投資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的形勢及你對未來的評估。」

暢銷書《影響力》中講到一對兄弟希德和哈利的故事。

20世紀30年代,他們在美國經營一家服裝店。希德負責銷售,哈利負責裁剪。

每當希德發現站在鏡子前的顧客真的喜歡一套西服時,他就會假裝有點耳聾。當顧客詢問價格時,希德就對他的兄弟喊:「哈利,這套西服多少錢?」

哈利就從他的裁剪台上抬起頭,回答說:「這套漂亮的棉質西服42美元。」

這價格在當時高得離譜。

而希德假裝他沒聽懂似的又問:「多少錢?」

哈利重複那個價格:「42美元!」

希德聽完後向他的顧客轉過身來說:「他說22美元。」

那位顧客聽到後就趕緊將22美元放到桌上,搶在可憐的希德發覺「錯誤」之前,帶著昂貴的衣服匆匆離去。

希德和哈利的故事建立在對比效應的基礎上:當我們同時面對某種難看、便宜、小的東西時,我們就會判斷出另一種東西更漂亮、更貴、更大。

比如當你將右手插進冰水裡一分鐘後,將兩隻手同時插進溫水裡,你會感覺左手的水是溫的,而剛剛從冰水裡出來的右手,感覺水是燙的。

1000塊和100塊的東西,同樣是多走10分鐘的路,就能便宜10塊錢,大多數人只會為了100塊錢的東西而多走一會兒,在1000塊錢面前,10塊錢就微不足道了。

儘管10分鐘的成本、10塊錢的收穫,是毫無差別的。

有時候你會發現一個各方面條件都很優秀的人,選擇了並不匹配的伴侶,而原因只是因為,當她身邊都是非常厲害的人,反而會覺得普通人更好,雖然實際上對方並沒有那麼好。

對比效應,就這樣引導我們對事實造成誤判。

電影里常常有一個畫面,賭場,一個人快要輸光了,他把所有賭注都壓在這一局。

如果他想要一個大一點的數字,擲骰子的時候就會特別用力;如果是要小一點的數字,就會擲得特別輕柔。

我們以為力氣的大小會影響數字的大小,相信我們能夠控制或影響某種我們客觀上無法控制或影響的東西的傾向,就是一種控制錯覺。

看球的時候,緊張時刻,明明不是運動員,腳也會跟著動起來,這自然對結果是毫無影響的,但我們誤以為自己真的能影響結果。

在很多城市的十字路口,會設置一個行人可以操作的紅綠燈按鈕。

事實上,這個按鈕並不能起到影響紅綠燈時間的作用,只是為了讓行人們相信,你按了,就會影響信號控制器,這樣我們就更能忍受在紅綠燈前的等待。

那麼生活呢?你實際控制的,很可能比你以為的要少。

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真正能影響的少量東西上,其他的,順其自然,才是真正的理性。

同樣的事情可以有多種表達方式,比如你可以說:「垃圾桶滿了,你怎麼還不收拾!」或者:「寶貝,你要是能趕緊倒掉垃圾桶,就幫了我的大忙。」

同樣的內容,換個不同的說法,效果完全不同,心理學裡稱之為框架效應。

研究人員拿出兩種肉:99%無脂的和1%含脂的,大家都認為第一種肉更健康,其實兩種肉其實是一樣的。

利用框架效應,人們可以美化那些不受歡迎的事情,比如在管理中,問題不是「問題」,而是「挑戰自己的機遇」;股價下跌,被稱為「回調」;被公司裁員,要表達為「從公司畢業」……

我們聽到的每一個信息,無論是來自嚴肅媒體、圖書,還是某一個人,都是受到框架效應影響之後的結果。

同樣的事實,換一個「框架」,你會聽到另一個不同的故事。

清醒思考的人會反思:你建立了何種框架?你這種框架下,對身邊人有什麼影響?

愛默生曾說:「在群體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獨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記住的只是那些在群體中保持獨立的人。」

理性思考,需要反覆練習,直到成為一種思考的本能。

人過中年,人生的方向、生命中的重要資源,已經逐漸掌握在自己手裡,有了更多選擇的空間,也有了比年輕時更多的「任性成本」。

然而一次任性的選擇,可能就會消耗掉上半場的積累。

對於中年人來說,能在重要選擇中保持理性的思考、清醒的決定,就是一種好命。

作者 | 甘藍藍,寫好別人的故事,過好自己的日子。

主播 | 佳音,十點讀書籤約主播。

圖片 | 視覺中國

十點特創【自愈養生營】

邀請忠於自己,忠於健康的你加入~

營內每天養生知識放送,

專業養生顧問1對1解答,

每周定期養生課程分享,

與同頻養生人一起打卡共勉!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8b5adc86b78ca831dacc8dcf28401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