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中,最為老少皆宜的一部莫過於《西遊記》。這部經典作品自問世以來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不斷地演繹、衍生,幾乎每個以《西遊記》為藍本的創作都引起了熱烈關注。電視劇、動畫片、青少兒讀本等多種形式將這個故事呈現在觀眾面前,不僅僅成為娛樂的經典,更引起了不少學者對其深入研究。
其中,《西遊記》中最為受到青少年歡迎的角色莫過於孫悟空。他的一生可謂是九轉十八彎,傳奇色彩濃厚。從他神奇的出生,作為一隻從仙石中孕育出來的野猴子,到後來在花果山坐地為王,被眾猴子尊稱為美猴王。孫悟空的積極進取精神展現在他不遠萬里地拜菩提祖師為師,苦苦哀求才能拜入門下,可見他在求學方面的決心。歷經磨難,他學到了通天的本領,並最終得名孫悟空。
然而,這位美猴王為何要做弼馬溫呢?孫悟空初入天宮,對規矩一無所知,只懂得用拳頭說話。在一片規矩缺失的環境中,他到處惹禍,只為了自己的快樂。曾大鬧龍宮,奪取龍王的定海神針,也遁地去地府,勾去了花果山眾猴的生死簿姓名,擾亂了輪迴秩序。這引起了玉皇大帝的不滿,於是派太白金星下界招安。然而,玉皇大帝和其他仙官對孫悟空都不以為然,甚至看不起他,認為他什麼都不會,不配擔任任何官職。
為了安撫孫悟空,玉皇大帝乾脆給了他一個小差事,讓他做弼馬溫。弼馬溫是一個小官職,甚至連品級都不高,專門負責管馬。孫悟空接受了這個職務,雖然並不滿意,但他在這個小崗位上仍然盡心盡責。他真心想要養好馬匹,履行自己的職責。然而,上一任弼馬溫卻是一隻母猴子,而且這隻母猴子並沒有長生不老的能力。分析後得知,這是因為前任弼馬溫死亡,而這個官職也因此空缺。這讓孫悟空感到被愚弄,他憤怒地大鬧天宮,拒絕做這個低賤的職務。
這次的情節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尊重對於無所不能的孫悟空來說至關重要。職位的大小並非關鍵,關鍵在於他是否受到尊重。他大鬧天宮並向眾人宣稱自己是齊天大聖,表達了自己不願被人侮辱的決心。然而,玉皇大帝和其他仙官仍然沒有學到教訓,第二次仍然欺騙孫悟空。玉皇大帝再次將孫悟空招上天宮,承諾給他安排職位。然而,這次的職位仍然不如他期望,只是看守蟠桃的小官。孫悟空對此並不認真,吃掉了王母壽宴的蟠桃,再次惹怒了玉皇大帝。這次,他決定擒拿孫悟空,但仍然無法制服他。於是,玉皇大帝請出了如來佛祖。
佛祖看到孫悟空的實力後,雖然將他壓在了山下五百年,卻是給了他一個清醒的機會。最終,孫悟空成為了斗戰勝佛,得到了如來佛祖的器重。這種對待與玉皇大帝截然不同,表現了如來佛祖對人才的深刻洞察和善於用人之道。
這段歷史故事引發我們對人才管理的思考。在管理者角度看,如來佛祖的知人善用給予了孫悟空更大的發展空間。而作為普通員工,我們也應該端正態度,鍛鍊好自己的本領,有時候選擇抽身離開,給自己一個更好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