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最新發聲!談到這些熱點→

2024-07-30     國際金融報

7月3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海關總署副署長趙增連,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海關總署綜合業務司負責人林少濱出席並就外貿進出口形勢等熱點問題進行回應。

——劃重點——

  •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外貿年均增長1.6萬億元,相當於一個中等規模國家的年進出口總額;

  • 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論調實際上是偽命題,它既不切合實際,也有違市場經濟發展規律;

  • 密切跟蹤形勢變化,加強數據監測分析,做好新一輪通關政策儲備和供給,助力企業減負降本,全力服務外貿質升量穩;

  • 中國進口整體規模多年穩居世界第二,由2012年的11.49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17.99萬億元;

  • 中國關稅總水平目前已經降至7.3%,接近已開發國家的平均水平;

  • 初步測算,今年上半年跨境電商進出口1.22萬億元,同比增長10.5%。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外貿年均增長1.6萬億元,相當於一個中等規模國家的年進出口總額;

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論調實際上是偽命題,它既不切合實際,也有違市場經濟發展規律;

密切跟蹤形勢變化,加強數據監測分析,做好新一輪通關政策儲備和供給,助力企業減負降本,全力服務外貿質升量穩;

中國進口整體規模多年穩居世界第二,由2012年的11.49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17.99萬億元;

中國關稅總水平目前已經降至7.3%,接近已開發國家的平均水平;

初步測算,今年上半年跨境電商進出口1.22萬億元,同比增長10.5%。

做好新一輪通關政策儲備和供給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外貿規模更大、結構更優、活力更強。」趙增連指出。具體來看,他用一連串數據來反映中國外貿的三大變化:

  •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外貿年均增長1.6萬億元,相當於一個中等規模國家的年進出口總額;

  • 我國貨物貿易總額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已成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

  • 目前外貿企業數量比2012年翻了近一番;

  • 汽車、集成電路、鋰電池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綠色產品2023年出口較2012年分別增長了7.3倍、1.8倍、15.2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外貿年均增長1.6萬億元,相當於一個中等規模國家的年進出口總額;

我國貨物貿易總額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已成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

目前外貿企業數量比2012年翻了近一番;

汽車、集成電路、鋰電池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綠色產品2023年出口較2012年分別增長了7.3倍、1.8倍、15.2倍。

趙增連表示,創新、綠色、區域協調讓外貿高質量發展含金量更足。「綠色成為外貿高質量發展鮮明的底色。我國出口的每10輛汽車中有4輛是電動汽車,每10輛軌道機車中有7輛是電力機車,出口的蓄電池近九成是鋰電池,外貿出口的綠色屬性更強了。」趙增連稱。

針對炒作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論調,趙增連強調,這實際上是偽命題,它既不切合實際,也有違市場經濟發展規律。比如電動汽車,國際能源署測算,到2030年,全球電動汽車的銷量將會達到4500萬輛左右,這個數字相當於2023年全球銷量的3倍、中國產量的5倍,我國的新能源產品不僅不過剩,反而豐富了全球的綠色供給,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了中國力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綠色發展的政策制度保障,未來中國的綠色產業一定會發展得更好。

今年上半年,我國貿易規模再創新高,進出口總值歷史同期首次超過21萬億元。同時,進出口增速逐季加快,二季度增長7.4%,較一季度和去年四季度分別高2.5個、5.7個百分點,外貿向好勢頭得到進一步鞏固。

對於下半年形勢,呂大良認為,當前外部環境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地緣政治風險也較高,部分國家推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對全球產供鏈造成的干擾也逐步顯現,紅海危機等導致的航運堵塞、運費上漲,進一步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壓力,下半年外貿保持增長,面臨不少挑戰。

接下來,海關總署將持續落實好各項穩外貿政策措施,推動拓展中間品貿易,助力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擴大進口,支持跨境電商等新業態發展,著力鞏固外貿向好態勢。同時,密切跟蹤形勢變化,加強數據監測分析,做好新一輪通關政策儲備和供給,助力企業減負降本,全力服務外貿質升量穩。

讓中國大市場成為世界大機遇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趙增連說,外貿的發展不是靠單邊保護出來的,而是要靠開放贏得發展,靠合作求得共贏。

從海關統計數據看,我國擴大進口取得了突出成效,進口整體規模多年穩居世界第二,由2012年的11.49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17.99萬億元。消費市場空間日益擴大,帶動消費品累計進口超過了16萬億元。中國市場機遇惠及全球,2023年,我國進口來源地覆蓋了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自最不已開發國家進口的農產品和機電產品等,較2012年成倍增長。

呂大良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施擴大進口政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主動擴大進口。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首創了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連續6年舉辦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這被譽為世界通往中國市場的金色大門,充分彰顯了我國與世界分享發展紅利的決心。

同時,有序擴大市場准入,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准許了477種優質農產品輸華。企業數量方面,目前在海關註冊的進口農食產品境外企業已經超過了50萬家。

此外,擴大對最不已開發國家單邊開放,帶動相關國家共同發展。主動降低關稅,關稅總水平目前已經降至7.3%,接近已開發國家的平均水平。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深化外貿體制改革。

趙增連表示,當前海關總署已初步研究形成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框架思路:包括一個目標、一個總抓手和四方面重點工作任務。

這四大任務包括:圍繞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進一步完善海關守護國門安全機制;圍繞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進一步優化海關促進開放發展機制;圍繞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進一步健全海關法規制度;圍繞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海關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制度機制。

針對高水平對外開放,趙增連表示,海關總署將緊扣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緊扣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緊扣外貿體制改革、緊扣優化區域開放布局、緊扣外事工作機制改革,在16個方面尋求突破。例如,在激發外貿市場活力上求突破,構建更加高效、更加公平的新型海關監管機制,做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具體措施主要是以信用監管、風險分級、分類管理為前提,統籌「改革+科技」,實施智慧化監管,做到不法企業寸步難行,誠信企業暢通無阻。

上半年跨境電商進出口同比增長10.5%

近年來,跨境電商快速發展成為全球性現象。呂大良指出,據海關統計,2023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較2018年增長了1.2倍;初步測算,今年上半年進出口1.22萬億元,同比增長10.5%。

「跨境電商的蓬勃發展,給海關監管服務帶來了全新挑戰。」呂大良表示,現在海關每年監管的跨境電商、跨境郵件快件包裹量達70多億件,平均每天有2000萬件左右。對此,海關不斷創新監管方式,開發應用跨境電商通關服務系統,著力提升跨境電商通關效率。同時,開展跨境電商進口食品風險監測、消費品抽樣監測行動,開展跨境電商寄遞「異寵」綜合治理專項行動等,保障跨境電商商品質量安全,防範違禁品入境。

中國海關對跨境電商的監管實踐,也為全球海關創造了經驗。呂大良介紹,中國海關對跨境電商的統計方法實踐案例,連續納入到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貿發會議等編制的《數字貿易測度手冊》。《中國海關跨境電商商品質量安全管控實踐》也納入到世界海關組織跨境電商良好實踐案例。

「目前,我們正在研究推廣跨境電商出口貨物『先查驗後裝運』模式,以及擴大跨境電商零售出口跨關區退貨試點範圍等措施。」呂大良透露,海關總署還將不斷優化完善海關跨境電商通關服務系統功能,進一步簡化流程、優化服務,更好滿足廣大消費者和企業「買全球、賣全球」的需要。

三重因素支撐我國外貿較快增長

呂大良表示,我國外貿持續向好基礎紮實,推動上半年外貿實現較快增長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首先,宏觀政策加力推進。呂大良表示,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國內生產穩定增長,消費需求持續恢復,為外貿穩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同時,外部需求邊際改善利好企業抓訂單、拓市場。世界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機構的最新預測都上調了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世界貿易組織全球貨物貿易晴雨表也連續兩個季度位於榮枯線上。

此外,呂大良還表示,我國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新質生產力激發外貿新動能,為全球提供了創新優質的產品。

據海關統計,上半年,我國出口產品提「質」向「新」,集成電路、汽車、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出口同比分別增長25.6%、22.2%、10.3%。

「總的看,上半年我國外貿創下了新高,經營主體活力充足,傳統動能優勢穩固,新動能也不斷湧現,外貿持續向好基礎紮實。」呂大良說。

關於下一步走勢,呂大良表示,當前外部環境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地緣政治風險較高,部分國家推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對全球產供鏈造成的干擾逐步顯現,紅海危機等導致的航運堵塞、運費上漲進一步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壓力。

「下半年外貿保持增長,我們認為還是面臨不少挑戰。」呂大良說,對此,海關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持續落實好各項穩外貿政策措施,推動拓展中間品貿易,助力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擴大進口,支持跨境電商等新業態發展,著力鞏固外貿向好態勢。同時,將密切跟蹤形勢變化,加強數據監測分析,做好新一輪通關政策儲備和供給,助力企業減負降本,全力服務外貿質升量穩。

來源 證券時報、新華社

責任編輯 孫霄

—— / 好文推薦 / ——

  • 巴黎的奧運經濟帳
  • 中國電信子公司擬剝離互金業務
  • 華為手機,放下身段?
  • 董宇輝離職
  • 美國製造業正調整策略
  • 上海迎來「二次元」時間

點亮「在看」,你最好看!(*╯3╰)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83fe70f07de4758ec0f27148997ed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