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再次騎到新世界的背上

2024-05-07   吳曉波頻道

原標題:吳曉波:再次騎到新世界的背上

「從5月8日到11日,吳曉波頻道四場直播:「極限人生專場」「人工智慧專場」「理想主義專場」和「殘酷創業專場」。歡迎你來。」

文 / 吳曉波

去年秋天,宋坤隨一些北方的朋友一起,來杭州激盪書院做客。她身材中等結實,皮膚黝黑,呈少見的古銅色。一眾人在桂花樹下闊談喧笑,她一直在安靜的微笑。

朋友鬧了很久才想起來介紹她:「這是宋坤,中國女子帆船環球航海第一人。」

「環球航海,那要很多天吧?」我隨口搭訕著。

「八個賽段,315天,4萬海里。」回答簡潔得一則電報。

我瞬間感到,這個80後的姑娘身後有萬丈海浪。

見過宋坤沒多久,我趕去北京,參加蘇菂的「崑崙巢」開張。儀式上遇到了白斌,他跟宋坤有說不清楚的相似,從身材、膚色到神態,都有一種類似岩石般的特徵。

白斌是中國耐力跑的傳奇人物,曾經連續150天挑戰極限,穿越六國跑完近250個馬拉松。2018年,他從南極中國科考長城站開跑,歷時433天,奔跑24110公里,完成了人類首次從南極跑到北極的壯舉。

他們都是我的生活和工作圈外的人物,然而,一旦相遇,念念難忘。

明天,5月8日,吳曉波頻道開辦十周年,我把他們請到直播間。

這次的十周年活動有連續四場直播,除了第一天「極限人生專場」的宋坤、白斌,還有5月9日「人工智慧專場」的漆遠和徐立,5月10日「理想主義專場」的陳行甲和蘇菂,以及5月11日「殘酷創業專場」的趙德力和林盛。

漆遠和徐立是人工智慧領域的科學家,他們各自人生的轉軌都發生在2014年。

漆遠曾在美國普渡大學當上了終身教授,十年前歸國加盟阿里巴巴,參與創辦達摩院,現在是復旦大學人工智慧創新與產業研究院的院長,由他領銜推出的伏羲氣候大模型,是全球首個次季節氣候大模型。

同樣是在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的徐立和導師湯曉鷗教授聯合創建商湯科技,由他出任執行長。去年湯教授去世。不久前,商湯發布了全面對標GPT-4 Turbo的日日新5.0大模型。

陳行甲是我的老朋友,我們曾在敦煌一起辦過一場「星空下的演講」。他當過多年的基層官員,2015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次年辭職投身慈善事業,開始了一段艱難而充滿傳奇的經歷。「五一」期間,我還在讀他的新書《別離歌》。

蘇菂是2019年拍《地標70年》時結識的。他是北京「車庫咖啡」創始人,2015年,克強總理在創業大街上喝了一杯「創業者咖啡」,蘇菂和他的咖啡館成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示範寵兒。去年,我重訪低迷清冷的創業大街,見到了仍然在為創業者奔波搭台的蘇菂。

趙德力是上個月在廣州碰到的,一個研發飛行汽車的「亡命之徒」。他是2013年開始創業的,幾度死去活來,如今算是守得雲開見月明了。

如果說趙德力的創業是低開高走,那麼,與他年紀相近的林盛則是高開低走。2018年,他在上海創辦鍾薛高,一度是新國貨的標杆品牌,然而近年來卻遭遇種種打擊,如今出行只能坐綠皮火車。這次,他願意來我的直播間,還有點出乎我的預料。

這些即將走進直播間的人們,都是一些不甘於平淡生活的「異端」和另類分子。

他們能從芸芸眾生中走出來,大多不是因為天賦異稟,或是被「命運的蘋果」砸中。而更多的是,遵從內心的召喚,一意孤行地願意走一條別人沒有走過或不願意行走的道路。

如果在十年前,他們是無數偏執狂中的一部分,那麼,在日漸低慾望化的當今中國,他們中的一些人已顯得有點格格不入。

我會跟他們聊聊過去的十年、當下和對未來的展望。

這次十周年的主題是——「再次騎到新世界的背上。」

如同即將走進直播間的八位嘉賓,他們都有著獨特而豐富的人生閱歷,他們所在的領域,有的正處在時代的高光時刻,有的則似乎跌入邊緣化的低谷,然而,每個人的「新世界」其實一直在那裡。

有人問白斌:「你如何理解極限運動?」他回答說:「跑步,就是我的生命。我要看看我的極限在哪裡,人類的極限在哪裡。」

其實,每一個平凡的人生,無論航海、耐跑、從事慈善事業、研發大模型或創業,以及吳曉波頻道的這十年,都可能是一次極限人生的體驗。

如果有空,明晚直播間,歡迎你來。接下來的三天,歡迎你來。

主編 | 何夢飛| 圖源| 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