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荒的秘密

2019-11-14     南方周末

淶水順合砂廠大門口。 (南方周末記者 劉詩洋/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11月14日《南方周末》)

「一平方米房子需要800公斤,一公里高速需要7萬噸,一公里高鐵需要8萬噸。」

全國陸續出現砂荒。湖北多條高速、機場因缺少砂石而停工,河南2.1億噸的年消耗量背後僅批准了4000萬噸供給。

自2018年起,砂石價格從每噸幾十元漲到了最高兩百元。各地砂廠出售價格不斷拍出新高。

河北淶水縣順合建材廠的副經理楊小勇,比一般人更關注天氣。

只要氣象局發出空氣污染預警,他就會收到當地政府通知,他的砂石廠必須停工。南方周末記者見到他是在2019年11月初的一個工作日下午,這座位於山區的砂石廠一片寧靜,鑽機沒有開動,工人們也不用生產。

淶水地處北京西南,2019年5月剛摘掉貧困縣的帽子。這裡出產品質不錯的麻核桃,但砂石骨料才是最賺錢的生意。

但最近砂石生意不再好做。2019年以來,楊小勇的砂石廠已累計停工四個多月,意味著向市場提供的砂石減少了1/3。這個廠規模算大,年產量大致在500萬噸左右。

據楊小勇介紹,淶水曾有六七十家砂石場,自2016年開始環保整治後,目前仍在生產的只剩9家。

中國砂石協會走訪調查的結果顯示,最近幾年,中國已集中關停了近半數的砂石廠,個別地方甚至施行「一刀切」,全部關停。即便環保達標的企業,也要面臨限制。

普通人可能無法想到這些遠離城市、地處偏遠山區或河道的砂石廠與自己有什麼關係。實際上,這些直徑以毫米計的砂子,是混凝土攪拌過程中用量最大且不可替代的原料,是組成高樓大廈、公路、高鐵的基本元素。

「一平方米房子需要800公斤,一公里高速需要7萬噸,一公里高鐵需要8萬噸。」中國砂石協會會長鬍幼奕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中國每年要消耗掉200億噸砂子,占全球開採量的一半。

如今全國陸續出現砂荒。湖北多條高速、機場因缺少砂石而停工,河南2.1億噸的年消耗量背後僅批准了4000萬噸供給,類似的缺口比比皆是。

行業洗牌

與停工和漲價相比,楊小勇最關心的是這行還能幹多久。

他所在的順合建材礦區面積為0.15平方公里,主要向北京供貨。他們曾是大興國際機場的指定供應商,因為產品優質,目前還在參與雄安新區的建設。

但按照公司目前年產500萬噸的速度,剩餘山體存量,只夠再挖兩年,而河北從2016年開始就沒有再公開出讓過新的礦權。

為保護環境,清退落後產業,北京早在2003年就關停了所有砂石場,同時嚴厲打擊盜採,但這座城市的高樓大廈在過去20年中卻以飛快的速度生長。胡幼奕說,僅北京地區每年的消耗量就高達1.8億噸,這些原料都要從周邊其他省份調運。

在中國基建快速增長時期,砂石几乎和人一樣,頻繁地從不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移動。楊小勇此前曾在冀東水泥(000401.SZ)工作,那是國企金隅集團旗下一家產量在全國名列前茅的大型建材公司,但他工作的地方大多在一些名字陌生的縣城或鄉村。

幾十年的粗放開採,令世界最大的采砂點鄱陽湖快速縮小,一些地方因為挖沙而導致河床降低,影響了生物平衡、通航和農業灌溉。在山區,炸山挖石留下的巨大空洞則成為不可彌補的傷疤。

但真正開始因環境問題加大整治力度,是近兩年來的事情,環保高壓令野蠻生長多年的砂石行業重新洗牌。

國資進入砂石行業成為大勢所趨。冀東水泥公司在淶水也有一家礦場,但與順合這樣的民企不同,冀東是作為當地重點項目招商引資來的,他們通過協議出讓獲得的礦權足夠採集十多年。

2019年開始,砂石國有化經營不斷加快,包括四川、湖北、江西、湖南、河南等省份陸續推進當地國企進入砂石行業,中建、中核、中交建、中鐵建等大型央企均已入局。

現在想要合法采砂,除了要從國土部門獲取礦權,廠區的設備、安全生產許可證,要經過安監部門。另外,山石開採還要符合環保規定,因為砂石開採的主要污染是揚塵,設備要密閉,工期也要遵循環保部門的規定。河砂則要看水務部門的規劃。

楊小勇說,還想違規生產,已基本不可能。現在各個部門經常來檢查,天上還有環保的衛星在盯著。

除此之外,企業還必須有生態意識,挖過的山要修復生態。修復生態已經列入順合建材未來幾年的規劃。順合的廠區非常整潔,工廠外牆上貼著巨大的環保標語,甚至還在廠區內養了豬和一隻鹿。

1元錢的生意

在環保大力整頓前,砂子曾是沒有成本的買賣。

2015年,李常偉托朋友關係去了一家建材公司負責採購。在此之前,他替京郊、河北一些農村砂老闆拉生意,自己也入股過一家小礦場。他老家在石景山農村,打小見慣了鄉里人採石挖砂。2014年他洗手不幹,主要就是過去相熟的很多砂老闆都已找不到了。

混凝土鋼結構建築,在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廣泛普及,而民間自采砂石的現象從一開始就極為普遍。在李常偉的印象中,北京最早曾在動物園附近營建一個國有砂石公司,但人們還去石景山的杏石口採石,河砂就直接去盧溝橋橫跨而過的永定河裡挖。

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加速、用砂量越來越大,一個圍繞砂石的江湖逐漸產生,私營老闆開始占山占河。因為砂石資源遍地都有,且取用簡單,不需要複雜的機械,再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完全沒人管。

在很多人眼裡,砂石行業過去就是鄉霸地痞或者黑社會接管的生意。李常偉說,1990年代自己接觸過的大部分砂老闆都是這類人,有的能憑關係拿下河道治理權,然後明目張胆挖砂販賣。幾十人的團伙,分工明確,有的是工人,有的是保鏢,還有負責打點關係通風報信的線人,有些甚至還自製了土槍。

《新京報》早年曾報道,在2005年懷柔水務部門協同公安聯合打擊非法盜砂的行動中,為了安全起見,參與行動的警察隨身帶著5支微型衝鋒鎗。

2015年之前,北京密雲潮河一帶盜砂屢見不鮮,當地村民都習慣了隨處可見的十輪貨車和半夜裡機器的轟鳴。一位不願具名的砂石行業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偷砂從來都是有組織行為,必須要有人收,才會有人偷。從車隊到攪拌站,從鄉里到建築公司,層層都是聯通的。

由於沒有開採成本,所以砂石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漲過價。李常偉2000年搬到北京,房價在十年間翻了超過10倍,而北京地區機制砂的出廠價卻仍停留在60元/噸。

砂石價格的變化主要取決於物流。若按照噸公里4—5角錢的行業慣例計算,對收購砂子的攪拌站來說,如果以北京地區機制砂60元的現價計算,那麼每多運100公里就可能虧本。所以砂子的運輸半徑一般不過百里,再遠也不會跨省。胡幼奕因此將砂石稱作「1元錢的生意」。

在楊小勇的印象里,有關砂石的整治,似乎也沒有明確時間節點,各地政策都不一樣。以前抓到違規,主要是罰款,最多關幾天,砂石老闆做的都是百噸起的生意,沒有大錢,但幾千萬、一個億還是有的,因此也沒人在意。

直到2016年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下發司法解釋,河道管理範圍內采砂,情節嚴重的,以非法採礦罪定罪處罰。此後,李常偉熟悉的那些「前老闆」大多消失了。

如今供需失衡,國內砂石價格一路暴漲。中國砂石協會的數據顯示,自2018年起,砂石價格從每噸幾十元漲到了最高兩百元。各地砂廠出售價格不斷拍出新高。

有人甘願冒險。公安部於2019年1月部署湖北、湖南等長江流域10省公安及交通運輸部門開展為期一年的專項行動,截至11月,共打掉非法采砂涉黑組織50個,惡勢力犯罪集團40個,查獲涉黑資產17.9億元,非法采砂船305搜,查扣江砂288萬立方米。

淶水順合砂廠的生產車間原本都是露天,現在環保要求全封閉。為了防止揚塵,傳送履帶也要求包裹。 (南方周末記者 劉詩洋/圖)

供需失衡

2019年7月2日,《自然》發表評論《Time is running out for sand》,警醒砂子和礫石的採掘速度已經高於自然恢復的速度,地球上的砂子快不夠用了。

但中國還處於快速發展、需要消耗大量砂子的時期。僅房地產一項,數字就大得嚇人——2018年全國的施工面積達到了82.23億平方米,比2017年增加了5.2%。此外,房企仍在以14.2%的增速加快購買土地,2018年全國賣掉了2.91億平方米土地用於房地產開發。

砂石短缺已導致一些基建項目停工。真正著急的並非砂老闆,而是那些拿下工程標的上游攪拌站或建築企業。

上述砂石行業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原料不足時,一些混凝土攪拌站也難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砂源並非全是正規渠道。

其中或不乏海砂混入的情況,海砂含鹽量高,如果處理不好,會腐蝕鋼筋等建材。2013年,深圳的「海砂危樓」被央視曝光後曾引起極大關注。

也有人將目光投向海外。26歲的向磊一年前跟著老闆去了馬來西亞,他的老闆是福建人,過去十年多一直在珠三角挖砂,現在在彭亨州經營一處堆砂廠,主要供給海南和廣東。

馬來西亞河砂出口需要批文,主要的批文都掌握在與政府有關的企業手裡,向磊的老闆通過層層關係成為其中一家擁有批文的企業的下屬機構,憑此對外采砂、販砂。據向磊介紹,他們砂子的離港價大致在每噸8—9美金左右,若算上航運及入關成本,與中國部分地區的價格差不多。

向磊說,自己一年來接觸的客人既有國企採購經理,也有民企小老闆。作為一名行業新人,他找客戶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在類似貼吧這樣的社區發帖,「只要你真的做,總有人信」。

據媒體報道,2019年9月以來,為供應大灣區建設,中國中交疏浚集團已與菲律賓簽約3億立方米砂礦,其中海砂2億立方米,河砂1億立方米,是近年來一次性進口砂子的最高紀錄。

但海外進口可能也很難滿足中國的缺口,全球均已陷入砂石爭奪戰。2017年,鑒於挖砂造成的生態環境危害,柬埔寨出台政策,永久禁止砂子出口。

行業尚無統一規劃

過去砂石因為太過渺小,從未受到關注,直到供不應求,價格暴漲。一粒砂子的蝴蝶效應,終於開始顯現。

胡幼奕早從2011年起就開始建議企業重視綠色發展,同時不斷向政府建言重新規劃砂石資源,當時環保整治尚未大規模開啟。彼時,砂石協會每次組織研討會只有幾十家企業參與,政府官員更是寥寥可數,其中多數還是禮貌性的。

2016年,亦有砂石行業專家向政府建議,全國各地應根據當地實際用量,趕緊對可開採的資源進行重新規劃布局。否則,砂石的短缺、漲價將很快發生。但這一建議並沒有得到重視。2016年北京房價超過6萬元/平方米,而砂石的價格每噸只有幾十元。

現在,積極參與的企業多了起來,政府、各類機構也主動登門問策。胡幼奕為此要準備許多資料來闡述自己的觀察和研究,筆記本電腦里存著上百個PPT,最長的有五百多頁。

建立工業體系,是胡幼奕的主要觀點。他認為這個行業應該建立起一套新的工業流程,從生產採集到裝備製造,從生態修復到產業轉型,過去被忽視的問題現在都要重視。

這可能並不容易,砂石在全球都是粗放生產行業。據砂石協會估算,全球砂石產量約在400億噸,世界前20大砂石生產商的總產能占全球總產量不到5%。

目前,政府正試圖引導行業用機制砂和海砂替代河砂。按照建築領域的分類,天然砂多來自江河,由水流沖刷石塊和風化天然形成;機制砂是加工產品,由深山裡的石頭破碎而成,目前多用於橋樑、機場和高速公路等大型設施;海砂含鹽,會腐蝕鋼筋等建築材料,需要經過嚴格的淡化處理。

但行業尚未建立統一的標準。如機制砂目前的主要問題是,工藝生產水平參差不齊,有的質量好,有的質量差,因此目前主流混凝土攪拌仍傾向於河砂。此外也有學者指出,如何降低機制砂的含泥量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行業面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多頭監管。砂石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卻不像煤炭、鋼鐵那樣有一個固定的主管部門。它最早歸國土部,後來因為挖砂會導致河流生態系統自我凈化功能減弱甚至喪失,自2002年起,水利部也開始參與管砂。現在環保也介入管理。

「誰都管」的局面,也帶來了混亂。

楊小勇說,一家河北同行本來已經和縣政府簽了礦山出讓協議,掏了8個億的首付,但因為當時的協議里沒有承諾後期進行環境治理,結果上級政府和環保部門不同意,不給配礦權,至今仍然沒有結果。

(應受訪者要求,李常偉、向磊為化名)

南方周末記者 劉詩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6q8bW4BMH2_cNUgMms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