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探源,叩問來處,《尋古中國》在遺址和文物中鑑往知來

2023-05-28     影視前哨

原標題:尋根探源,叩問來處,《尋古中國》在遺址和文物中鑑往知來

導讀:一場中華文明的尋根溯源之旅。

文|Yuki

溯源尋根,凝心鑄魂。在中華文明代代賡續的血脈傳遞中,既包含著「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等重大議題,也蘊含著「知來處、明去處」的東方智慧。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國家文物局聯合攝製的大型系列紀錄片《尋古中國》在總台央視綜合頻道(CCTV-1)播出。《尋古中國》深入梳理中華文明的歷史脈絡,為觀眾講述一個個精彩的文明演進故事,展現中華文明五千年從未斷流,構建著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視頻索引。

以考古發現為線索,

沉浸式探索古滇國的千年之謎

歷史類的厚重題材如何輕體化講述,是紀錄片界在持續關注和討論的議題。面對這一議題,《尋古中國》找到了通往觀眾內心的「一把鑰匙」。

首播的《尋古中國·古滇記》,立足雲南滇池地區最新的考古發現成果,在一個個靜默的遺址、一件件無聲的文物中尋找文明的痕跡,實現對自身文化的叩問和探尋,吸引著觀眾的眼球。昆明市晉寧區古城村貝丘遺址、河泊所遺址、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精美的青銅器、滇王金印、滇國相印封泥等最新的考古發現,像是一塊塊小小的拼圖,為觀眾拼綴出一張熱鬧鮮活的古滇「清明上河圖」。

迷霧重重的古滇國從何而起?又從何而終?問題的答案,由觀眾跟隨主持人和考古人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在過程中一步步得知。比如,通過小小的螺螄殼引出古滇時期古城村的貝丘遺址發現,由村民撿拾金屬碎片的線索引出青銅器的發現……節目把懸疑感巧妙貫穿在了紀錄片的敘事中,帶領觀眾一起感受考古的曲折、不易和驚喜。比起對已經出土的文物進行講述,讓觀眾更加主動地了解考古歷程和歷史發現,走進一次有趣的「沉浸式」旅程。

技術和敘事共同發力,

打造厚重題材的年輕化表達

《尋古中國》利用技術和對話式敘事共同發力,開啟一場中華文明的尋根溯源之旅。

一方面,節目深化總台「思想+藝術+技術」創作理念,充分運用文物自由視角、大場景3D掃描、XR+等新技術,全方位展現了文物和遺址的細節特徵,將文物的「靜」轉化為鮮活的「動」,賦予其重返光彩的生命力。比如,節目中對牛虎銅案的展示,文物之「重」與技巧之「輕」在作品中相遇邂逅,文物也「近」了起來。節目運用XR+拓展現實製作技術完整還原古代宏大敘事場面,以電影級製作標準來完成場景製作。打造以「文明之鏡」為特色的風格化視覺符號,不僅加強了對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也吸引著觀眾沉浸於偉大燦爛的中華文明、實現古今共振。

同時,主持人出鏡帶來的講述感和懸念感,也用「溫度」打破「嚴肅」,歷史的「冷知識」以對話的形式,自然而巧妙地融入到解說表述與影像敘事中,既將文物的歷史文化脈絡梳理精準到位,又將文物自身深藏的文化內涵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小切口、大主題、有溫度的敘事策略之下,觀眾聆聽文物的話語,聽見的是故事,更堅定的是文化共鳴。在30分鐘一集的體量中,文物和遺址成為歷史的承載者、主持人以「朋友的身份」與觀眾平等交流分享,這種別有風味的自我講述,讓文物「活」了起來,消除了歷史陌生感的同時,更容易讓觀眾身臨其境,有強烈的參與感和情感共鳴,開啟一場別開生面的尋古之旅。

《尋古中國》由此構建出了一套年輕的話語體系,連接歷史與現在,引領今天的受眾感知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實現了厚重歷史題材的年輕講述與傳播。從這一角度看,《尋古中國》既是在記錄和傳承,也是在觀照當下時代、傳播中華文明的聲音。

《尋古中國》作為總台推出的大型考古歷史類系列紀錄片,首批將推出《古滇記》《古蜀記》《玉石記》《雲夢記》《尋夏記》《稻穀記》《河洛記》等7個系列節目。

《尋古中國》從中華大地上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的不同側面切入,生動展現出多個區域文化與主題文化的演進過程,最終表達著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和不斷向主根脈匯聚的歷史趨勢。這不僅賦予了我們在歷史長河中建立起來的文化認同,還給予了我們根植於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文化自信力量,為傳承中華文明和增強文化認同的有機結合提供了一個生動的藝術樣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5f466d582f088d7745668e9838cb0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