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從教科書中除名,被質疑是否存在?四川古墓9本醫書揭曉真相

2024-10-16   聃者徐史也

中醫是我國的國粹,五千年來,一根銀針,一包草藥,護佑了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

從神農嘗百草傳承至今,期間凝聚了無數醫者的心血、湧現了很多名醫,其中耳熟能詳的有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

這些人中,扁鵲是最具爭議的一位。

對於很多人來說,對扁鵲的認知始於語文課本《扁鵲見蔡桓公》篇,其中晦澀難懂的文言文讓人記憶深刻,誕生了「諱疾忌醫」這個醒世成語,也讓大家記住了「扁鵲」這個名字。

然而,2017年開始的語文教材里,這篇文章被刪除了,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在奔流不息的歷史長河裡,每個人都渺小如蜉蝣,滄海桑田的變遷中,只有少數人可以留名千古。

後世主要通過四個途徑來記住這些名字:

一種是神話傳說或民間傳奇,這類人物無據可查,但又很具有流傳性和說服力,如女媧、伏羲等上古神話人物,孟姜女等民間傳說人物;

第二種是史學家的記載,但因史學家主要是服務於統治階層,這一類記載的主角多是王侯將相;

第三種,按照社會階層來說,與朝堂距離較遠的士農工商要靠自己著書立說、以及通過教授徒弟完成技術傳承,而普通底層人民,多數在歷史前進的車轍下灰飛煙滅;

最後一種,就是後世的考古發掘,通過深埋的遺蹟和遺物來揭開塵封的歷史。

我們主要從以上四個方面,分別對應醫之綱領——「望聞問切」,來探究一下扁鵲被從教材上移除的原因。

望——「扁鵲」由來

扁鵲這個名字本身就很有傳奇色彩,是指一種有吉祥意義的鳥。

據說在上古黃帝時代,有一個名醫,他居住在蓬鵲山的九仙洞內,巧的是,其居住的洞府上方的山上,有兩個石像,一個像翩翩欲飛的喜鵲,一個像靜觀天下的石人。

因神醫醫術高明,所行之處都能讓病人痊癒,猶如報喜的喜鵲一樣,故大家都喊他扁鵲,他的事跡被蓬鵲山一代的人們口口相傳,一直到春秋戰國時代,才有了關於「扁鵲」的明確記載。

聞——歷史記載

關於扁鵲的記載最早可追溯為《韓非子·喻老》,作者是戰國時期韓國法家代表韓非子。

戰國時期,群雄並起,百家爭鳴,各個學派紛紛向世人和帝王傳達自己的治世理念。

其中大部分作品以闡述思想和道理為主,而韓非子另闢蹊徑,在文中多用寓言故事,用傳說中的生動故事啟迪世人為人處事的智慧,膾炙人口的「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濫竽充數」「老馬識途」等成語都有此而來。

《扁鵲見蔡桓公》就出自這本著作,講的是扁鵲面見蔡桓公,通過觀察蔡桓公的外在神態和表象,給出診斷和諫言,疾病由輕至重經歷四個階段,先後是「疾在腠理」、「疾在血脈」、「疾在腸胃」、「疾在骨髓」,治療手段也由簡入繁,依次是湯熨、針灸、火劑湯、無藥可救。

但蔡桓公諱疾忌醫,對扁鵲的診斷置之不理,直到病入膏肓,無法醫療才相信,但為時已晚,最後病亡。

通過扁鵲的「直諫」與蔡桓公的「無動於衷」的對比,層層遞進,一方面向世人展示了扁鵲的高超醫術,更主要的是勸世人聽取別人建議,防患於未然。

後世關於扁鵲的資料多是參考這篇文章記載來創作,再加上作者的自己的觀點,逐步將扁鵲神話化,可以說這篇文章是敘寫扁鵲的鼻祖,那麼《扁鵲見蔡桓公》里是否屬實呢?

首先《韓非子》是一部先秦散文,並非史學典籍,裡面很多故事都是杜撰出來的,那麼扁鵲也有可能是虛構形象。

其次,上過《百家講壇》的紀連海老師,他的另外一個身份是中國民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經過他的考證在我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蔡桓公」這樣的一個人。

與蔡桓公最接近的是春秋時期蔡國國君「蔡桓侯」,生卒年是(公元前714年—公元前695年),那麼這兩個人是同一個人麼?

我們通過古代的爵位制度來剖析一下。

周武王建國後,大封諸侯,周天子位分最高,其下由上至下可以分為公、侯、伯、子、男這五個爵位。

公爵主要是天子重臣、前朝王族後裔、周天子宗親長輩,如周公旦;侯爵多指有突出貢獻的朝臣,如姜子牙;在注重禮樂教化的春秋時代,不同爵位之間劃分有嚴格的標準,可見此「蔡桓侯」並非彼「蔡桓公」。

網上還有人提出與文中蔡桓公,較為接近的另一位人物是戰國時的田齊桓公,名為田午,他的生卒年是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57年。

田午是田氏代齊之後的第三位國君,諡號「孝武桓」,世人為了區分他與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多稱其為「田齊桓公」或「田桓公」。

為了將田午與「蔡桓公」聯繫在一起,網文杜撰說因為齊國的國都在上蔡,故被稱為蔡桓公。

但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長達800多年的歷史,都城一直臨淄,從未有遷都的記載,所以這個說法也是子虛烏有。

因此,蔡桓公的存在令人生疑。

綜合《韓非子》的文風和蔡桓公的身世之謎,扁鵲的是否存在過也具有不確定性。

另一個較為記載扁鵲的重量級典籍便是《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據它記載,扁鵲是一名秦越人,年輕時是一間客棧的老闆,一名叫長桑君的旅客見他待人恭謹且資質不凡,便贈給他一種仙藥。

秦越人吞服此藥後開了天眼,可以隔牆觀物,後來將此技能用在替人看病上,他可以看透病人的五臟六腑和血脈經絡,因此醫術不凡。

長桑君傳授完仙藥後瞬間消失不見了,如同神話傳說中的神仙一樣離奇,後來,秦越人開始周遊列國行醫,世人見他醫術高明,便喚他扁鵲,名氣越來越大,「扁鵲」這個名字就替代了他本來的名字「秦越人」,傳遍天下。

太史公列舉了扁鵲幾個診病案例,來證明他的醫術出神入化。

晉昭公時期,扁鵲曾經到過晉國,正好當時晉大夫趙簡子已昏迷多日,眾人束手無策之時,扁鵲經過簡單的觀察後對眾人說,趙簡子其實並未生病,不久之後就能甦醒,兩日之後,果然如他所言,趙簡子甦醒後恢復如常,賜給他萬畝良田,通過此事,扁鵲名利雙收。

接下來,讓他享有盛譽的是令虢國太子起死回生。

一日,扁鵲路過虢國,舉國哀悼,他碰到一位中庶子,打聽後聽聞虢國太子因血氣不通在早上暴亡,亡故還不足半日,還未收殮,他便請這位中庶子告知國君,他能救活太子。

中庶子以為他是胡說八道,但事關太子性命,便稟告了國君。

國君聽後立馬邀請扁鵲入宮,他湊近探了探太子的鼻息和體溫,摸到太子大腿根還有溫度,斷定他為「屍蹶症」,然後用針灸、藥熨和湯劑的三種方法同時治療,太子即刻就甦醒過來、並能夠坐立,二十天後便恢復如常了。

第三個案例就是太史公借鑑了韓非子的文章,寫了扁鵲為蔡桓公診病的事情。

後來扁鵲懸壺濟世,周遊列國,名揚天下。

他到趙國都城邯鄲時,因當地人重視婦女,就專治婦科病;到周朝洛陽時,聽說周人敬重老人,就專治耳聾眼花四肢痹痛等老年病;最後,因秦國國君廣納賢士,他便到了秦國都城咸陽落腳,聽說秦人最珍愛孩子,就專門醫治兒科疾病。

此時秦國的國君是秦武王,他有個舉世聞名的愛好——舉鼎,一日武王與勇士進行舉鼎比賽時傷了腰部,疼痛不已,經秦國太醫李醯診治多日,腰疼並未好轉,反而更加嚴重。

此時,神醫扁鵲在秦國行醫的消息傳到了武王耳中,他便下令召見扁鵲入宮。

扁鵲觀望了武王的症狀後,為他簡單推拿了幾下,武王立馬感覺腰疼好轉,緊接著他又開了幾副湯藥給秦武王喝下,結果腰疼症狀即刻消除,秦王大喜,遂提出要封扁鵲為太醫令。

李醯知道後,為了保住自己的職位,接二連三地在秦王身邊詆毀扁鵲,說他是「鄉野遊醫」,導致武王略有遲疑,在武王遲疑期間,為了永絕後患,李醯趁機安排了兩個刺客去刺殺扁鵲。

扁鵲為了避禍,只能逃離秦國,在路上被刺客殺死,一代名醫因人妒忌身死他鄉。

根據太史公的敘述,我們來梳理一下扁鵲的行醫時間線。

三個案例中,晉昭公是春秋時期晉國國君,在位時間為公元前531年至公元前526年。

第二個案例中,歷史上共出現過五個虢國,最後一個在公元前655年被晉獻公的假道伐虢之計所滅。,可見,起死回生的太子所生活的年代最晚不超過公元前655年。

由此可見,前兩個案例所涉及到的人所生活的時代至少相差124年,自扁鵲行醫開始算起,他至少超過130歲壽齡,這在現代醫療條件下都很少,更何況是平均壽命在40歲左右的春秋時代。

姑且算他長命百歲,但李醯為秦武王時期的太醫令,秦武王在位時間為前329年至前307年,距離他為趙簡子看病已經過去了200多年,那扁鵲壽齡要再拉長至300多歲才能做到。

從太史公的記錄上探究,扁鵲的存在在時間脈絡上說不通。

《史記》被魯迅先生稱為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的偉大之處不僅僅是單薄的對人物生平做陳述記錄,而是因司馬遷每篇文章結尾處的「太史公曰」,都有他以官方的視角對歷史做出了評價,用以借古喻今。

可以說,太史公所寫的人物事跡只是論據,為了點出文章結尾處的論點做鋪墊。

《扁鵲倉公列傳》記載的扁鵲和倉公淳于意有共同之處:他們醫術高明,疑難雜症手到病除,但因此遭人嫉妒,扁鵲被暗殺,淳于意因女兒緹縈才免於酷刑被救。

結尾時,「史公曰:女無美惡,居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疑。」點出了通篇文章的靈魂。

而篇中關於扁鵲的記載多依據彭鵲山的民間傳說所寫,它存在的意義只是為了支持太史公的論點而已,真偽難辨。

關於史記的記載,後人也有多種說法,多有存疑。

清代時期,研究歷史、著有《史論》的空山先生牛運震在《空山集·史記糾謬》中說:「竊意太史公傳扁鵲,多系傳聞異詞或寓言也。」

近代學者崔適在《史記探源》中也曾寫道:「此傳以扁鵲之醫術,相遇之人,雜取傳記,多系寓言,此無關於信史,非子產、叔敖之比,不可以世次求也。」

還有日本歷史學者提出,秦越人這個名字另有玄機,「秦地」踞西北邊陲,「越地」位於江南,兩者相距遙遠,不可能合在一起,故太史公起名「秦越人」,已經點出來這是個虛構的人。

第三部比較詳細的是戰國時列禦寇所著的《列子湯問》里第九部分《扁鵲換心》,文中記載,魯國人公扈和趙國人齊嬰同時患有疾病,兩人一齊去請求名醫扁鵲醫治。

扁鵲診出魯國人志強而氣弱,善謀慮,但不夠果斷,趙國人正好與之相反,於是,扁鵲就讓兩人喝下藥酒,趁著他們昏迷之際,為兩人互換心臟,兩人醒來以後病都痊癒了。

《列子》全卷幾乎全是民間傳說、寓言和神話故事,關於扁鵲的記載過於玄乎,可以斷定這部裡面的扁鵲完全是虛構形象。

結合三部典籍的記載,可以看出,扁鵲的行蹤飄忽不定、所處時代不明,經歷及醫術頗具神話色彩,很有可能是作者根據上古傳說衍生出來的形象,而不是具體的某個人。

問——扁鵲有無傳承?

古代的醫生隸屬於士農工商中的「工」,除了少數與統治階層有交集可以在史書中留名外,大多數的這個階層主要靠他們所寫的專業醫學著作為後人熟知。

而且「工」這個階層都是技術派,一般都會有弟子傳承。

如《三國志》記載華佗發明了麻沸散,擅長針灸,《後漢書》記載他根據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叫《青囊經》,遺憾的是這本書已失傳;但他的高徒樊阿繼承了他的針灸術,吳普著有《吳普本草》,李當之著有《本草經》。

華佗生活的年代清晰可見,而且他的徒弟以及徒弟的著作也有據可查,所以華佗被後世稱為「外科聖手」,是名下無虛的神醫。

如孫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記錄了他擅長婦科和兒科,為後世中醫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和指導意義,他本人也被稱為「藥王」;

另外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李時珍著有《本草綱目》。

反觀扁鵲,在與他齊名的一眾名醫中,最為特殊,他有書面傳承麼?他有傳授徒弟麼?

據說他著作有《扁鵲內經》和《扁鵲外經》兩本醫書,但都沒有保存流傳下來,還有一部據說是他所寫的《難經》也被證明是後人假借扁鵲之名所寫的。

至於他的徒弟,在《史記》里記載了,扁鵲給虢國太子治病時,弟子子陽、子豹作為助手出現過,但是在其他地方再無記錄可查。

作為一代聖手,沒有傳承,符合這個階層的特點麼?

切——後世考古發現

山東的微山縣兩城鄉曾出土過17塊東漢畫像石,這批畫像石於1956年被運到曲阜孔廟進行保存和看護。

其中有四塊為《扁鵲行醫圖》,圖上刻有人首鳥身的醫者形象,面前是魚貫而入的病人接受診治,扁鵲面對患者或診脈,或作針灸狀,其中有一幅石刻左上方還有一隻小鵲,聚精會神的觀看扁鵲診病,是指他的弟子。

大約與這些石刻畫像石同時期出土的漢墓彩繪帛畫《老婦問醫圖》,裡面畫的神醫扁鵲,也是一個人身鵲首的形象。

可見,扁鵲在東漢時期,是作為一個圖騰人物的形象出現,代表醫術高超的醫者。

最新的考古發現是在2012年7月成都市,當時正在修建的地鐵3號線施工現場,施工人員意外發現了疑似古墓的文物,隨即報給文物局,經過專家考證確實是一座西漢時期的古墓,後被稱為老官山漢墓。

經過文物工作者搶救性的發掘,相繼出土了漆器、織布機等文物,但最為貴重的是人體經穴漆人和920支竹簡。

這些竹簡組成了九部古代醫書,所記載的內容史無前例,為我國研究古代中醫史有重要意義。

出土的9部醫書中,有一部名叫《敝昔醫論》,因「敝昔」是「扁鵲」的通假字,考古學家研究後認為,這些出土醫書是由扁鵲所著。

這似乎證實了扁鵲的存在,但隨著對竹簡的研究,專家又提出了異議。

根據之前所發現的有關扁鵲的記載來看,他行醫的足跡都是在北方,集中在現在的山東、河南、河北、陝西一帶。

而四川在古代隸屬楚國,南北方相距千里,一路上地貌相異,在那個交通工具不方便、自然環境惡劣的年代,他很難能夠在北方與四川之間迂迴行醫。

這批竹簡中還記載了扁鵲在漢代時期行醫的記錄,漢朝距離春秋戰國時期,年代久遠,一個人不可能能夠縱跨整個春秋戰國再到漢代。

專家提出這批文物破壞嚴重,完全揭開其中的奧秘需要漫長的研究過程。

但可以肯定的是扁鵲是存在的,但不是指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一個組織或者是一類人的統稱,極有可能是「神醫」的美稱。

扁鵲的身世虛實難測,而學術是嚴謹的,為了不誤導後人,專家提出把他從教材上移除出去。

我國對歷史的傳承十分嚴謹,與某些歪曲歷史的國家,以及強行搶奪他國文化的國家相比,大國的氣度和深度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