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這部無碼劇殺瘋了!

2022-03-10     電影天堂

原標題:豆瓣9.0,這部無碼劇殺瘋了!

夜晚,行人匆匆的街頭。

一個帶著帽子的男孩,不停地向周圍的詢問,能找你借下手機嗎?

沒有人應允他,眾人對他避之唯恐不及。

因為他的身上臉上手上,都是血跡。

跌跌撞撞走過一個馬路,男孩來到了警察局門口。

警察一眼看出了男孩的怪異,也摸到了他身上的血。

一開始男孩十分激動,極力否認。

可突然,他又安靜下來,一字一句說出的話無比恐怖。

我殺人了。

然後從口袋裡掏出一把沾滿鮮血的斧頭。

用這個。

警察震驚的待在原地。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男孩嚇人的冷靜。

他是誰?

他又到底做了什麼?

《少年法庭》

網飛新韓劇。

聚焦青少年犯罪

還是那句話,在劇集社會題材這塊,韓國真的超車我們太多太多。

敢拍是一方面,觸及的話題之廣之深,是另一方面。

青少年犯罪,是我們不停面對的一個問題。

社會上生活中,案例不斷發生。

每每遇事,輿論都在不停地督促改進青少年保護法,甚至是廢止少年法。

為什麼?

因為害怕無止盡,無節制的包容,稍不注意就會成為「少年犯罪的溫床」

就像這部劇里的第一個故事。

13歲少年白成友向警方自首,自己在光天化日之下把一個8歲男孩拐騙回家殺害。

然後再將其分屍,裝袋,扔棄。

然而,當他面對媒體鏡頭時,站在少年法庭上時,卻並不害怕,也不後悔。

甚至在講述經過的時候,還笑出聲了。

那是因為他知道,在韓國未滿十四歲殺人,不需要坐牢。

此事一出,立馬在韓國引起巨大民憤。

民眾走上街頭,在法庭門口抗議請願,要求廢止《少年法》,修訂《新少年法》。

因為如果按照舊少年法來審判,即便是做出殺人分屍這樣的殘忍最新,白成友不會被關進監獄,最高只會在少年院裡待上兩年。

這起案件審判的壓力,給到了少年法庭的法官沈恩錫。

她做事雷厲風行,冷酷刻薄。

對於少年犯,她厭惡至極,能嚴判的絕對不鬆手。

甚至認為所有的少年犯,都沒有辦法改過自新。

所以,面對這樣猖狂的白成友,她絕對不會心慈手軟。

不過,在法庭詢問的過程中,她發現了這起案件中的端倪。

在白成友的自述中,他是因為患有嚴重「思覺失調」症,案發那天正犯著病,本來想著快把人送走的他,受不了小孩的吵鬧,才將其勒死殺害。

可據沈恩錫了解,他所患的這種病,根本無法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

所以他是如何再犯著病的情況下,將人分屍,然後清理好現場的呢?

沈恩錫一言道明:

兇手不是你。

原本還鎮定的白成友,眼神里瞬間閃過一絲慌亂。

通過調查少年的社交媒體和通訊記錄發現,當時現場還有一個人——

17歲的少女韓睿恩。

這兩個人早已商量好,在一開始無論怎麼樣,都撬不開他們的嘴。

直到在法庭上,沈恩錫步步緊逼,用離間的方式破除他們的心理防線。

果真,他們互相爭吵了起來。

案件的細節也在吵罵聲中全盤托出。

兇手就是17歲的韓睿恩。

她知道少年法對未成年的保護,所以安排了白成友替她頂罪。

最終,她被判入獄20年,白成友也承擔了他那個年齡最高的懲罰,「十號處分」。

少年們看似接受了他們應該有的懲罰。

但然後呢?

然後他們就能改過自新,重新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嗎?

沈恩錫道出真相——

不會有然後了。

17歲的韓睿恩犯下如此兇殘的案件,可她的父母卻連庭審都缺席,只交給律師全權處理。

而白成友的母親,不僅在第一場庭審遲到,還理直氣壯的質問法官,什麼時候能釋放自己的兒子。

這樣的家庭教育,如何能去教導一個孩子,一個犯了錯的孩子?

可以看到,家庭問題,是《少年法庭》想要審判的第一關。

生而不養,養而不教,這個現象貫穿整部劇的始終。

每一個被審判的少年犯背後,都有著一個更應該受到審判的父母。

他們缺席,他們失職,他們縱容,又或是家暴。

在《少年法庭》的第二個故事裡,問題少女飽受暴力侵害。

一次次被打的遍體鱗傷,一次次被搜刮錢財,逼得她走投無路,甚至走上援交的道路。

可她始終沒有尋求司法機關的幫助。

因為打她的搶她錢的不是別人,而是她的父親。

父親以「父權」之名,奶奶以「親情」之名,牢牢地把她困住。

甚至到了法庭上,他父親依然言之鑿鑿「我是管教孩子」。

女孩無法掙脫。

逃也只能逃進收容所。

她想要的重新開始,只是一遍遍的被毆打,搶奪給無盡掩埋。

所以,一個行管教之名的父親,一個屢教不改的女兒,到底誰才是應該被審判的那一個?

除了家庭問題之外,《少年法庭》也叫更尖銳的審判,對準了社會和國家,以及法律。

當家庭防線淪陷後,社會也沒有進行更好的保護。

就像劇中的一家未成年寄養中心,因為周邊人群的反對,不准修建安置罪犯的機構,所以整整蓋了四年。

而蓋起來了後,政府也並沒有重視其監管職責。

總是出現的公款挪用,未成年被虐待事情,也少有人在意。

家庭,社會,國家層層失守,迷途的少年又如何回到正軌?

就像沈恩錫說的那樣:教養孩子需要整個村落的力量,反過來說,如果整個村落都漫不經心,就會毀掉一個孩子的人生。

最後,當少年犯們送上法庭,接受法律的審判時,他們又是否能得到震懾和改變呢?

答案顯而易見。

劇中最後一個案件里,策劃集體性侵案的少年,曾經7次上過少年法庭,第一次就是高空拋物致死案。

可每一次,他都能在年齡的保護下,全身而退。

而且在少年法庭上還有一個規定,審判要快。

因為案子多,法官少,而人們又通常覺得少年案究其根本都是一些小案。

又或者就算是大案,礙於年齡也無法給予重判。

所以通常幾分鐘內就能結束一場庭審。

而這樣的幾分鐘之內,又如何能讓一個犯了錯的少年知道法律的嚴重和可怕。

於是,便有人開始輕視,覺得「法律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也不知道傷害他人需要付出同等的代價。

沒有同理心,沒有束縛感。

繼而一錯再錯。

而這也是沈恩錫對於少年犯所謂的厭噁心理。

她的每次重判,每次深究,都是為了拉住一個對法律沒有邊界意識的孩子,拉住一個在人生懸崖上搖搖欲墜的孩子。

她做的就是在告訴他們「所謂法律有多麼可怕「

教育他們,「傷害他人要付出何等的代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50a9c5e19c01610864cea6000c5b2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