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人們為啥喜歡贈送照片,並且還是「簽名照」!

2023-07-06   大運河時空

原標題:民國時期,人們為啥喜歡贈送照片,並且還是「簽名照」!

民國時期,把當時出現不久的新技術「玩」出了新花樣,比如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立場,把握輿論主動權,就出現了利用無線電報進行的「通電全國」。而照相技術則被發展成為社交工具。

當時的達官顯貴、商賈巨富、名人政要、社會名流在進行社會交往時,往往會選擇自己最美觀的一張照片,在右側偏上位置寫上「某某先生惠存」,左側偏下的位置寫上「某某敬贈」的字樣,有的還標有時間。可能在某些情況下還代替了名片的作用。

網絡上搜索到的眾多民國時期名人簽名照

今天在網絡上搜索,這樣的照片可謂是很多很多,很多名人都可以找到他們給某人的「簽名照」。其實給好友贈送照片的行為,直到上個世紀末仍然存在,特別是在各學校的畢業季,同學之間都會沖洗大量的照片互相贈送,以示離別、勿忘之意。

這樣的做法在今天看來有些可笑,但在沒有手機、沒有網絡,沒有唾手可得的手機拍照的時代,人們之間遠距離交流只能靠書信、電報等文字載體,如果在寄信的同時再加上一張能夠顯示出來人像的照片,則是給文字又賦予了新的內涵,可以讓親友之間在通過文字了解對方情況的同時,再看一看照片上的真人留影,更能慰藉一下思念之情。

當然,民國時期的拍攝行為還是一件很奢侈的事,照相館不多,費用還很高昂,適用範圍還不太普及,僅僅在達官顯貴之間一個較小的「朋友圈」內。

曾經擔任過湖北督軍和省長、兩湖巡閱使的河北館陶縣南館陶鎮人王占元,也有3張這樣的簽名照。

這3張照片中有1張顯示王占元比較年輕,另外2張為同一照片,年紀比較大。從簽名情況看,比較年輕的照片為「莫理循先生惠存」,而另外2張的相同照片,分別贈給不同的人,一張為「中村先生惠存」、一張為「德富先生惠存」。

簽有「莫理循先生惠存」字樣的照片中的「莫理循」,其全名為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他是澳大利亞的旅行家,分別於1894年、1896年兩次遊歷中國,著有《一個澳大利亞人在中國》一書,由於這本書的出版,被英國《泰晤士報》賞識,於1897年開始,在長達17年的時間裡,聘為駐中國記者。他親身經歷和參與了中國近代史上許多著名事件:中國東北的日俄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入侵、辛亥革命、民國成立、袁世凱竊國、巴黎和會等等。

莫理循(前排中間)在他的圖書館

1912年他應中國政府的聘約,擔任了袁世凱的政治顧問。而王占元於1915年12月底開始署理湖北軍務,1916年7月成為湖北督軍兼民政長。正是因為莫理循是袁世凱政治顧問的身份,與屬於直系軍閥的王占元聯繫比較密切,也就有了王占元向莫理循贈送照片之舉。

照片中的王占元,正值大權在握之時,一身戎裝,顯得英姿勃勃。今天網絡上有關王占元的文章,很多都選用了這張照片作為配圖。

而署有「中村先生惠存」、「德富先生惠存」的兩張照片,雖然仍然是一身戎裝,但人物已經較為蒼老,「中村」「德富」也都是日本人的姓氏,在網絡上也沒有找到與這兩個姓氏相關的日本名人,想來他們應為商人的機率居多,估計是王占元到天津做「寓公」之後所照,由於商業上的往來,也就有了向他們2人贈送照片之舉。

親友之間贈送照片的行為,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情懷,因距離產生的思念之情寄託於一張小小的紙片之上,現在想來仍然感覺是那麼的溫馨和美好。今天,現代通訊技術雖然方便了大家,實現即時交往,但是卻沒有了寄、贈照片時代的那種想念和惆悵,把「思念」這種稀罕物砸的稀巴爛!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