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無念
正式上映第二天,截止中午12點整,《八角籠中》票房已經超過了5億,而《掃毒3》才5000多萬。
當然了,雖然兩部新片定在了同一天上映,但是考慮到在此之前《八角籠中》已經連續大範圍點映了一周多的時間,所以兩者其實不在同一起跑線上,自然也沒有什麼可比性。
不過,即便是這樣,對於一個跨越了整整十年,並且曾經登頂過內地影史港片冠軍的IP來說,到了第三部,這樣的首日成績,顯然也是談不上多好的。更何況,這還是在暑期檔,大盤已經被《消失的她》完全帶熱了。
截至目前,貓眼專業版對本片的票房預測已經降到了5.37億,遠低於此前多家媒體機構給出的預測成績。
終於,繼《反貪風暴》系列之後,《掃毒》這個系列IP,也要走到頭了嗎?
高預期與低開局
在此之前,業內普遍認為,這部《掃毒3》有望繼續衝擊10億的票房大關。
有這樣的預測並不武斷。首先,自然是有前一部《掃毒2》13億+的票房大盤做支撐。2013年,陳木勝執導的《掃毒》上映,取得了很好的口碑,豆瓣至今保持7.6的高分,票房也有2.37億。那是十年前,內地一整年的票房大盤才218億,一年到頭也只有一部片子能破10億,所以2億多的成績,對於一部港片來說,已經算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了。
到了2019年,這個系列續作才姍姍而來。第二部導演從陳木勝變成了邱禮濤——這也是媒體們在最開始預測《掃毒3》能繼續破10億的另一個原因。畢竟,在19年的《掃毒2》上映之前,邱禮濤還沒有成為大家意識中的勞模行活導演。而且,除了聯合執導的《新喜劇之王》以外,他獨立執導的電影里票房最好的也就是2017年的《拆彈專家》4億。所以,在當時恐怕沒人能預料到這部《掃毒2》,居然可以能成為邱禮濤首部破10億的作品,甚至一度成為當時港片在內地的票房冠軍。
《掃毒2》上映後的第二年,邱禮濤帶來了新作《拆彈專家2》。那是疫情剛開始的2020年底,《拆彈專家2》作為續集不僅意外地超過了前作的口碑,更是打破了《掃毒2》創下的票房紀錄。儘管這一紀錄在一年後又被《怒火·重案》打破,但是邱禮濤連著兩部10億+的成績,也一度讓他成為了不少內地片方在尋找項目導演時搶手的「香餑餑」。
綜上,考慮到《掃毒》這個系列10億+的底盤,再加上導演邱禮濤連著兩部10億+的傲人成績,這部《掃毒3》被預測是10億+的種子選手,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且,本片在今年3月就定檔在了今年暑期,理論上空出了充足的宣傳期,這也讓人更加篤定影片取得10億+勢在必得。
然而,臨近暑期檔,形勢卻開始變得不太妙了起來。
首先,從3月1日影片定檔,到6月5日影片公布影院版預告並提檔進入密集宣傳期,這之間整整三個月的時間,除了3月底放出過一版預告以外,其他時候沒有釋出任何一點相關物料,宣傳基本陷入停滯。在影片的官抖上,也只是在3月底放出了幾個短視頻,再後來更新就是6月份了。官微更新頻率同樣如此。也就是說,4到5整整兩個月的時間,被白白浪費了。
營銷動作對於想看指數的轉化作用也很直觀,從貓淘雙平台的想看指數來看,前期基本上也只在3月底有過一次想看新增的高峰,其他時間想看增幅基本上波動不大。缺乏營銷動作也導致了影片在映前的熱度一直不算太高,尤其是片方還在映前一個月選擇了提檔,但即便這樣,當日新增也很有限。
其次,同檔期的《八角籠中》早在端午期間就展開了大範圍點映,包括在它之後上映的《茶啊二中》,以及本來定在6月底的《透明俠侶》,都在端午期間進行了點映,然而《掃毒3》在這方面的動作一直都比較滯後。上周,《長安三萬里》也加入了點映的陣營,光點映票房就超過了2000萬。然而本片直到影片正式上映前一天,也就是周三才開始點映,並沒取得太大的效果。
最後,從影片的點映以及首日表現來看,走勢也並不突出。點映票房300萬,首日排片11.9%,票房4380萬,占比20%,位居當日第三。而在本片正式上映的情況下,周四的大盤產出2.15億,相比前一天工作日的1.88億,只多了不到3000萬,說明作為新片的《掃毒3》並沒有給市場帶來更大的刺激。甚至,相比四年前同樣在暑期檔上映的《掃毒2》,首日票房就達到了1.35億,首日加首周末直接斬獲了4億+的票房。這樣的表現簡直能讓這部全新續作望塵莫及。
不過,也讓人感到可喜的是,昨天上映首日,影片的上座率高達19%,是新片里最高的。這也導致了今天排片比的上升,中午時分達到了25.8%。然而票房占比並沒有隨之水漲船高,而是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排片倒掛。
總之,今天周五晚場的表現十分關鍵。如果到了晚上影片的票房比和排片比能基本持平的話,那或許還能稍微保一保這個排片。如果到了晚間還是沒有好轉的話,那麼隨著明天《長安三萬里》的上映,勢必會分走很大一部分市場份額。再加上下周還有《碟中諜7》這樣的好萊塢超級大IP洶洶來襲。不管怎麼樣,按照目前的趨勢來看,影片的走勢並不樂觀。留給本片的時間,其實也不多了。
《掃毒》IP走到頭了嗎?
到這裡,我們不禁要問:《掃毒》這個IP系列,票房已經走到頭了嗎?
平心而論,正如情報君此前多次提到的,一部電影的票房成績,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市場熱度、大盤表現、營銷作用、口碑輿論,以及同檔期的對手們等等,直接草率地斷言一個系列「走到頭」肯定還有些為時過早。但是,影片的熱度以及市場表現又是實打實的證明。因此,我們還是可以試著簡單分析一下,這個系列走到第三部不再那麼賣座的原因。
首先,IP存在的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結合前作積累下的觀眾盤,IP基礎對於大盤的穩固作用肯定是最顯著的。但另一方面,像是《掃毒》這樣的系列IP,僅僅只是套用了同一個名字,而非在劇情或人物上有任何的銜接或串聯,沒看過前兩部直接看第三部,好像也沒差,那IP對於大盤的轉化也就變得很有限了。
其次,從另一個層面上來看,選擇根據IP繼續創作,本身也是一種原創能力枯竭的表現。當然了,往小了說,這也體現出當下港產商業片的困境;往大了說,全世界的電影行業都多少面臨著這樣的問題。
而從港產犯罪動作片這一大類型上來看,多年下來,觀眾對於該類型似乎也早已無比熟稔。警匪臥底、兄弟情、悍匪毒販、正邪交鋒、癲狂的爆炸場面,還有排列組合進行搭配的一批港片男演員們,光是這幾個關鍵詞,似乎足以讓人想到一大堆能完美匹配的港片。既然故事本身對於觀眾已經不再那麼有新鮮感,那麼觀眾自然也很難一再買單支持。
最後,對於這樣一部題材相對熟悉,情節也較為簡單,也沒有任何流量藝人參演的作品,口碑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目前該系列第一部評價是最好的,到了第二部從7.6降到了只有6.0,而本片的豆瓣開分為6.2,跟第二部差不多。無論放到港片範圍內,還是邱禮濤個人的作品序列里,這個分數也只能算是中規中矩。看不少網友的評價,也基本集中在「表演是看點,但劇情是弱項」等方面。
因此,綜合看來,本來營銷動作就比較滯後,熱度跟IP效應都一般,整個故事也沒有給觀眾帶來更多的吸引,最重要的是,口碑並沒有給影片帶來更多的加成,所以整個片子自然也就處在比較尷尬的地步了。
當然,考慮到目前影片才剛上畫不久,後面還是有望憑藉較長的戰線慢慢上漲的。而且,這也只是邱禮濤今年待映作品中第一部上映的作品,除了下個月的《暗殺風暴》和《絕地追擊》以外,《莫斯科行動》和《海關戰線》也還是有望衝擊10億票房的。我們也不妨拭目以待。
歸根結底,回到最開始的問題。與其討論《掃毒》這個系列是不是走到頭了,情報君更想知道的是,對於港產警匪動作片這個大的類型而言,是不是走到頭了。畢竟,對於大多數題材類似、故事熟悉、演員陣容也相似的這類影片來說,不管是換誰來拍來演,好像是真的很難再講出新意來了。
誠然,類型片創作本身就是遵循一定的觀念和範式的,所以某種程度上,這類故事本身就是充滿「套路」的。但如果在「套路」的基礎上,不能給觀眾帶來更多的新鮮體驗和刺激的話,那麼這個類型還有多大的發展空間呢?這恐怕是我們創作者需要進一步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