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色發紅的白毫銀針,有什麼貓膩?聊聊「紅寶石」白毫銀針的內幕

2023-11-10     小陳茶事

原標題:顏色發紅的白毫銀針,有什麼貓膩?聊聊「紅寶石」白毫銀針的內幕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有茶友過來諮詢:「紅寶石白毫銀針能買嗎?」

「啊,什麼?我沒聽錯吧?!」

「紅寶石白毫銀針,這是何物?」

見狀,茶友解釋,這是他在直播間看到的一款2011老銀針。

主播介紹說,因為那款白毫銀針的年份足夠老,存滿10年以上,所以外觀才能陳化出這麼漂亮的紅寶石顏色……

故而,取名為紅寶石銀針。

茶友看到那款茶後,心裡有些激動。

因為,超過10年陳的老銀針哎,多稀罕啊。

自己喝了六、七年白茶,一直沒有找到機會,喝年份這麼老的銀針。

關鍵吧,對方的要價也合理。

每斤只要八千八,如果單買半斤,四千多就能拿到手。

以現在的白茶行情,品質好一些的福鼎高山銀針,哪怕是新茶,斤價在三、四千左右的也很常見。

而人家有零有整,存了足足12年外加6個月的老銀針,半斤只賣四千,也算情理之中。

所以,看到這一幕,茶友狠狠心動了。

但是冷靜下來,稍微轉念一想,好像之前從來沒聽過這個概念。

所以,就有了開頭的那個提問。

《2》

了解完整個事情的前因經過後,給那位在線上聯絡了好幾年的老茶友一個友情提示。

不要再猶豫,千萬不能買!

請注意背後的語氣詞,是不能買,而不是不值得買。

在這背後已經不是考慮,花斤價八斤多,買一款十年陳老銀針到底劃不划算的問題。

而是這樣的茶,從一開始就不能考慮買。

因為,這樣的紅芽白毫銀針是嚴重存壞變質的產物。

正常情況下,白毫銀針的茶芽底色是綠的。

高山銀針的芽頭,構造獨特,是筍殼狀的。

內部造型,好似一顆竹筍。

從內到外,一共能剝離出5-7層之多。

每一層都是緊緊包裹著的葉殼,而這些葉殼的底色無一例外,全是活力滿滿的鮮活嫩綠。

並且,上面的每一層,都密密地覆蓋著銀白鮮亮的茶毫。

遠而望之,新茶時期的白毫銀針,茶芽色彩仿佛是雪化後的那抹新綠。

舊時,白毫銀針的曾用名——綠雪芽因此得來。

綠,指芽頭本色。

而雪,則是銀白似雪的白毫顏色!

《3》

春茶季,將一顆顆飽滿茁壯的肥芽採下來後。

經過萎凋、乾燥,以及進一步的揀剔,制出成品,打包密封入庫。

在密封、乾燥、避光、陰涼、潔凈的良好儲存前提下,白毫銀針的干茶底色不會貿然改變。

茶芽表面的細密茶毫,會從新茶時期的銀白、亮白,轉變成灰白。

像陰天的深秋,抬眼望向高處時,遠方那一叢叢高昂的蘆花顏色。

而芽頭本身的底色,會從新銀針的嫩綠、鮮綠,逐漸降低色彩飽和度,演變成墨綠、暗綠。

但不論再怎麼存下去,白茶白毫銀針的基礎顏色,不會輕易改變。

白,照樣是白。

綠,照樣是綠。

當某款銀針的干茶,芽頭顏色從綠,180度大轉彎,跨越成所謂的「紅寶石」顏色時。

這樣的紅芽銀針,本身就貓膩多多!

《4》

下午特意在那一柜子的素材茶里,找到了我們的樣品。

一款同樣是芽頭髮紅的白毫銀針。

只不過,它的年份沒有開篇那款紅寶石銀針自誇的那麼老,非要存滿10年才變色。

實際上,那只是2018的銀針樣品。

才短短5年,也轉出了通體暗紅的顏色。

還記得三年前的夏天,特意取了一小捧做了一個實驗——玻璃罐存銀針。

實驗足足進行了三個月,當時就能肉眼觀察到,干茶顏色的變化。

由於玻璃罐是透明的,絲毫不能遮擋光線。

茶葉暴露在各種光線當中,容易加速氧化。

於是,待在玻璃罐底的那一捧銀針茶芽,幾乎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蒼老」。

從最開始的「芽綠毫白」,變成整體暗沉的狀態。

短短數個月時光,瞬間就蒼老了8歲、10歲。

等到實驗結束,才發覺,那款樣品銀針的干茶,部分芽頭微微泛紅,顏色古怪極了。

湊近聞干茶,原本那股清鮮爽朗的毫香,消失不見。

仔細再聞,不僅是毫香消散了。

連正常的花香,以及新銀針的鮮筍香,也一併消失。

總之,聞不到什麼正常舒服的茶香。

可見,那款銀針在不避光的儲存環境下,受傷嚴重。

《5》

存茶不避光,會影響好茶的色香味。

因為光線會破壞茶葉內部的天然色素(葉綠素為主),以及芳香物質、茶味物質。

所以,那一小捧放在玻璃罐內的銀針干茶,才會在短短數個月內出現明顯的負面劣變。

等實驗結束,從玻璃罐內取出干茶。

另外找了一個密封袋分裝,手寫上標籤後,放在茶樣櫃里。

等到今年再次打開,過去三年的靜置儲存沒有讓那款受了傷的2018白毫銀針恢復療傷,而是情況變得更糟。

因為,干茶表面已經出現大面積泛紅。

茶芽的底色,類似暗色調的鐵鏽紅,而芽頭表面的茶毫不僅大量脫落,連顏色也進一步變暗。

湊近聞了下,是一股難聞的怪味。

三分是古怪偏悶的巧克力味,七分是微酸的腐爛木頭味,一點也不好聞。

對標我們倉庫內,正常儲存下的2018白毫銀針,表現堪稱天差地別。

科學化長期存老白茶,要講策略。

外包裝,要用三層包裝嚴實密封,從內到外分別是瓦楞紙箱、食品級鋁袋、食品級塑料袋。

並且,隔牆離地放在倉庫內,全年365天用上抽濕機控制庫房濕度,確保乾燥防潮。

久存多年,存滿5年的白毫銀針,干茶芽頭底色比新茶時略深些,但開箱剎那能聞到乾爽的稻穀香、藥香,以及幾分細幽花香。

茶香清爽純正,沒有任何雜味。

反觀那款放在玻璃罐內做了「實驗犧牲品」,並且後期隨意用密封袋潦草存下來的同期「樣品針」,光是從變異的干茶顏色,以及難聞的干茶氣味。

已經可以下定論,這樣的白毫銀針存壞變質嚴重,不能再喝!

《6》

想起之前回答過的提問。

「存壞變質的白毫銀針,會有什麼表現?」

其實,這次翻出來的紅芽銀針,頗具代表性。

存茶不密封、不防潮,會讓茶葉跑氣。

再進一步演變下去,當干茶內部的水汽越聚越多,會徹底受潮。

輕微受潮的銀針,茶香消失,茶味變薄,水味和悶味出現。

再存下去,就會出現酸味、偏悶的巧克力味,氣味聞著十分古怪。

而存茶不嚴實防潮+不避光保存的雙重打擊下,又會帶來更糟糕的局面。

芽頭髮紅,怪味悶味齊齊出現。

在沒有聞到這股怪味前,隔著螢幕去看這樣的紅芽銀針,或許會有部分茶客出於好奇,打算少量試一試。

但等你收到實物後,聞到這股可怕的怪味,沒人能做到面不改色地喝下這樣的變味茶!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310f2a67f0eed06d5ec3752db486d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