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老年人來說,最佳的運動方式是什麼呢?
有人說游泳,有人說跑步,有人說打太極,有人說跳廣場舞,也有人說練瑜伽,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由於老年人的體質變差,心肺功能下降,骨質疏鬆,所以強度比較大的運動,或是對身體柔韌度要求比較大的運動,其實都不太適合老年人。
但是有一種運動,卻非常適合老年人,那就是走路。
走路屬於低強度運動,但是強度低,不代表走路對健康沒有好處,發表在《柳葉刀—公共衛生》上的一項研究,通過對四大洲、近5萬名受試者進行的15項研究薈萃分析發現,只要多走路都有助於長壽。
研究人員根據受試者每天平均步數的多少,將受試者平均分為四組,結果發現每天走5801步、7842步、10901步的人要比每天走3533步的人死亡風險分別降低40%、45%和53%。
走路貴在長期堅持,一旦走路養成習慣,堅持每天去走走路,隨著時間的延長,你就能收穫走路獲得的好處。
中國人常說,沒事走兩步,走路不僅有利於健康,也能客觀反映身體的健康狀況,作為醫生,要提醒大家的是,70歲是壽命決定期,如果走路時有這5個表現,多半能長壽。
第一,長壽老人,走路往往走得特別穩
我們很容易從一個老人走路的姿勢來判斷他到底健康不健康,如果一個老人飽受疾病的困擾,那麼走路時往往走不太穩,需要藉助工具或是別人的攙扶。
相反,如果一個老年人的身體很健康,那麼走路往往是非常穩的,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往往也是健康的象徵。
第二,長壽老人,走路也時沒有異常的步態
判斷一個老人到底健康不健康,步態是非常重要的,有的老人是蹣跚步態,走路時身體左右搖擺似鴨行,這種常見於佝僂病、大骨節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或先天性雙側髖關節脫位等;有的老人雖然沒喝酒,但走路時卻是醉酒步態,給人的感覺沒有重心,而且步態紊亂,就像喝酒時走路一樣,這個時候,要警惕小腦疾病,因為小腦是維持身體平衡的重要器官。
還有的老人是慌張步態,起步後小步急速趨行雙腳擦地,身體前傾,有難以止步之勢。見於帕金森病患者。
第三,長壽老人,走路時沒有異常的下肢疼痛現象
走路時,下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個老年人的下肢肌肉力量不行,那麼走路肯定是走不穩的,如果一個老年人下肢血管異常,比如罹患下肢動脈粥樣硬化,走路的時候,下肢往往會有異常的疼痛,從而導致跛行。
如果老年人罹患膝關節疾病或是骨質疏鬆,也會導致走路時出現異常的疼痛和活動障礙。
第四,長壽老人,走路時沒有胸痛胸悶的表現
老年人走路的時候,需要心臟的大力支持,因為心臟是人體的動力泵,負責把血液提供給全身各個部位,如果心臟不好,走路加速對氧氣的消耗,很容易引起胸痛胸悶的表現。
所以,走路時一定要關注心臟的健康,如果走路時出現異常的胸痛胸悶,一定要及時到醫院檢查。
第五,長壽老人,走路時沒有異常頭暈頭痛的表現
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如果大腦出現異常,那麼走路也會受到影響,比如腦血管狹窄,大腦缺血缺氧,走路的時候,由於血流重新分配,大量的血液湧向四肢,很容易導致大腦血流進一步減少,從而引起異常的頭暈頭痛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