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不做這幾件事,明朝不會亡!

2022-08-23   仲安筠

原標題:崇禎皇帝不做這幾件事,明朝不會亡!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明成祖朱棣制定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對外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的祖訓,也使明朝被稱為是漢人封建王朝中最有骨氣的王朝。崇禎皇帝勵精圖治,以期待實現中興,但最終還是讓明王朝大廈在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中倒塌。通過史料研究發現,其實崇禎皇帝不做這幾件事,明朝不會亡!

一是陷於兩線作戰,頻繁換將。致使李自成數次大難不死,起義軍之火焰不能撲滅,在位16年,為剿滅流寇,朱由檢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頻繁更換圍闖軍的將領,然用人存疑,導致李自成最終在河南發展壯大。同時又拘於祖訓教條,不聽取洪承疇等人對後金議和的正確意見,陷於兩線作戰,在東林黨人慫恿和後金離間計下冤殺袁崇煥,一致軍心、民心盡失。

二是面對農民起義,崇禎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加上8年的天災,饑民遍地,能解決糧食危機的高產作物玉米、土豆先後傳入中國已有一百多年而只能在宮廷被帝王享用,直至清朝建立後這類作物才走出大內,向民間推廣,清朝初期人口大規模恢復就是例證。

三是處決閹黨魏忠賢等人後,並沒有沿襲魏忠賢等人針對中產階級收稅的政策,而是把稅收的重點向普通農民,加重負擔,導致越來越多的饑民加入到起義軍的隊伍。

由於崇禎皇帝本人剛愎自用多疑的性格,加之國庫財政的拮据,以及面對亂局而無根本解決之道,國策朝令夕改,最終使明朝在後金和起義軍的雙面夾擊下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