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姐姐
成為家庭教育指導師有一段時間,最近一直在問自己這樣的一個問題,我想成為一名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指導師?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先搞清楚另外一個問題,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答案很簡單,家庭幸福,孩子幸福。
那為什麼又需要家庭教育指導師呢?
因為家庭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會遇到兩類問題:
1.怎麼追求幸福,這是發展的問題;
2.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怎麼辦,例如,孩子不會寫作業,厭學,沉溺於遊戲怎麼辦?
所以,家庭教育指導師從大的方面來說,應該有兩個方向:
一是指導家庭更好的成長;
二是幫助家庭解決問題。
從我接觸的家庭來看,找到我的更多的是第二類,就是家庭遇到問題了,家長不知道怎麼辦?
所以,我就從第二個問題說起,再回到第一個問題。
說第二個問題之前先講一個故事:
我們大家都知道戰國時期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大夫,叫做扁鵲,因為中學的時候,有一篇課文叫做《扁鵲見蔡桓公》。
其實關於扁雀還有另外一個非常有哲理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天,魏文王突然問扁鵲一個問題,他說:」扁鵲你們家總共有兄弟三個人,你們三個人的醫術都很棒,那麼到底哪一位醫術不平才是最高的呢?「
扁鵲回說:」大哥的醫術最好,二哥的醫術排名第二,而我則是最差的。「
魏文王非常疑惑,他又問道:」那為什麼醫術最差的你卻如此出名呢?「
扁鵲又回答說:」大哥主要是在病人的病情發作之前對她們進行治療,所以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人們是不知道他可以提前剷除病因,因此大哥的名氣根本沒有辦法讓很多人知道。而二哥治病主要是在病人剛剛發作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他僅僅可以治那些很輕的小病,因此他的名氣也不是很大。而我跟他們兩個不同,我治病主要是在人們病情都極其嚴重的時候,很多人都可以看見我的經脈上放血,穿針在皮膚上,做很多大的手術,所以大家都認為我的醫術最為高明,所以名氣很大。「
為什麼要講這樣的一個故事呢?
這與我接觸到的案例是有非常大的關係的,通常,家長几乎都是對孩子束手無策之後的地步,才開始學習,才會去尋求幫助,而找到我的家庭教育的問題幾乎是最複雜也是最棘手的,例如,孩子沉溺於遊戲,厭學,綴學,逃學,早戀,離家出走等等問題。
而大部分家長在尋求幫助的時候,通常都會這樣問,我家孩子天天玩手機,不愛學習,怎麼才能讓他不玩手機,愛上學習。
如果問題能夠通過孩子不玩手機就愛上學習得到解決,那麼,家長就不會覺得是問題,因為家長有很多方法讓孩子不玩手機,例如,不給孩子買手機不就行了嗎?
所以,解決青春期孩子的問題不是讓孩子不玩手機那麼簡單,而是要從家長自身入手,成長自己,修復與孩子的關係,再到幫助孩子重建自信心,獲得幸福感這樣一步一步的來完成。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孩子是家庭里的一員,他成長在家庭這樣的一個環境中,孩子出現的問題,如果不是先天性的,就一定是環境出現了問題,如果您的孩子先天沒有問題,那麼,就要在環境中找問題。
就好像種下的一顆樹,除非營養不足或是被害蟲侵蝕等等環境帶來的問題,他一定會自然生長,對不對?
而孩子成長的環境主要是家長來營造的,所以,如果孩子出現了問題,不是應該從孩子身上找,而是應該從家長身上找。
但是,家長很難看見,所以,依然會認為是孩子的問題,要求孩子改變,而不願意自己改變,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家長看到孩子出現問題之後,願意花很多錢為孩子尋找心理醫生,而很少願意花錢為自己請一個家庭教育指導師。
所以,這是家庭教育指導師這個行來的困境,當然,也是我的困境。
好,話題拉回來,這與我想成為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指導師有什麼關係呢?
從解決問題方面來看,我希望能成為扁鵲大哥那樣的老師,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能和家長一起學習成長,為此,我在花友群里耐心的回答大家家庭教育的問題,預防出現青春期複雜的問題。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最有活力的階段,這個階段不應該用來厭學,沉溺於遊戲,而應該用來創造,尋找自我。
但是,我認為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預防或是解決問題的,而是應該更多的關注發展的問題,就是如何讓孩子變得更好。
常常有家長問,老師,我家孩子天天玩手機,怎麼才能不讓他玩手機呀?
我會反問,如果孩子不玩手機,他可以幹什麼?
家長往往回答,學習呀,初三,高三學習多緊張呀。
對,沒錯,但是,一個人能天天學習嗎,他能受得了嗎?換句話,如果孩子一天到晚學習,你能不擔心嗎?孩子會不會太累,會不會壓力太大,你是不是又該著急了?
所以,除了學習,孩子還能幹什麼?
如果這個問題回答不了,你就沒有辦法解決孩子玩手機的問題,因為一天24小時,他總要干一些事,對不對?
所以,這就要涉及到家庭教育的發展方面的問題了。
前面我們講過,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幸福,那什麼是幸福呢?
在《幸福的方法》這本書里作者泰勒·本·沙哈爾給幸福下了一個定義,他說:
幸福就是快樂與意義結合。
具體來說,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通過做這件事情能夠讓周圍的人也獲得快樂。
那怎麼才能實現呢?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也很難有一成不變的解決方案。
但是,我們知道,很多事物底層邏輯是相通的,那對於這方面我認為家庭教育指導師可以做的是幫助家長看見孩子,告訴家長如何帶著孩子認識這個世界,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怎麼更好的服務社會,獲得價值,最後收穫幸福,也就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這裡要注意的是看見而不是看到。
那什麼是看見呢?
這裡再給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在《火星上的人類學家》這本里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一歲左右就失明的盲人,在50多歲的時候遇到了一位腦神經外科醫生,也就是本書的作者。
這位醫生給他檢查之後,發現他的眼睛事實上各方面都挺好,就是有一個小問題導致失明,用一個簡單的小手術就能夠讓他再看見。
手術很成功,這位盲人果然復明了,但是後續的結果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他能」看到「,但卻無法」看見「
為什麼呢?
因為外部世界的各種色彩都能進入到他的眼睛裡,但是他卻無法辨認出任何東西。
我們要知道,正常人看世界,實際上看的是進入眼中的各種光線、色彩,然後再由我們的大腦把這些光線和色彩等等進行整合,區分出前景和背景,於是,我們就能辨認出來外部世界的和種東西,這就算我們能夠」看見「了。
但是,對這位復有的人來說,進到他眼睛裡的,只是混雜在一起各種雜亂無章的色彩而已,他是無法從裡面感到任何的秩序、任何意義的,他的大腦不知道該如何整理這些湧入眼中的色彩,於是,他就只能」看到「,卻無法」看見。
曾經有人把他領到一個車床前面,告訴他這是一個車床,有什麼用,說了半天,他瞪大眼睛,表示啥也看不見。直到他閉著眼睛,上前把整個車床摸了一遍,再退後回來,說,「嗯,這回我能看見車床了。」
因為他摸了一遍之後,腦子裡就已經把各種觸覺整合出一個完整的形狀了,通過大腦預設的信息,終於知道這是一個車床了,於是就「看見」了。
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呢?
其實是想說,我們看到的世界是受到我們大腦里預設的信息影響的,如果父母不學習,那麼就會受到生物本能的影響,把孩子一些正常的行為當做錯誤的行為,把孩子正常的需求看作是不聽話。
例如,1歲多的孩子特別喜歡扔勺子,如果是本能,我們就會認為,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太難帶,於是,就給孩子扣到了不聽話的帽子,而這個不聽話就會成為我們大腦里認識孩子的一種預設,於是,以後,我們再看孩子的一些行為就會不自覺的往不聽話上面靠,於是,在這種互動中,孩子就真的不聽話了,最後,就變成如何教育一個不聽話的孩子這樣一個問題。
而如果這時,有一個家庭教育指導師告訴家長,這是因為孩子空間秩序敏感期,他在用扔勺子這樣一種方式在探索空間,幫助家長看見孩子背後的真實需求,那麼,家長是不是就不會認為孩子有問題,反面認為孩子是個聰明的孩子呢?
而到了青春期,家長最大的困擾就是孩子叛逆,於是,就想著和孩子鬥志斗勇,讓孩子聽自己的,如果這時有一個家庭教育指導師告訴家長,青春期的孩子從發展的意義上已經是個成年人了,做為父母應該把孩子當做成人對待,不要再控制孩子,而是把決定權還給孩子,那麼矛盾就會少很多,並且,如果家長給到孩子支持,孩子就會放心的去探索,最後,一定會在探索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
所以,當我們用發展,用成長的眼睛去看待孩子的成長的時候,其實我們會發現孩子他是多麼的努力想要成為爸爸媽媽心裡的好孩子。
但是,前提是父母要有一雙發展的眼睛,而想要擁有這樣一雙眼睛,需要父母自身的成長,也需要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幫助。
而做為家庭教育指導師,想要幫助家庭獲得成長是需要有豐富的心理學,社會學,人文科學的知識,並且還要立足這個家庭本身的一些情況給到一些方法,所以,是比較複雜的,對家庭教育指導師的要求也比較高。
這也是家庭教育指導師工作之難的原因。
並且可能需要團隊協作完成,所以,在花友群,我會鼓勵大家分享自己的育兒心得,以及專業的與孩子有關的知識,讓大家互相探討,互相成長。
正所謂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團隊的力量永遠是大於個人的力量的。
而於我來說,我更喜歡做一個指導家庭發展,追求幸福的家庭教育指導師。
不過,現狀是大多數人喜歡為問題買單,卻很少有人喜歡為幸福埋單。
但是,我相信總有那麼一天,人們會願意為幸福埋單的。
以上是我對家庭教育指導師的一些思考,歡迎探討。
花姐姐,家庭教育指導師,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耐心的陪伴,父母的成長也需要有人耐心的陪伴,願我能陪伴家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