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殺》:首周2.1億,豆瓣7.7,這場羊與牧羊人的對決太爽了

從《龍蝦刑警》、《來電狂響》,到《小小的願望》、《你是兇手》,購買國外優秀電影的改編權,推出同名「漢化版」儼然成了華語電影圈的新風尚。

走心一點的,如《來電狂響》,會儘可能地漢化"舶來劇本",在保留原版故事架構的基礎上加入本土化的人物、情節;敷衍一點的,如《小小的願望》,連鏡頭、台詞都懶得重新設計,宛如重新配音。

但尷尬的是,無論「漢化版」怎麼做,似乎都難以俘獲觀眾芳心。

改的多了,觀眾會說它不尊重原版;改的少了,與原版太像,觀眾又會親近原版,說導演犯懶。

直到上周,陳思誠監製、肖央領銜的翻拍片《誤殺》上映。

《誤殺》

首周票房突破2.1億元,同期電影第一,即便是自帶「天王流量」的《天·火》也敗在了它的手下。

豆瓣評分7.7,貓眼9.5,淘票票9.3 ,「799」的超高口碑依舊是同期第一。

票房、口碑雙豐收,這樣的電影不算是爽片,誰算呢?

1:「Sheep Without a Shepherd」

無數大V刨底後,多數觀眾都知道了《誤殺》翻拍自印度電影《誤殺滿天計》,但如果細究,這個故事其實最早出現在2013年的印度電影《較量》。

名字不同,三個故事卻基本一致:主角是一位資深影迷,有一個幸福溫暖的家庭,直到家庭成員失手殺死了當地警察局長的兒子。為了家庭,這個男人只能用「電影蒙太奇」瞞天過海,掩蓋真相。

用電影蒙太奇掩藏罪案,瞞天過海,如此「高概念」的故事初次觀看一定會爽,但事不過三,最後出場的《誤殺》顯然要在故事之外加入其它亮點。

「Sheep Without a Shepherd」。

開場,影片的英文翻譯就讓我大吃一驚:英文直譯羊群沒了牧羊人,引申義則是烏合之眾。

綿羊溫順,牧羊人強勢,一強一弱看似和諧,實際上卻充滿矛盾與對抗,如果丟失了牧羊人,羊群的行為又極易失控,成為烏合之眾。

人為刀殂我為羊肉,這可比單純的「誤殺」有意思多了。

肖央飾演的李偉傑,工作勤勤懇懇一絲不苟,生活上與人為善,喜歡打抱不平,專愛幫鄰里鄉親出謀劃策,但面對仗勢欺人的警察時,他又低下了頭。

面有不悅,卻又不敢反抗,宛若牧羊人皮鞭下的綿羊,偶有反抗,最終只能歸於平靜。

妻子與女兒失手殺死素察,李偉傑決定瞞天過海,丟棄素察的轎車時,一群綿羊恰好從他的身旁而過。

綿羊依舊低頭吃草,眼神卻滿是警覺。

還有一閃而過的綿羊,警匪對峙時被流彈打死的孤羊。

以及電影結束,那隻被埋藏於墓碑之下的死羊,羊死了,但公眾怒火卻被點燃了。

攻擊警署,打傷警察,被「牧羊人」欺壓許久的她們發泄出了全部怒火,可惜的是,怒火卻成了新的暴力。

他們成了「烏合之眾」。

2: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隱藏所有的犯罪證據,藉助電影「蒙太奇」瞞天過海,運用公眾情緒向警局施壓。

看過一千部懸疑电影後,李偉傑對犯罪「套路」可謂爛熟於心,用的更是有模有樣。

幾乎無懈可擊。

沒了獵人,狡猾的狐狸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失去了修煉的機會。

《誤殺》中,陳沖飾演的警察署長拉韞便是那塊「磨刀石」,與李偉傑相輔相成,在不斷較量中此消彼長,探索這場誤殺的真相。

看完一千部懸疑電影,李偉傑認為世間再無離奇的故事;看過一千個案件後,所有罪案對拉韞而言也是小菜一碟。

愛子素察消失多日,其座駕被丟棄河塘之中,手機也遭人破壞,唯一的證據只是兒子曾與李偉傑之女平平參加過同一個夏令營。

嫌疑人一家口供一致,路人、商販、司機為他們做不在場證明,公眾更是堅信這場勢力懸殊的審判有貓膩。

所有證據都證明李偉傑無罪時,拉韞卻發現了不對之處:眾口一詞的證言、完整閉合的證據鏈很可能是被人剪輯而成,用電影常用的蒙太奇打破了時間線。

沒有證據,尋找證據,在數百部電影中探究李偉傑的心理活動;沒有證言,創造證言,用脅迫手段,讓安安承認母親與姐姐的殺人行徑。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拉韞憑藉「牧羊人」般的警覺,一次又一次地突破李偉傑一家的心理防線,抓到案件的關鍵證據。

兒子失蹤,正義的母親化身神探,承受公眾與丈夫的誤解,突破千難萬險,尋找罪犯。

拉韞視角下,這部電影應該叫做「颶風營救」中文版或者是「網絡迷蹤」plus,可惜的是,她的兒子一出場就敗光了觀眾對陳沖的好感。

紈絝,不思進取,欺壓弱小,拉韞不一定是罪惡的警探,她的兒子素察卻是百分之百的大反派。

最終,拉韞找到了證明李偉傑一家有罪的直接罪證:素察強姦平平的視頻。

夢中,她看到兒子,也感受到了李偉傑的絕望。

3:翻拍,這樣就對了

風起雲湧的電影市場,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股新風潮,現階段,翻拍片無疑是最in​g、最潮、最火的。

國外大獲成功、國內擁躉頗多的電影為藍本,搭配本土化的語言與台詞,再加上頗具人氣的華語影星。

故事、演員、本土化的努力都堪稱完美,但可惜的是,華語翻拍片都沒能擺脫濃厚的尷尬感,宛如一盤不生不熟的夾生飯。

礙於審核尺度,閹割原版故事幾乎成了所有翻拍片不得不為的一件事,有的甚至還需要重拍,換主演。

審核早已存在,用過線的故事挑戰審核無異於以卵擊石,如此行為的噱頭意味遠大於導演對電影的愛。

反觀《誤殺》,李偉傑一家過失殺人後隱藏罪行,破壞證據,已然觸犯了法律。

為了順利過審,導演將故事發生地搬到了虛構的東南亞城市,並且從影片開始就將片中的警察賦予了「暴力」的負面形象,並且在結尾升華李偉傑形象,讓他用自首平息暴亂。

原版結尾犯罪嫌疑人逃避懲罰的戲份被更改,但觀眾卻絲毫察覺不到尷尬,李偉傑的目的不過是為了保護妻女,目的實現了,他自然會回歸那個軟弱的自己,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更難得的是,故事之外,《誤殺》還有著導演對世界的態度,藏著他對電影的熱愛。

原版中,李偉傑的行為被默認為百分之百的正確,拉韞與丈夫成了欺負公眾的大反派,但該片中,導演卻跳出了對兩個主角的描述,讓公眾進入故事。

「聞有吏雖亂而有獨善之民,不聞有亂民而有獨治之吏。」

故事前半段,警察被導演有意識地塑造為反派,李偉傑、頌恩等小人物成了獨善之民。到了後半段,導演開始質疑這種群體確信,等到反抗演化成暴力後,拉韞與市長又成了獨治之吏,觀眾對李偉傑、拉韞的態度也悄悄地發生了變化。

這樣的轉變夠大膽,卻沒有挑戰華語觀眾的觀影習慣,實現了兩者間的平衡。

最後,夸一下影片中的「電影梗」

隱藏罪案,學電影;破獲案件,看電影;解構案件,用蒙太奇。

還有諸如「一千部電影」的台詞,各類電影場面的自然切入……

這樣的懸疑片,看一部頂五部。

碼字民工:小配角

免費編輯:威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