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器!「北斗」2020年將完成全球組網,GPS不在一家獨大

2019-07-16   武器正能量

前不久,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第46顆「北斗」導航衛星,進一步提升了國產「北斗」衛星定位系統的網絡覆蓋能力與綜合服務保障性能。自去年11月第41顆「北斗」上演「驚天逆襲四小時」以來,中國在獨立研發衛星定位系統的道路上後發先至,繼美國GPS、歐洲「伽利略」、俄羅斯GLONASS之後,將逐步成為第四個擁有自主研發建造衛星定位系統的國家和組織。特別是在民用領域之外的軍事等高度機密領域,隨著「北斗」的不斷完善並投入使用,GPS將不再一家獨大。

之所以說去年11月第41顆「北斗」在最後四小時成功扭轉局勢,這和一項特殊的國際規定息息相關。因為,在發射火箭的當晚近12點,距離國際電聯規定的頻率申請失效時間僅僅只有4個小時,一旦超越了這個時間,即便「北斗」成功進入預期軌道,也無法搭上全球衛星導航網絡建設的末班車。因此,這次成功發射不僅體現了中國航天人勇於挑戰的自信與勇氣,更是中國在航天領域特別是衛星定位系統研發領域強大實力的體現。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隨著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將兩顆北斗導航衛星如期送入運行軌道,隸屬於「北斗三號」的這兩顆組網衛星,也正式實現了北斗衛星定位系統的全球組網。

根據此前中國航空航天工業部的透露,自2009年正式啟動建設的「北斗三號工程」聚集了我國航空航天領域的眾多核心部門機構,以及一大批頂級技術精英,經過數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經全面突破了系統核心關鍵技術,進入到了項目落實關鍵階段——即「北斗」衛星的聯網布局階段。也正是從這一次成功發射開始,截至到不久前第46顆「北斗」導航衛星的成功發射,北斗組網衛星的一系列高密度發射不斷拓展了網絡覆蓋範圍。預計到2020年左右,「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將基本具備全球服務能力。

提到衛星定位系統,普通民眾最為熟悉的莫過於美國研發建設的GPS,特別是在民用領域,比如大家習以為常的手機定位導航,就得益於GPS的強大網絡覆蓋能力。儘管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國家都在大面積地使用GPS,但從國家發展特別是國防安全角度來說,長期依賴於他國的衛星定位系統,無疑時刻存在著安全及信息泄露的隱患。特別是在軍事等許多尖端領域,衛星定位系統作為大國重器,直接關係著國家的穩定發展。

從目前全球範圍來看,在衛星定位系統占據先期發展優勢的是美國和俄羅斯, GPS與GLONASS兩大系統各自擁有20多顆衛星,已經提前完成了全球組網工作,具備了覆蓋全球的定位能力。目前來說,與GPS相比,「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儘管還存在著一些差距,但在信號質量、中低緯度定位性能等關鍵技術環節上已經同GPS不相上下。與此同時,隨著「北斗三號」組網進程的不斷推進,未來「北斗」衛星定位系統進一步提升與優化,有望全面超越GPS。

追根溯源,我國自1985年提出了「雙星」設想(以兩顆地球同步衛星實現聯網定位),以及1994年「北斗一號」項目啟動以來,經歷了二十多年的追趕,目前已經後發先至。特別是在2000年,「北斗」衛星定位系統與歐洲「伽利略」定位系統共同向國際電聯申報,按照相關規定,在七年內進行導航衛星的發射以及組網工作。

可以說,從2007年2月首顆「北斗」衛星一飛沖天,到不久前第46顆「北斗」延續輝煌,中國不僅趕上了全球衛星導航網絡建設的末班車,也將在持續發力追趕中,開啟國產衛星定位系統發展超越的全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