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顯示:全國餐飲行業收入6026億元,同比大幅下跌44.3%;其中,3月份收入1832億元,同比大幅下跌46.8%。目前,餐企復工過程中面臨多重壓力,其中營收大幅減少(占比90.69%)、人力成本壓力(占比80.88%)以及門店租金壓力(占比77.45%)位居前三,隨後是供應商應付帳款、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漲以及外賣等第三方平台服務費,如何擺脫困境成為餐飲經營者棘手的問題。
策略一:打造優質品牌餐飲
品牌的打造不是孤立的,要依賴於產品與服務的口碑,而打造品牌的首要因素是餐飲人才,因為人才是企業的「財富」,而不是企業的「資源」。
每一道菜點就是餐飲的產品,創造膾炙人口菜點的人才就是廚師,他們不僅參與菜品的創造,也是菜品的靈魂塑造者。正如米其林餐廳評選,儘管有不少爭議,但是從某種意義上,提升了廚師群體的知名度與社會地位。越來越多的名廚從後場走到前台,參與品牌活動、品牌代言、出書、做電視節目……這也是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強品牌活力、延緩品牌老化、維護品牌形象直接有效的方法。
此外,優質的餐飲品牌是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備受食客青睞,同時也是商業地產商重點關注引進的互惠合作夥伴,會為他們提供最佳的位置和最優惠的租金,還會享受不同等級的裝修補貼以及免租期等特殊待遇。
策略二:打造安全放心餐廳
2020年是食品安全衛生重建的一年。餐飲人要始終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就像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沒有僥倖,只有敬畏。
據悉,在疫情緩解後,很多餐飲企業已經將食品安全放在了核心理念的高度上,並且落地實施,如:嚴把病從口入關,拒絕烹飪野生食材,選擇有機食材,加強食材可追溯等;後廚的監管方面也規範了消毒流程,增加了消毒設施設備。
此外,餐廳的就餐距離加大,中餐分食制通過推廣「一人兩筷制」的模式來打造安全放心餐廳。
策略三:回歸品味致敬傳統
對於餐飲來說,好吃的菜品,舒適的服務,才是讓顧客回頭的關鍵,否則一切都是虛談。
曾有很長一段時間,餐飲行業的人迷戀單品爆品思維。原本的爆品單品思維,是集中力量打造一個流量入口,後來被曲解成為只做一個品類中的一個產品,縮短供應鏈,減少人工難度,用超級營銷成就市場占比,導致一些餐飲店的產品單一,口味簡單,在短暫的火爆之後迅速消亡。如今,經歷市場冷清之後的這些餐飲店,回歸本質的呼聲越來越高,也呼籲餐飲人回歸匠心,真心打造出本味、鮮味、香味、滋味並舉的產品。
未來餐飲也應該在傳統與食客口味上找平衡。比如,在不同季節,選擇不同食材與口味的搭配,對傳統進行改造和創新;不同的城市都應該有專屬的獨特味道,應該是有性情的、可以把城市文化與飲食傳承有機融合的格調餐飲。
策略四:藉助網絡完善信息化業態
新冠肺炎疫情之前,餐飲人都忙於門店經營,而忽略了對自身信息化業態的完善。
或許是餐飲人自身對信息化基礎設施認識有限,或許是對企業數據資產重要性的忽略,忽視了私域流量的建設,而將品牌流量、會員數據、外賣資源全部交給了網際網路大平台。疫情來臨之後,外賣對於餐飲來說,不僅是一個輔助收入渠道,更是重要的救命稻草。但在疫情已經到達高峰期的時候,開始打造自己的外賣體系,既難以讓顧客信任,也沒有時間來培養顧客習慣,只得被第三方平台抽取更高的佣金,無形中也讓成本增加。
好在,有越來越多的餐飲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平台,並且初見成效。
策略五:線上線下對接社區化服務
社區餐飲從來不是新市場,它更加貼近消費者,能夠滿足消費者的便利性需求。
疫情期間,人們的流動性降低,但是對於餐飲的要求並不會減少,很多顧客備好了鍋碗瓢盆,親自操刀。但是對於一些專業性強的菜點,並非普通老百姓可以掌握的,面對這一需求,餐企可加強自己私域流量的使用,如微信朋友圈、小程序以及外賣等渠道,一些特色餐企也可以強強聯合共同打造網絡銷售服務平台,強化集中配送,開賣半成品。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中餐半成品不是速凍食品,而是將一些新鮮的食材洗切好,甚至要經過煎、炸、煮、烹等技法對食材做預先熟化,並將料包和食材分開包裝,出產後儘快送達顧客手裡,顧客買來後在家僅需簡單翻炒,零門檻就可烹制美食大餐。
(燕都融媒體記者 易旭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hw0wnEBiuFnsJQVYkU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