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奇葩?在國外這樣上課都可以?| 話題

2019-10-25     藝術留學小百科

隨和,自由,易掛科

這是大多數人提到

國外上課方式與國內的區別

最經常出現的三個詞語

無人監管的課堂

存在感低的老師

電火花四射的教室

多種模式選擇的上課方式

國外的課堂可比變形金剛魔幻

然而,這樣的課堂

可以說是一道「自由的難題」——



隨和 是因為藝術教育行業的平等環境,學生與老師都以獨立藝術家的身份互相交流,師生界限沒有那麼黑白分明

自由 是因為國外教學氛圍和講課方式,習慣共同探討自我表達自由引導的方式。

掛科 則是因為國外在創作邏輯作業要求上都非常嚴格,獲得學分要比在國內大多數高校難,而國外自由的教課方式,也更要求學生以足夠的主動性即時性儘快適應完全自主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在健身房都在啃書的名校學生。

「教育不是對既定事實的學習,而是對思維方式的訓練」

——愛因斯坦


這種上課方式到底可以有多自由?多奇葩?下面這些在國外院校見到的清奇課堂,或許可以開開你的眼界——






一、上課如同打遊戲過關卡

國外的學校大都意識到了傳統老師講課模式的課堂效率很低,而發展出了一套以遊戲、課堂活動、解謎、甚至運動的方式,來代替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方式,獲得了顯著的成效。

「 動覺學習:

即結合身體運動來學習,而

不是僅僅通過靜態講座或觀

察演示來學習

這種方式不僅使參與者更全神貫注,而且通過觸覺動覺等感官的參與,肢體的感知與協調配合,使學生更能夠對所學內容培養出慣性和個人感覺、收穫靠單純背書很難得到的知識經驗,而這種方式,卻在國內極少被提及——

用遊戲得分兌換學分??


自由?奇葩?在國外這樣上課都可以?| 話題


一位來自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大學教授就通過讓學生玩憤怒的小鳥通關來培養力感遊戲得分與學分掛鉤。力感就是對力的感知,而憤怒的小鳥實際上就是一個培養力感的遊戲,用遊戲來教學,簡直是天才之舉。


僅憑藉手機遊戲的觸摸屏操作,就輕鬆解決了力學感知這一教學難題,不僅如此,他還自己設計編程了一些小遊戲,來教授不同的知識,從側面反應出國外許多高等院校老師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強的特點,喜歡直接把創意帶進課堂。

用電火花作畫鍛鍊辨認度??

一手火線一手零線,在紙板上用電火花作畫,這種硬核的上課方式真的是讓人捏一把冷汗,但是實際上,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這種作畫方式啟發了學生打破所有材質的限制、靈活地將周遭的一切融入創作,產生出更符合未來趨向的藝術作品

而且這種創作方式也極大地考驗了繪畫的準確度、構圖和辨認清晰度,對於習慣了隨意潑灑的藝術學子來說,提出了非常高難度的專業要求。





二、豆袋教室比在家還爽


國外的課堂到底有多隨意?可能你走進教室的那一刻,看到的不是整齊嚴肅的桌椅,而是一地軟啪啪的豆袋,有些同學甚至葛優癱在豆袋上戴著耳機,而老師的存在感接近於無。你會可能會在心裡驚嘆,在這樣的教室,還學得下去嗎?


但是實際上,對於國外的老師而言,學習本就不是一件需要過多約束的事情,而是一件完全自由自主、自我安排的事情,既然如此,不如就把教室做成一個舒適的家,而紀律要求,只需要不影響他人就足夠了。

因為這個教室的主角,不是老師,而是你自己。

「 老師悖論:

(Teacher Paradox)

即在課堂上,老師越不重要,

才越重要。



傳統教學觀念里,老師類似於一個指揮,棍棍指到哪兒,學生的眼睛跟到哪,一個絲毫鬆懈,就不知道講到哪去了。

「大腦不是需要填滿的水壺,而是需要點燃的木柴」

——普魯塔克


但在國外常用的 UDL學習法 中,老師只是一個學習助手,幫助你解決你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而課程變成學生自己選擇學習方式、安排學習內容來完成每節課上固定的「學習目標」

「 UDL學習法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

全方位學習設計

旨在通過全方位課堂設計

讓各類型學生

都能參與到學習中來


UDL學習法提倡教師讓步,通過各種技術輔助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且更靈活舒適的學習工作空間、更豐富多元的學習方式、更注重自我表達的課堂氛圍、更模糊的課上課下邊界,也能讓所有學生都願意更參與進來,不把學習看成與生活隔離的部分


教室後排,參與式的「電腦流程」完全代替了老師講課



三、課堂上的選擇比食堂還多


然而比老師讓步更神奇的是,在課堂開始前,你有可能需要自己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無論是視頻、書本、做題目、甚至遊戲、實驗、紀錄片,你在課堂里的選擇可能比食堂飯菜的選擇還要多。

同一個教室,不同的學習方式

這就是在國外最先進的 6C課堂 ,讓你每一次上課前都有一個「遊戲模式選擇」的環節,不同的模式適應不同的人,而又都能達到優秀的學習效果。


6C課堂,即以Choice(選擇)為主導,來引導Collaboration(合作)、Communication (交流)、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Creativity(創意)和 caring(愛),它所立足的理念在於,人生而是有自我選擇意願的,而單一的課程內容會給人生硬感和強迫感,因此給予選擇、因才教,會讓知識的吸收更具效率。

自由?奇葩?在國外這樣上課都可以?| 話題


除此之外, 6C課堂非常注重課後展示環節,交作業和展示的方式沒有具體要求,鼓勵創新媒介,你可以交一個小短片,也可以交一個裝置,你的想像力是唯一的限制



四、戲精課堂,隨時來戲


動不動面臨人類末日,頭腦風暴合作解決問題。「戲精課堂」總是充滿激情。國外的課堂總是喜歡提出困難,讓所有人以角色扮演、頭腦風暴的形式合作解決困難,上課氛圍就如同一場無休無止的狼人殺




這種方式看似空想,但卻演化出了無數的社會實驗社會學悖論,產生了只有一幫全神投入的戲精才能產生的研究結果,有一些,甚至被改編成了電影——

哲學課堂上的末日指南




在電影《末日哲學家》中,最後一節哲學課上,老師帶領20名學生參與思想實驗。他們由教室跳進了一場核輻射末日的防空洞中,而防空洞內的氧氣及食物只夠10人存活一年。

這個實驗最後演化出了非常多稀奇有趣的世界末日生存方式,也引發了大量哲學思考,成為了最經典的課堂實驗之一

複製國家制度的社會學實驗




在電影《浪潮》中,一個老師在課上為了讓同學熟悉「國家體制」 ,而成立了一個叫「浪潮」的組織,許多學生為了好玩參與了這個課堂實驗,最後沒想到入戲太深,引發了一場學校內的法西斯獨裁。這個故事改編於1967年4月克柏萊中學的一場試驗,只持續了五天,卻是20世紀最聳人聽聞的社會學實驗之一。

小戲怡情,大戲傷身哦,奉勸同學們還是戲少一點為好。



五、動不動就進博物館 / 面見大師


在國外讀書的人最讓人羨慕的就是,進博物館也太方便了!!!見大師也太方便了!!!


國外學習最直接的優勢可能就是本土資源了。教室直接搬進博物館,對著課本上的實物學習,每一個細節和變化都讓你深深體會到,說不定還能發現前人沒有發現到的奧秘。

不僅如此,名流資源也相當豐富,經常有機會與電影、時尚、動畫大師溝通,在生活中了解他們,在學習上借鑑他們。

而國外的大多數藝術與設計學院的老師,往往有著自己的工作室、與大公司、大品牌的良好對接,以及在各自行業中的重要地位,還能帶你直接參與現實項目無縫過度到產業當中……

可以說,能成為他們的學生,就是賺到。



你對於這種充滿創意和實踐性的

燒腦又暢意的上課方式怎麼看呢??

其實,國內也有非常多新型教育方式的嘗試

但在國外,這些都已經成為了常態

對於留學後上課方式的巨變

你有準備好嗎?

或者你當初是怎麼適應的呢?

怎樣的自主性和創意思維

才足以應對這道「自由的難題」呢?

快來評論區,

分享你的看法和經驗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fpeBm4BMH2_cNUgIo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