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在點外賣的時候,同事對我說,「你每在手機上下一次訂單,就給外賣平台的大數據做了一次貢獻。」
想來有趣,在網上購物、訂外賣、手機支付已成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現在我們每天的吃飯、睡覺、工作,甚至娛樂產生的「數據」都會通過某種手段被保留和集中起來。
根據IBM調研的說法,人類每天生成的數據涵蓋我們發送的文本、上傳的照片、各類傳感器數據等所有信息,相當於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因特爾公司執行長Brian Krzanich也曾表示,到2020年網際網路用戶每天將產生1.5GB的數據。
丨什麼是大數據?
1980年,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將大數據認為是「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這是第一次提及「大數據」。
阿爾文·托夫勒
而到了2001年,美國格特納公司的分析師道格拉斯·蘭尼首次從大數據特徵的角度對其進行了相對明確的定義,他強調大數據必須具備3V特徵,即容量大、多樣化和速度快(Volume,Variety, Velocity)。
2012年世界經濟論壇上發布的一份題為《大數據,大影響》的報告宣稱,數據已經成為類似貨幣或黃金的經濟資產。
之後大數據的特徵也從最初的「3V」變成「6V+1C」。即數據體量大(Volume),類型多樣化(Variety),處理速度快(Velocity),應用價值大而價值密度低(Value),數據獲取與發送的方式自由靈活(Vender),準確性(Veracity)以及處理和分析難度非常大(Complexity)。
總之,大數據的這些特徵,昭示著我們正在進入的這個時代,有許多新的挑戰,也有許多潛在的機會。
丨大數據應用的前景怎麼樣?
根據網際網路三定律中的邁特卡夫定律,對網際網路技術價值的認知,給出了一個最基礎的範疇,即網絡價值與網絡使用者數量的平方成正比。現在,每天會產生450億的微信條目。用手機的網民已經達到8.17億。
看似是一句簡單的道理,但卻給很多真正的重大技術應用提供了一個最簡潔但卻最為實用的數學結論。也正是基於這個基礎,一個巨大的市場也正在向我們襲來。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帶來企業經營決策模式的轉變,驅動著行業變革,衍生出新的商機和發展契機。
如果說把大數據比作一種產業,那麼這種產業實現盈利的關鍵,在於提高對數據的「加工能力」,並且通過「加工」實現數據的「增值」。
它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更在於對這些含有意義的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之後產生的價值。重點並不是我們擁有了多少數據,而是我們拿數據去做了什麼。核心就在於:整理、分析、預測、控制。
不論是哪個行業的大數據分析和應用場景,可以看到一個典型的特點還是無法離開以人為中心所產生的各種用戶行為數據,用戶業務活動和交易記錄,用戶社交數據,這些核心數據構成一個完整的大數據生態環境。
作為一個能夠改變產業應用的技術,只有切實落地才能帶來真正的價值。
但是從整個大數據發展現狀看,受基礎環境、數據彙集、行業應用等因素影響,當前大數據在金融、網際網路、電信、政務這幾個領域的發展水平最高。而相對應的,在工業、農業、醫療等領域的應用則相對薄弱。
從行業性質來說,由於金融、網際網路等領域的信息化程度高、商業模式較為成熟、項目周期較短,且數據應用價值便於評估,相比於其他行業能夠吸引數量最多的大數據企業參與。
好消息是隨著5G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慧的快速普及,大數據的應用場景、商業模式也擁有了更多的發展可能;科創板的開板,也為想要數字化企業的資本來源提供了更為長久的動力。
大數據的概念從誕生至今已過了將近幾十年,可以預見,當大數據技術與實體經濟的不斷深入融合,大數據行業將迎來一波新的市場紅利,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