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王后不簡單,曾為國解連環,被贊第一「巾幗」!

2020-04-01   99萬閱讀

奇怪的是,這些劇的男主角們都表現平平,反而是一些設定霸氣的女性角色比較出彩。例如《完美關係》中,既能手撕渣男,又能馳騁職場的斯黛拉:



還有韓劇《梨泰院Class》中的女主趙伊瑞,打起霸凌他人的惡女,也是毫不手軟(當然,咱不是提倡打架哈):



寶姐真心希望這樣的女性角色能越來越多~好滿足一下大家的「大女主」心理。


其實吧~雖然現在的電視劇總愛塑造瑪麗蘇、傻白甜,再優秀的女人都靠男人上位。但在咱們的歷史上,大女主還真不少!


大家最熟悉的木蘭~


她們生活在男性主導的社會裡,卻能憑藉自己的智慧活出精彩~例如,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君王后


君王后是戰國齊襄王的妻子,據說她非常聰明,靠著一件玉飾名留青史。



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次,秦莊王想要試探齊國國力,於是派使臣出使齊國。使節見了齊王和王后,取出一件環環相扣的玲瓏玉器,說:


聽說齊國人都聰明,想來齊王和王后一定更是佼佼者。

剛好,我們大王最近遇到一個難題,不知兩位能否幫他解答,將這隻「玉連環」解開呢?



在場的大臣圍著看了一圈,都一籌莫展。齊王急得暗暗冒汗,如果解不出,豈不是丟了齊國的臉面?


結果君王后從容接過玉連環,吩咐侍從取來一個鐵錘,二話不說就砸了下去


然後袖子一揮,輕描淡寫道:喏,這不解開了嗎?



如果寶姐當時在場,定要給君王后鼓掌叫好!


但同時又有點可憐那被砸碎的玉連環,畢竟,雕一件玉連環可不是容易的事~更重要的是,它的身上,還承載了神秘的寓意呢。



大家見過最簡單的玉連環,大概是這樣的:



只有兩個環,相互套在一起,好像兩隻手鐲扣在一起似的,相互環扣、無法分離。


當然,縮小版的玉連環更加多見,像是將2枚戒指無縫對接:



不過隨著環數的增加,玉連環的相扣方式也更加多變起來


比如更加複雜的三連環、四連環



四連環還有著不一樣的相扣模式:



這種小型玉連環,通常可以用來製作成耳墜或玉佩。佩戴在身上,玉環之間會相互撞擊,形成叮噹悅耳的聲響~



甚至還有九連環,寶姐深刻懷疑,君王后砸的應該就是這樣的九連環:



你可能會想,古人怎麼這麼喜歡玉連環,一個兩個不夠,還要十個八個的串起來玩?自然是因為人家既有趣,又寓意美好呀——



據說雍正皇帝,就是玉連環的忠實擁躉者。


他曾命人繪製的《十二美人圖》中,有一位美人就頭簪菊花,手持一對雕花玉連環,坐在窗邊若有所思:



其實古人喜歡玉連環的理由,我們也能猜出一二。


玉環本身就是一個沒有起始和終點循環往復的環狀物。這在我們中華文化中,有無窮無盡、綿延不絕的意思。



而兩隻大小一致、花紋一樣的圓環相扣,沒有任何可以分開的縫隙,這就寓意了一種近乎永恆的關係



所以,玉連環就成了「永恆愛情」的象徵物。如果由男性送給女性,則代表「我願與你成雙成對,情愛永無盡頭」


這個習俗,從先秦時代就開始了。



在宋代,這種示愛方式更是被發揚光大。管他是三八婦女節、情人節還是七夕節,總之送上一對玉連環准沒錯!


到了元代,玉連環甚至還發展出一個美妙的升級版——開合玉環



這種款式很像是機關,乍看是一隻普通的玉連環,但扭一扭、轉一轉之後,又能拼合成完整的手鐲~一舉兩得哦:



當然啦,還存在其他不同機關模式的玉連環:



另外,古人會在中央的剖面上,刻一些情情愛愛的詩句,讓其更加富於情趣。


唐代人也將玉連環的寓意傳承了下來。詩人韋應物就特意寫了一首《連環歌》:


「荊山之白玉兮,良工雕琢雙環連,月蝕中央鏡心穿。故人贈妾初相結,恩在環中尋不絕……」



可見,這玉連環在古人心中的地位,和鑽戒也沒啥區別了~



不過,別以為玉連環就只是裝飾品,人家是有實用性的呢。


在古代,玉連環常常被用作腰帶上的環扣,被稱為「絛環」



使用的時候,將長絛帶的一端繫結在其中一個玉環上,再把絛帶繞腰身一周,然後將另一端穿入相對的玉環內,打個活扣,就可以讓腰帶固定了。


歐陽修說「連環結連帶,贈君情不忘」,就是說女子將繫著玉連環帶扣的腰帶贈給男子,就是意思將你系在心上



男子若時時佩戴絛環於腰間,也就是把對方時刻系在心裡。


除此之外,智慧的女人更是會將玉連環應用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將其吊在床帳的垂帶上,便是帳環,可以系束帳帷;如果縫在手帕一角,則能拴帶荷包、胭脂盒等。



細巧的玉連環則可以作耳墜,叫「連環珥」;又可以吊在簪頭,搖曳在鬢畔,當年的時尚icon都這麼戴的~



如果你是第一次見玉連環,難免會懷疑:這真的是無縫隙對接的?怎麼套上去的?真的只有砸碎了才解得開?


想要雕出玉連環,需要用到一個特別的工藝——掏雕



掏雕技巧,是指在一塊整的玉石原料上,琢出一對甚至一串的圓環。



也就是說,這些圓環是不可能先雕再套,而是一開始就雕琢成環環相扣狀的。


它們相互套合的狀態仿佛天然生成,在沒有機雕、純靠手工的情況下,實在是人工創造的奇蹟



就這樣,機智的老祖宗還覺得不夠好玩,大環的難度還不夠高,環數少也特簡單....咋辦?


所以他們提升了難度,開始掏雕各種「鎖鏈款」玉連環。


鎖鏈咱們也熟悉,不過還是一環套一環的模式。不過如果是金屬鎖鏈,大多有極佳的韌性,可以任由我們搓扁揉圓。



但玉鎖鏈的成型,只有一個辦法,即一體雕刻而成。


為了確保統一,必須選取足夠大的原料,篩掉瑕疵,結合玉石本身的情況做最好的設計。



像這種玉器上懸掛玉連環的,必要求玉石本身色純、料細、完整無裂痕和雜質,且色調統一。


經過嚴密設計、掏膛之後,一節一節活開玉鏈,其工程不僅嚴謹細緻不容出錯,還考驗雕刻師的耐心、穩定和技藝



所以,君王后那一錘子砸碎的,不只是難得一遇的玉飾,也是玉雕師們的心血呀~


如果現在有一條玉連環放在寶姐面前,要我解開它,寶姐寧可認輸也不會下錘子的。


而當年的君王后,在大殿上想必也是第一次見這玩意兒,卻能當機立斷,一錘破局!實乃大將之風。



君王后的果斷大膽,其實並不奇怪。她出生王侯將相之家,接受良好的教育,頗有見人識才的能力。


當年齊湣王被殺,齊湣王之子田法章改名換姓,扮成一個傭人躲在君王后家。



當時的君王后還只是個大家閨秀,卻直覺地認為田法章氣度不凡,不是一般人,就總是去給他送飯送菜。


一來二去,兩人就生了情義....並且生米煮成熟飯,等田法章繼位之後,她也順理成章的成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君王后」。


《東周列國·戰國篇》里的君王后


不過,君王后此後表現出來的政治智慧,也體現了這個女人不簡單。


丈夫去世之後,兒子田建繼位,在君王后的輔佐之下,齊國40多年沒有遭受過戰亂,這在烽火連天的戰國時期是十分罕見的。



其實吧~君王后一家人也很「老奸巨猾」,父親為了讓女兒坐穩王后的位子,就以「不媒自嫁」為原由和她斷絕關係。而弟弟則在姐姐的庇護下,掌握了齊國大權。


總之,最後這一家子還是贏了個盆滿缽滿~不愧是能破「玉連環之謎」的狠人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