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彥鋒
單位:天津市西青醫院
當前,隨著輸血技術的不斷提高和臨床診療理念的蓬勃發展,臨床輸血工作也駛入了一個由「量」變向「質」變過渡的時代。以往經驗型輸血模式愈發不能滿足新醫學的飛速發展,追求先進的輸血理念對疾病防治可謂意義深遠。這裡就輸血大事小說,談談輸血可能面臨的改變,旨在拋磚引玉,與同道共同探尋輸血發展的一點兒事。
1.科學輸血--限制性輸血
近年來,循證醫學、精準醫學的迅速發展為臨床輸血的科學化、規範化注入了活力。如何做到既保障血液的有效灌注,同時又降低輸血不良事件的發生,在貧血風險與輸血風險之間尋求恰當的平衡點,成為科學輸血的主流觀念。
(1)急性貧血
既往對嚴重創傷和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採取積極的輸血措施,主要目的是迅速恢復血容量,確保重要臟器的血流灌注和血氧供應。但很多研究指出,當活動性出血未得到有效控制時,大量快速地補血,不僅不能確保重要臟器的有效灌注,反而增加微循環壓力、阻礙血管收縮、加劇酸中毒、誘發嚴重的凝血功能障礙,使得繼續出血或再出血的風險進一步升高。特別是ICU貧血患者Hb閾值應控制在70g/L左右,待血壓穩定後停止輸血,這樣既可以保證患者貧血及微循環障礙得到糾正;同時又降低由於心肺血管壓力增大,循環超負荷引發的心衰、肺水腫風險。
(2)特殊人群貧血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老年人貧血的醫治也成為科學輸血研究的一項課題。由於老年患者慢性疾病多,且臨床表現不典型,病情變化迅速,故對老年貧血患者採取適當的限制性輸血策略,更有利於老年患者病情平穩轉歸。為老年患者過多、過急的輸入庫存紅細胞,有時不僅不會增加組織的氧合,還可能加大其心肺負擔,進而惡化病情。另外,老年人胸腺器官萎縮,免疫力下降,異體血的輸入還會抑制自身免疫調節,引發更多併發症。
目前新生兒最理想的Hb水平還沒有統一標準,低體重新生兒貧血輸血時機及輸血量的把握仍需臨床大數據研究的支持。由於低體重新生兒貧血是由包括生理、病理條件在內的諸多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所以輸血既要考慮新生兒出生後血液系統代償性改變的狀況,又要考慮新生兒能否承受輸血狀態以及由輸血引發的輸血反應、感染等風險。非輸不可的情況下,宜選擇小量、慢速輸注,這樣可以避免高血鉀、高血糖、代謝性酸中毒的發生,並降低免疫抑制引發的血源性感染。
(3)圍手術期輸血
圍手術期實施限制性輸血,其術後長期死亡率與非限制性輸血相比無明顯差異,而術中死亡風險則減少近一倍,術後感染風險亦能降低三成。特別是心臟病類手術,限制性輸血可以有效地降低充血性心衰、心梗、腎衰等不良事件的發生。在骨科手術中,輸注過多紅細胞還會增加下肢血栓發生率。
2.輸血療法的探索
傳統輸血療法是以異體成分血為中心,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漿、血小板等,簡單來說,就是將一個人的血液成分轉輸給另外一個人。目前輸血工作承載更多的是血液檢測、安全與存儲方面的問題。但在治療方面卻存在著很大的空白,輸血工作若要突破瓶頸,需不斷挖掘新的技術與方法,貼近臨床治療領域。目前,除高尖端技術外,經典血液技術如血液成分單采術、血液免疫吸附術等也在多種疾病的醫治中發揮獨到的作用。如將血液單采技術與血液等容稀釋相結合,通過血液成分稀釋,能夠有效地改善微循環障礙,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造血幹細胞生成。此法對腦中風後遺症、糖尿病併發症、高黏血症、冠心病等治療都具有顯著的療效,為心腦血管、代謝性疾病的防治指明了一個全新的方向。血液免疫吸附術最早應用於治療重症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重症發作。近年來,隨著吸附技術與吸附材料不斷進步,其臨床應用也從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療逐步拓展到代謝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症(MODS)等疾病。大大提高了重症疾病的救治水平,降低了病死率。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免疫療法作為一種治療腫瘤的新型精準靶向療法,經過數年優化改良,亦在部分臨床腫瘤治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NK細胞、巨噬細胞靶向療法也在進一步試驗中。細胞療法作為一種能夠精準、快速、高效,從本質上為重險疾病提供解決方案的治療方法,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也許,輸血工作從實驗室走向臨床診療是一個長期過程。但自2016年國標委在「臨床醫學」下增設二級學科「輸血醫學」後,輸血學科的全面建設即拉開帷幕。從隸屬於檢驗科下的一個專業技術組能否轉變為臨床診療的新型學科,輸血面臨的挑戰遠遠大於機遇。也許對科學、先進「輸血」的探尋將是一條漫長而坎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