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組織在法國舉辦杜瓦底座移交儀式。至此,由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克服了重重困難,按期開展杜瓦底座接收及吊裝準備工作,為「人造太陽」核心設備後續安裝工作的全面開展創造有利條件。
「人造太陽」是可控核聚變裝置的俗稱,聚變反應是太陽以及其它恆星能夠永不停歇地發光發熱的能量來源,由於資源豐富及固有安全等優點,受控核聚變能被認為是人類最理想的終極能源。
ITER計劃是規模僅次於國際空間站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計劃,2019年9月,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正式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組織簽訂了TAC1安裝合同。TAC1安裝標段工程好比核電站核島里的反應堆、人體心臟,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工作是安裝杜瓦結構及杜瓦結構和真空容器之間所有的系統。
面對「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三新」工程,中法聯合體將強強聯手。該項目由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牽頭,攜手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中國核工業二三建設有限公司、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法國法馬通公司參與組成中法聯合體,以工程總承包形式正式中標ITER TAC1安裝標段。
吊裝安裝杜瓦底座是該標段第一個重要工程節點。據了解,杜瓦底座是托卡馬克裝置壓力容器的底座,承擔著重要安全屏障作用,是托卡馬克裝置安裝第一個重大組件,吊裝重量1200噸,設備最終就位偏差不超過2mm,吊裝操作難度大、測量技術要求高,其安裝精度、進度都對主體結構及重要部件安裝產生重要影響。
ITER計劃即為驗證核聚變反應堆系統的工程可行性而生,是規模僅次於國際空間站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計劃。目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組織和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及美國等七個成員方共同推進該計劃實施。
中核集團董事長余劍鋒表示,這是有史以來中國企業在歐洲市場中競標的最大核能工程項目合同,同時也是中國核能單位首次以工程總承包形式成功參與國際大科學工程項目。該合同的簽訂是中核集團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又一次堅定落實,意味著中國三十多年不間斷進行核電建設所形成的工程總承包能力和五十多年的核聚變技術積累和國際影響力獲國際核能高端市場認可。
這次是中國向核能高端市場邁出的實質性步伐,將為我國深度參與聚變國際合作、自主設計建造將來中國聚變堆奠定堅實基礎。
在法國建設中的ITER計劃是世界上最大的托卡馬克裝置,總重達23000噸,目標是把上億度、由氘氚組成的高溫等離子體約束在體積達約840立方米的「磁籠」中,以50MW的輸入功率產生500MW的聚變功率,重複持續燃燒時間達到500秒。
從2008年開始,我們國家開始承擔起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組織分發的14個採購包的製造任務,包括ITER計劃中的關鍵核心部件。
移交活動當天,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組織工程總監Kim Keun-Kyeong在現場慰問了項目部成員,代表該組織總幹事比戈再次感謝了中核集團對ITER組織疫情防控醫療物資的捐贈和疫情嚴重期間對項目按期進展的支持,並叮囑項目部要做好防控措施,確保項目部成員健康安全。
「我們有信心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對此,ITER項目部總指揮、中核工程副總經理李強再次轉達了中核集團董事長余劍鋒對ITER組織疫情防控工作和項目進展的關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aj6p3EBnkjnB-0ztcj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