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夫人》背後的真實抗爭

2020-07-14     北青藝評

原標題:《美國夫人》背後的真實抗爭

美劇《美國夫人》中所表現的主角之一,著名的女權主義者格羅里亞(Gloria Steinem)今年5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批評《美國夫人》過度誇大了布蘭切特飾演的主角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在《平等權利修正案》折戟沉沙中的作用,認為她只是最後一刻被拉進了反對的隊伍之中,她所領導的抵制運動事實上沒有改變任何一票。

格羅里亞所說的「一票」,指的是美國各州州議會的支持或者反對。《美國夫人》劇集所聚焦的是美國憲法《平等權利修正案》投票中的女權主義者與保守派的交鋒。該修正案旨在消除男女在就業、財產和婚姻等問題方面的不平等,早在上世紀20年代全球女權運動第一波浪潮風起雲湧時就已在美國國會提出,而在第二波浪潮於二戰後興起之時,美國眾議院與參議院分別在1971年、1972年通過了該修正案。

根據美國憲法第五條所規定的憲法修改程序,四分之三州的州制憲會議或者州議會批准,修正案才正式生效,成為美國憲法的一部分。

美國國會一開始為這項修正案設定的截止批準時間是1979年3月22日,在1977年,修正案就獲得了35個州州議會的批准。此時,施拉夫利將修正案對女性可能帶來的不利後果極端化(如女性也得服兵役),喚起或者利用了家庭婦女對穩定生活的期待,從而掀起了一系列抵制修正案的社會運動。已經批准該修正案的田納西等四個州在截止日期前又通過投票要撤回自己的批准,但這種撤回的效力沒有程序支持,甚至曾有這樣的反例——俄亥俄州想撤回之前對第十四修正案的批准被國會否決。

1979年3月22日,支持修正案的一方仍然離必需的38州同意差3票。4天後,埃及總統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在華盛頓簽訂《埃以和約》,此為中東和平之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因此劇中格羅里亞感嘆:「難以相信中東都已經和平了,女性平權還沒實現。」其實在1978年,時任美國總統的民主黨人卡特在參議院通過之後,簽署了關於將該修正案批準時間延長至1982年6月30日的法案,但隨著1980年里根上台,共和黨全面倒向反墮胎立場,這一修正案再未獲通過。

《美國夫人》中第6集就展現了施拉夫利的隊伍和宗教色彩更濃的反墮胎運動的合流。墮胎自由是第二波女權主義浪潮抗爭的核心。波伏娃在1949年首版的《第二性》中就強調女性解放的必由之路是獲得對生育的決定權,該書可謂一石激起第二波女權運動的千層浪。在當時的法國,墮胎是違法的,但波伏娃仍於1971年草擬「蕩婦宣言」,通過承認自己曾墮胎以爭取墮胎權。該宣言獲得343名女性聯署,其中就有阿涅斯·瓦爾達。瓦爾達被譽為法國電影新浪潮教母,她不僅見證和參與了藝術電影半世紀的發展,也見證並參與了女權運動半世紀的發展。2018年5月,瓦爾達和時任坎城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的布蘭切特攜手走上紅毯,一起抗議電影節在選片中的性別不平等。

布蘭切特飾演的施拉夫利在劇中讚美了反墮胎運動領導者對「羅訴韋德案」的抗議。「羅訴韋德案」是美國墮胎合法化的重要一案。化名為「羅」的得州服務員在意外懷孕後發現墮胎無門,遂在女權律師的支持下將達拉斯縣檢察官韋德訴至法庭,認為得州的反墮胎法侵犯了她的隱私權。1973年美國最高法院以7比2的比數認定得州限制墮胎的法律違反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的正當程序原則。這之後,由於反墮胎運動的踴躍,各州通過了各種法律旨在限制墮胎自由。

1975年法國對孕早期墮胎除罪化。1979年聯合國通過《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1981年該公約生效。到目前已有包括中國在內的接近190個國家和地區批准了該公約,其中不包括美國,而該公約強調婦女對生育具有選擇權。

我國台灣地區1984年首次出台的「優生保健法」就通過允許「因懷孕或生產,將影響其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者」依自願實施人工流產,賦予了女性一定意義上的生育選擇權,大大限制了「刑法」上「墮胎罪」的適用。雖經歷次「修法」,墮胎罪未被刪除,而島內宗教團體和主張胎兒生命權的組織號召刪除「優生保健法」這一條款的努力同樣未獲成功。反對「修法」者提出的理由之一,就是一旦限縮合法人工流產的範圍,會讓經濟狀況不佳的女性走投無路,甚至被迫求助地下診所,造成更大的負擔,她們可能會遭遇比人工流產帶來的身心傷害更為悲慘的命運。

而這也是前幾天(6月29日)美國最高法院以5比4的比數推翻路易斯安那州一項限制墮胎法時給出的說理。這是特朗普任命的法官加入最高法院之後,該法院首個涉及墮胎權利的判決。特朗普上任之後,繼承了共和黨一貫的反墮胎立場,去年阿拉巴馬州甚至通過了史上最嚴的限制墮胎法,可能對實施墮胎的醫生判處終身監禁的刑罰,可謂極大消解了「羅訴韋德案」的實際意義。

而當年的羅的主張也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由於司法程序的冗長,羅在最高法院判決出台前就不得不生下了不被她期待的小孩。她在1995年受浸,之後明確反對墮胎,並在進入本世紀後聲稱自己只是司法的工具,並沒有人關心她實際的需求,上訴法院要求推翻過去的案子,未果。

《美國夫人》的主角施拉夫利在2016年去世,羅於2017年去世,瓦爾達在2019年去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女權運動的參與者、被裹挾者和反對者多數都已告別人世,而婦女生育決定權較之當時,確實在全球更多的國家和地區獲得了支持。但正如中東和平遠未實現,性別平權也遠未實現。

文|解三酲

編輯|於靜

本文刊載於北京青年報2020年7月10日B4版《青影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_jUZHMBfGB4SiUwZn3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