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漢堡王和賽百味之後,肯德基也加入了人造肉陣營。
8月27日,肯德基開始在亞特蘭大Cobb Parkway門店試點提供由植物材料製作的雞塊和無骨雞翅。這些肉來自於合作夥伴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開售5個小時,店內的存貨被一掃而光。
這麼火的售賣情況,真想知道「人造肉」與普通的肉類有沒有區別?區別都是什麼?為什麼那麼多人可以接受?一起來看看他們的區別吧。
1、形態
與普通肉類相比,「人造肉」形態不是常見的完整塊狀,而是呈肉糜狀。除此之外,「人造肉」的色澤、口味也要比正常的肉類淡很多。
2、營養成分
「人造肉」為人工培育,使得其營養成分要比普通的肉類更為可控。在培育「人造肉」的過程中,人們可以通過控制加入脂肪細胞的多少,調節成品肉中的脂肪含量,這樣能培育出更適宜人類各種需求的肉質。
3、產量
「人造肉」的產量比普通養殖高。據波斯特教授介紹,在理想情況下,通過「人造肉」技術,僅通過1小塊牛肉組織就能夠培育出10000公斤的「人造」牛肉。
「人造肉」存在哪些弊端?
「人造肉」有著產量高、營養成分可控等多個優點,那它是否就真的適合大力發展作為人類肉質食物的來源呢?
答案當然是不確定的,目前「人造肉」受技術的限制,還存在以下缺點。
4、成本高
目前培育得到的人造肉,單價4800美元/千克,這超出了普通消費者所能承受的範圍。
人造肉成本高主要有兩個因素:原料成本高、產物產量低。目前培育細胞採用的多為胎牛血清,但是胎牛血清目前售價非常高,從而造成了人造肉的成本也非常高。
5、實際監管困難
由於「人造肉」市場發展剛剛興起,這種肉類屬於新型肉類,有關監管部門對於其屬性的劃分尚不明確,現有的監管法規範圍也不適用於人造肉。
去年,美國農業部和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正式建立了,實驗室製造的肉製品商業化監管框架,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或許不久後在中國市面上就能買到這種人造肉。
綜上來說,「人造肉」在目前環境負荷過大、人口不斷攀升的大環境下,勢必會成為未來人類肉質來源的發展趨勢,但其在發展過程中還需要科學家們不斷的探究、優化,以及相關監管部門的有效監管,才能成為人人都能負擔的起的、且可放心消費的「平民食物」。